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如果是慈安太后笑到最後,歷史會改變嗎?

豬蛋哥哥體育集錦


慈安太后的能力完全不遜於慈禧太后,只是慈安死的太早(於光緒七年暴卒於鍾粹宮),而且也死的有些蹊蹺,導致“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變成慈禧一人獨斷專行,最終大清朝在風雨飄搖中走向覆滅。如果慈安太后能活的更久點,慈禧便不敢那麼張狂,歷史可能就真的改變了。




慈安太后出身名門,她是滿洲鑲黃旗人,鈕鈷祿氏,父親乃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16歲的慈安於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以選秀入宮,四月進封貞嬪,五月晉封皇貴妃,六月即詔擬為正宮皇后,短短四個月就實現從妃嬪到六宮之主的大跳躍,其成為皇后的速度之快,清朝無出其右,這也足以可見咸豐皇帝對慈安是真愛。




咸豐十一年(1861年),文宗駕崩,穆宗載淳繼位,穆宗的生母就是慈禧。由於載淳年幼,慈安與慈禧兩宮同臨朝“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元年(1861年)四月上徽號:慈安太后。是時,孝貞、孝欽兩宮並尊,但由於慈安是先皇正宮皇后,一國之母,慈禧當時位階皇貴妃,詔旨稱慈安為“母后皇太后”、慈禧為“聖母皇太后”以別之。慈安居東苑,慈禧住西所,東為貴西次之,由此可見當時滿朝上下都認同慈安高貴的身份,雖然慈禧“母憑子貴”,但是她與慈安始終身份有別。


一直以來慈安太后給人的都是一種過於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印象。發動“辛酉政變”,慈禧聯手恭親王奕訴絆倒顧命八大臣,慈安也只是表示贊同,但並沒有參與到整個政變過程。但事實上,慈安在氣質、修養、人品上都完全勝過慈禧,慈安看似無心政事,悠遊後宮,事實上她手握著當時最大的權利,無時無刻不在看著慈禧所作所為,並利用手中權利對慈禧諸多限制。




咸豐皇帝於熱河行宮染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他死後,太子載淳將繼承皇位。咸豐對慈禧是早有防備的,知道慈禧有野心,權利慾極強,於是提前做準備,密詔皇后慈安到身邊,授以機密,給她一道密旨,讓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特別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權力。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另外,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為掌管)。這兩方印章非常重要,顧命八大臣所擬任何誥旨都要加蓋這兩方印章,這恰恰就是為了防備顧命八大臣以後尾大不掉專擅朝柄。從咸豐召慈安臨終囑託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帝、後之間感情深厚,彼此親密互信,這一點,慈禧是永遠奢望不了的。




同治年間的大太監安德海是慈禧的親信,深受慈禧寵信。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寵信勢焰熏天,連同治帝都要讓三分,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辦龍衣的機會,沿途大肆索要給養,甚至召訓地方官,將“太監不得出宮”的鐵律忘得一乾二淨。結果山東巡撫丁寶楨一上奏,雖然慈禧有意袒護,但慈安“立命誅之”。慈安明正法典,公私分明,即便是慈禧的親信之人,但法不容情,慈禧也奈何不得。


慈安雖給人無心政治,只知鎖居後宮的感覺,但事實上她能力完全不輸慈禧。內朝她倚重奕訴、文祥、倭仁等賢臣,外廷她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優秀的漢軍將領。“同治中興”是她聯手慈禧及這些優秀的國家棟梁之才取得的成績。慈安不怒自威,一國之母后的威嚴盡顯,慈安在世時慈禧始終不敢亂來,可以說慈安若能笑到最後,大清朝可能不至於這麼快覆滅,歷史就真的會改變了。


大國布衣


當然會改變,每個人的執政理念不同,施政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個人,受身邊大臣的影響,也有在施政方面受到影響。慈安太后出身於官宦家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有著良好的自身素質。被世人認為是一個忠厚、善良、老實的人。如果沒有慈禧打擊咸豐皇帝留下的輔政八大臣,慈安地位雖高於慈禧,但是慈安不會想盡各種手段去爭權奪利。

本來慈安有能力整到慈禧,因為咸豐皇帝知道慈禧是個不安分守己的人,很容易依靠母憑子貴奪取權力。所以臨終前,留下秘諭,如果慈禧敢奪權,就按照祖宗之法將其繩之以法。但是慈安心慈手軟,沒有對慈禧下手。結果45歲比慈禧年齡還小的她,突然死於非命。

慈安地位一直高於慈禧,如果她不死,當然慈禧也不敢輕舉妄動。大清朝末期的政治生態也不會由慈禧左右。隨著皇帝的長大,就如光緒皇帝這樣的年輕思想前衛的人,很有可能君主立憲成功。那麼我國的局面就是另一個局面。

君主立憲在當時的好處有很多,比如有利於維護清王朝的權威,也許大清還能多延續幾十年;有利於國家發展,國家的權力核心是內閣,皇帝是國家精神象徵,有利於國家的政策更容易出臺;有利於民族統一,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老百姓更容易安居樂業,少受災難。





陽光沐浴大道


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鬥敗了咸豐留下的八大臣,慈禧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封議政王,此時的大清最高權力似乎就掌握在慈禧手裡,但實際上不是。



慈安是咸豐的皇后,是正宮。咸豐駕崩,同治年幼,慈安是家長,封建家長專治下慈安才是最高權力者。本來垂簾聽政是慈安的事,但是慈禧是新皇帝同治的生母,而且能力強,辛酉政變有功,所以垂簾聽政成了兩宮皇太后。

同治駕崩,慈禧選光緒作為咸豐繼子繼承皇位,因為光緒是慈禧的親外甥,這麼做實際上是增加權力砝碼,和慈安抗衡。

慈安寬仁,不太喜歡政治,慈禧嗜權如命,所以大清的皇權大部分落在慈禧手裡。但是慈安畢竟是家長,慈安和奕訢聯盟與慈禧達成了權力平衡。慈安在,這種權力平衡就在,慈禧的權力就會受到制約。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大太監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宮到江南為光緒大婚置辦布料,途徑山東,被巡撫丁寶楨緝拿。按規定太監不許出宮,丁寶楨上報恭親王奕訢,請示怎麼處置。恭親王和慈安商議後下令,讓丁寶楨就地正法安德海。慈安的存在,客觀上限制了慈禧的過格行為。

不過奕訢和慈安與慈禧達成的權力平衡在光緒親政後將被打破。



現實中,光緒親政後,慈禧仍然沒有交權。假如光緒親政後慈安還在,慈安交權,慈禧就沒理由繼續把持權力。慈禧想控制光緒會受慈安的制約,她想專權很困難。這樣皇權就回歸到光緒手裡。

光緒和恭親王奕訢都是洋務派,在向西方學習,和西方交流上,都會順利得多,中國進步的步伐會加快。中國受西方列強的蹂躪將減少。外患減輕,社會進步,大清朝可以多延續幾十年。不過大清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這是規律,不是某個人能改變的。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不敢說完全能夠改變,但絕不會一層不變!其一:同治中興就是以慈安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帝國統治者團結一致奮鬥出來的局面,這足以證明三個人完全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好,至少能夠讓國家從千瘡百孔的內憂外患中尋找喘息的機會。恭親王奕訢是清末最有政治作為的皇室重要成員,但他的政治方針、策略全都建立在慈安太后的存在或支持下才能進行的,事實證明慈安薨逝後不久慈禧太后就以軍政為藉口發動“甲申易樞”徹底罷免恭親王及其班子成員,獨攬大權!

其二:慈安太后重視禮法,必定會催促著早日歸政光緒,並且有慈安的掣肘奕訢的輔助歸政後的慈禧太后肯定會對光緒的掣肘大大減小,那樣就有可能使光緒帝的政治才能發揮到極致,甚至戊戌變法成功,那樣清朝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其三:用人方面,慈禧太后更喜歡用滿清貴族,以保全她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恭親王則更重用有能力的漢人,光緒帝更重用思想前衛有政治抱負的人。這裡面的差距不言而喻。

其四:綜上所述,都是因為慈安太后的薨逝造成慈禧太后獨攬大權,任用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醇親王總管政務,才造成拿海軍軍費修頤和園,正是因為任用榮祿奕匡等人才有了後面向八國聯軍宣戰西逃西安最後加速清王朝的滅亡。如若慈安太后在世,慈禧太后所有的決定都將得到掣肘……


luck翼龍


不會改變什麼,很重要的一點。慈安不是慈溪,更沒有慈溪心態和是心境,要知道慈溪的可以垂簾聽政靠的不單單是心狠手辣。首先有一點,洋務運動其實從開始角度分析是由慈安在為管理朝堂時候的意思,這點上就可以看出慈安並非電視劇和電影中演的那麼老實,要知道慈安不是慈溪根本上不了為。我們說第二點,慈安如果活著,慈溪掛了。那麼洋務運動會得到很大的延伸,但是民主制我想可能會被遏制的很快厲害,慈安的強勢與慈溪是不同的,慈溪首先是自私也就是小媳婦心態,而慈安不同,慈安心繫天下國事,更看得清民主的本質。再有,同治期間的朝堂,已經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了,無論誰在位,鐵律是不可變的


怡燃手札


如果慈安笑到最後,歷史肯定會改寫。理由如下:一、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上來看,咸豐皇帝剛死,就出現了慈祥太后聯合奕發動政變,奪取了最高統治權力,徹底解決了顧命八大臣勢力,這時就是兩宮太后與奕聯合執政;但是三人政治勢力中,慈禧太后作為主導。這件政變中我們可以看出慈禧的政治手腕非慈安能比的,在後面的兩宮太后相鬥,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慈安完全敗給了慈禧太后 。二、慈安在史書中的記載相當少,此人不管從政治、謀略上都遜於慈禧。假如慈安在兩宮太后相鬥中,最後勝出。作為垂簾聽政的最高統治者,她是否能管理整個朝政?沒有過人的政治才能,卻掌管整個帝國權力,這個只會讓國家陷入政治動盪之中。三、奕作為皇族中最有謀略,有一定的政治抱負,試圖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肯定不會讓一個庸才的太后來執掌最高權力,屆時估計會發動新的政變來奪取最高權力,這個也是不得而知。


歡樂哈哈笑


大勢所趨,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心不齊,再加上內有動亂外有強敵連年的自然災害,無論是換誰,只要是封建王朝大地主統治終究會走向滅亡。


固梁一


那歷史的黑鍋的就由慈安太后背了


阿加西12


改變不大,清朝閉關鎖國,封建時代早晚會結束


銀匠圓融


高估了慈安,是對慈禧的不滿,以我看來,一丘之貉,咋見高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