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茶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綠色飲品,悠久到人們已經忘記了開始飲用它的具體年代。有人說喝茶源於上古年間,也有人說它始於姜太公所在的周朝,總之是莫衷一是。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論述茶葉的著作——《茶經》出現於我國的唐朝,而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茶聖陸羽。

所以說,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甚至有人認為世界其他地方的飲茶和種茶的方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歌,描繪的正是由茶葉而引發的一件趣聞。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乞新茶

姚合

嫩綠微黃碧澗春,採時聞道斷葷辛。

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

本詩的作者姚合是開元名相姚崇的曾孫。在他的前半生中(即38歲前)屢試不第;而後半生中,雖然仕途暢順,卻對田園間的隱逸生活趨之若鶩。正因如此,姚合的詩歌由始至終都以歸隱作為中心理想,並因此自成一格,被世人稱之為“武功體”。

在中唐的詩壇上,姚合與賈島齊名,被稱為“姚、賈”。而與賈島的苦吟詩風不同,姚合的詩風更加淡泊平和,即“島難吟,有清冽之風;合易作,皆平澹之氣”。下面就讓我們在清淡的茶香中,細細的品味一下這首趣味盎然的詩歌。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嫩綠微黃碧澗春”,春日裡溪澗中的清泉,與嬌嫩翠綠的芽茶完美融合在一起,就成為了一盞杏黃色的清茶。大多數綠茶在沖泡後會產生黃中帶綠,綠中帶黃的茶湯,術語稱之為杏綠色,或者杏黃色。

通過顏色,詩人暗示了茶葉的品種,而“春”字和“嫩綠”則點明瞭茶葉是剛採摘下來的新茶。因為每年的3月到5月正是採茶及加工的最好時機。僅僅用了七個字,詩人就把茶葉的品種、新舊及泡茶所用的水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堪稱簡潔精煉,惜墨如金。而藉助鮮明而富有詩意的色澤搭配,詩人把一杯散發著清香的綠茶,端到了讀者的面前。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俗話說,喝水不忘挖井人。在茶香四溢的同時,詩人想到了辛勤工作的採茶人,即“採時聞道斷葷辛”。聽說採茶期間,採茶人是不可以吃有辛辣氣味的食物。本句中的“葷辛”是指如蔥、姜、蒜之類的,容易產生刺激性氣味的食物。

採茶工作本來就有著諸多的禁忌和要求,譬如陸羽在《茶經》中就定下過“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這樣的採茶規範。而詩人用“斷葷辛”三個字不僅點明瞭採茶過程的嚴謹,也令讀者感受到了採茶工人的艱辛與不易。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沏上一杯剛剛採下的新茶,細細品味著其中的甘甜,詩人在愜意之餘不禁和賣茶的老翁開起了玩笑,“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

茶和詩無疑都是極其文雅、考究的傳統文化,而讀者人囊螢映雪,刻苦攻讀所付出的努力絲毫不遜於“斷葷辛”的採茶人。所以詩人才會提出用詩換茶這個小玩笑,而“有幾人”的問詢則展現了他的自負,像我這樣文雅且風趣的人,世上又有幾個呀!


你有新茶我有詩,當有人提出以詩換茶的建議,你會同意嗎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首句詩用簡潔的語言,極其形象地把一杯清香可口的綠茶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們彷彿嗅到了清幽的茶香。第二句則開始追溯源頭,描繪出採茶人的艱辛,指明新茶的得來不易。而在後兩句詩中,詩人用一個亦莊亦諧的玩笑收尾,不僅把自己幽默、自負的性格展露無遺,還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產生了餘韻悠長的效果,令人回味無窮。

現在,一盞新茶已然備好,那麼請問,諸君的美妙詩句可否借來,讓我一飽眼福呢?

參考資料《全唐詩》《唐才子傳》《茶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