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縣人。出身貧寒,十六歲那年,狄青的兄長與人鬥毆,把人給打壞了。兄長是家裡的頂樑柱,一旦進了大牢,家裡的日子就沒法過了,因此狄青替兄頂罪進了軍營。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

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狄青在民間故事中,被譽為武曲星下凡,和文曲星包拯一文一武,共同輔佐宋仁宗開創太平盛世。不過在真實歷史中,狄青的經歷頗為曲折。

一開始狄青只是個普通騎兵,但憑藉出眾的騎射本事,他一步步當上了邊疆大將,任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後因大敗儂智高班師回朝,仁宗對狄青大加賞賜,並任命他為樞密使,即大宋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從一個出身微寒、戴罪充軍的小騎兵,一步步成為位高權重的"國防部長",狄青的經歷,在整個北宋都是絕無僅有的。他的人生足夠勵志,也因此成為廣大普通官兵的偶像。他出行時,常常引來大批粉絲的圍觀和喝彩。

可是,這一切,對於狄青而言,既是幸,也是不幸。

因為,種種禍患也由此而生……

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眾所周知,北宋"重文輕武",是文人的天下,狄青這樣勇猛武將又怎能入得了他們的眼?狄青登上樞密使的高位後,來自四面八方的打壓和排擠,更是源源不斷——

宰相龐籍以祖宗舊例極力阻撓,說"宋朝開國以來,還沒有武將擔任樞密使重位的,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

朝堂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

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公元1056年,京師發洪水。狄青為了避災,將家搬到相國寺。此舉更是遭到各種非議和歪解,著名的大文豪歐陽修,親自上疏,一口咬定發生水災就是因為讓狄青擔任了樞密使,從而遭了天譴……

終於,朝廷還是免去了狄青樞密使之職,改授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出判陳州。

狄青到了陳州,僅一年多,就抑鬱而終。

狄青,恨生不逢時,一代名將足智多謀就這麼埋沒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狄青是被逼死的。可是,究竟是被誰逼死的呢?易中天先生一語道破——"是制度和文化"。在當時的制度和文化下,文臣天生優越,武將備受壓制。於是,狄青才成了那個誤闖文人地盤的"異類"。

可是,我們又能怪誰呢?在歷史的滾滾車輪面前,或許我們只能痛心地說一句:怪他生錯了時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