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題圖為筆者2006年8月在英國劍橋大學,遠處背景即為康橋。面對此時、此景、此詩,我早已淚眼婆娑。看那康橋、“那河畔的金柳”和那“西天的雲彩”,都在我的心頭盪漾。此刻的我不正是詩中的“我”嗎?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這是筆者攝自劍橋大學。位於倫敦北面的這所舉世聞名的大學沒有圍牆,沒有氣派的大門,也沒有掛校牌。劍橋大學各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亦城亦校和劍橋鎮融為一體,沒有我國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劍橋鎮都是它的校園。整個校園鬱鬱蔥蔥、氣韻自華。南北走向的劍河微微彎曲,穿城而過, 垂柳沿岸, 一派田園情調。坐著手撐的平底小船,慢慢欣賞大學城的景點,早已成為遊覽劍橋的傳統特色。劍河很淺,河水清澈見底,水中魚兒清晰可見。日落黃昏之際,這裡更是劃獨木舟的好地方。河畔草地和小徑,更有雙雙情侶漫步其間。“最有靈性”的劍河,不論是夏綠或秋黃,總是那麼徐徐自得、柔情萬種。難怪當年的才子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一詩中能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願作一條水草”千古名句,實在是深嫻劍橋傳統。


劍橋之美融合了鄉間的寧靜,古典建築的精美,凸顯出它跨越時代的特質。這裡新舊結合, 充滿了對比,景色四季變化多端。狹窄幽靜的小巷,有時豁然開朗通入廣大的庭院。鬧市與莊嚴的學府,比鄰而居。小河兩邊,牛羊與古老的教堂,相映成趣。昔日王朝建築的丰采,在小城依然可見。中國古人出世入世的煩惱已然被化解為繞城的一泓靜美,這也在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中得到了淋漓致盡的表露,讓大家心靈接受了一次徹底的洗禮。


其實,劍橋豈止只是一個劍橋的美,它也是整個英國的一個縮影,不管你是在英格蘭、威爾士,還是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到處你都可以感受到寧靜和從容,到處都可以看到古典和現代的合理兼容,自然和人文、城市與鄉村的完美溶合,《再別康橋》為我們抒寫康橋美景,也馳騁在我們大家的意念之中.......

我愛康橋,我更愛英國的美,因為它是人類共同的遺產。

讀《再別康橋》有感

英國各地掠影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讀《再別康橋》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