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將:最為出彩的“人樣子”狄青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陽)人。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於嘉祐二年(1057 年),北宋名將。狄青出身卒伍,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立戰功,逐漸獲得升遷,最後官至樞密使,作了北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北宋時期,軍官多為官宦子弟,而狄青出自禁軍底層,為何後來能夠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朝廷中顯赫一時?

北宋第一名將:最為出彩的“人樣子”狄青

狄青的出身

北宋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收錄的《書狄武襄事》一文中曾提到,“狄武襄公者,本農家子。”這也就是說狄青出生於平民家庭,這些是大文豪蘇東坡(蘇軾)所寫,蘇東坡與狄青為同時代的人,而且此事是由狄青之子狄詠所述,應該是正確的。

據史記載,狄青臉上有“面涅”,什麼是面涅?古人在臉上用墨刺字,稱所刺之字為面涅,用針在人臉上刺字或刺其它圖案,在針孔滲血之際,用墨塗上去。等傷口癒合之後,墨色的字或圖案就在人臉上顯現。古代以此法刺字再犯人臉上,謂之墨刑。在北宋時期,為了防止士兵逃跑,開始在士兵臉上刺字,稱之之“面涅”。

由於這種面涅只在平民出身的士兵臉上實施,所以面涅也被認為是出身低微的象徵,而狄青臉上偏偏有面涅,這一點也可以證明,狄青出身平民之家一事,狄青以卑微的出身,後來卻能夠奮勉於行伍之中,被朝廷授予顯赫官職,高居廟堂之上,足以見狄青的才能出眾。

早期軍伍經歷

宋仁宗天聖五年,狄青從軍入伍,隸屬“拱聖營”,屬於皇家儀仗隊,當時狄青剛二十歲。史料上對拱聖營士兵的來源有所提及,“在京軍校差充外處人員,軍數不足,有妨訓練,可詔示殿前、侍衛馬步軍司簡補。禁軍逐指揮兵士內,捧日上三軍要及三百人,龍衛上四軍各二百五十人,拱聖、驍騎、驍勝、寧朔、神騎、雲武騎各三百五十人,並於下次軍營升填,須及得本額等樣”。這段史料記載說明拱聖營的一部分兵員缺額是從下級廂軍中所提拔上來的,那麼也就是說拱聖營禁軍是京城禁軍很底層的成員。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北宋朝廷在強幹弱枝政策下削弱地方上軍事力量的一些措施。

《宋史·狄青傳》也曾提到,狄青“初隸騎御馬直,選為散直。”這裡說到的騎御馬直和散直,史書中都有相關的詳細記載。在《宋史·兵志》中有記載,“凡騎御馬直闕小底,則閱拱聖、驍騎少壯善射者充。”還記載“散直。雍熙四年(987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將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鹹平元年(998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御馬小底增補。”可見狄青時代北宋朝廷的騎御馬直通常是從拱聖軍中進行選拔,而散直是從騎御馬直中選拔,顯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拱聖軍、散直、騎御馬直的進階順序。

從這裡可以瞭解到狄青是首先加入精銳部隊拱聖軍,接著進入了更高的騎御馬直行列,最後進入了班直系統,加入了皇帝的近衛軍部隊。在這裡對班直系統的職位進行簡略說下,《宋史·兵志》中有記載“詔頒班直禁軍名額: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招箭、散直、鈞容直。”所以狄青在禁軍整整待了十年才做到了班直系統地位較低的散直。

史書上對狄青的這些經歷一筆帶過,但是我們可以想到,在禁軍底層的磨練應該是最為艱辛的。如史料中所言,要被選為散直,首先要經過武藝的考察,狄青既然能夠從拱聖營先後順利進階至騎御馬直、散直,必然有著過人的武藝。另外作為皇帝的近衛軍,狄青應當是相貌 英俊之人。關於狄青的長相也有相關的記載,史書中說“青每出入,輒聚觀之, 至雍路不得行”,足見狄青相貌之出眾,而這段軍旅都經歷也為狄青以後大放光彩做好了鋪墊。

對抗西夏

狄青在禁軍中磨練了大約近十年後,寶元年間(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叛宋,在宋夏邊界不斷對北宋進行侵擾。

西夏侵犯邊境,戰爭狀態下,朝廷要從班直中選拔優秀人才,狄青在禁軍選拔中脫穎而出,隨軍至西北前線,狄青雖是皇帝近衛軍出身的高級軍士,但是到了前線也要從低級軍官做起。“寶元初,趙元昊反,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最開始狄青擔任的是鄜延路延州都巡檢司下的一個指揮使,職務還算不錯,相當於現在的營長。邊境的巡檢司部隊當然是宋軍中相對精銳的部隊,狄青在巡檢司內擔任一名掌管數百人的指揮使可以說是位低卻任重,很有前途,進一步為狄青施展軍事才能提供了機會。

李元昊反叛北宋之後,對北宋進行相當頻繁的小規模侵擾,在宋夏邊界派人刺探宋方軍機事宜,並且頻繁煽誘北宋方面邊界將官歸附。海曾以錢財和官爵招降保安軍(今陝西省志丹縣)巡檢劉懷忠,劉懷忠毀印斬使,激怒了李元昊。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李元昊命大軍進攻保安軍,劉懷忠率所部士兵出戰西夏大軍,結果戰敗身死。

北宋第一名將:最為出彩的“人樣子”狄青

李元昊對保安軍發動進攻之時,狄青率所部士兵屯駐在保安軍西南八十里的狄青寨,戰事爆發後,狄青也在上司鄜延路鈐轄盧守勤的命令下對保安軍進行支援,“盧守勤急使巡檢指揮使狄青將兵拒之。青臨陣披髮帶銅面具,往來奮擊,元昊知不敵,解圍退。”在狄青等官兵的苦戰下,西夏軍隊居然被打的招架不住,退出了戰鬥。保安軍之戰是狄青面對西夏進行的第一次重大戰鬥。狄青在此戰中表現突出,“青功最多,故超四資授官。”

保安軍一戰雖然打敗了李元昊的軍隊,但事實上西夏軍也有著麻痺宋軍的戰略意圖在內,當時北宋方面的 趙珣就說:“是役也,元昊棄下攻城之具極多,然觀其器極拙鈍不堪用,蓋欲邊將見之,疏其備也。”即使如此,狄青憑藉在此戰中的勇猛善戰名揚全軍,當時狄青殺得西夏人膽戰心驚,但他們只知道狄青是延州指使,故此就稱呼狄青為“狄天使”。

北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其中,“夏國與鄜延、環慶、涇原毗接。其環慶路邊寨排密,近者三十里,遠者四、五十里,列據要害;蕃部素不知其山川道路,兼有宿將劉平、趙振等為之守禦。其涇原路有鎮戎軍、渭州城,兩處壁壘堅固,屯兵亦眾,所置蕃落弓箭手、甲騎精強,而西蕃瞎氈據河州牽制兵勢,所以李元昊不輕犯其境。惟鄜延地闊寨疏,自承平至安遠約二百里,自長寧至黃河一百里,並無城寨,土兵寡弱。”

因為鄜延路軍事防禦能力較差,康定元年(1040 年),西夏軍隊大舉進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市)。延州城西北數十里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縣南碟子溝)是延州的門戶之地,元昊用驕兵之計迷惑金明寨守將李士彬,並且以金帛誘降金明寨的一些士兵,輕易攻取了金明寨。“金明一邑,舊寨三十六,胡兵十萬人。其北百里間,有寨門、安遠、栲栳三寨,洵延州之保障,熟戶之藩蘺也。”李元昊攻取金明寨之後便向安遠寨(今陝西延安市境內)等處發動進攻。史書有記載說,狄青“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終於擊退了進犯之敵。西夏軍轉而直接進攻延州,時範雍為鄜延路經略安撫使,令鄜延路副總管劉平、石元孫率軍支援延州。夏軍在三川口(今陝西安塞縣東,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條河流匯合處)設伏,劉平率軍至三川口,中夏軍埋伏。激戰過後,大將劉平、石元孫皆被俘獲。範雍緊閉城門,元昊攻圍延州七日,不能破城。正逢天降大雪,寒風凜冽,夏軍不能禦寒,且擔心後路為宋軍所斷,故撤軍,延州城之圍得解。

北宋第一名將:最為出彩的“人樣子”狄青

三川口之戰失敗後,朝廷因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範雍表現不佳,指派范仲淹、韓琦為經略安撫使,實際上接管了陝西方面的防務工作。而狄青因在安遠寨的戰鬥中表現突出被上司尹洙所召見。尹洙時為經略判官,與狄青談論兵法之後,很認同狄青的觀點,於是把他推薦給了范仲淹和韓琦,“二人一見,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

在尹洙推薦和范仲淹的賞識下,不久狄青就被派遣率軍進攻西夏方面的要塞盧子平,狄青也不負所托,很快將其擊破。此時狄青仍是延州指使,只是虛銜由初至西夏時的殿伺升為右班殿直。由狄青率領數百士兵可以完成的任務自然屬於較小的軍事行動,但這也說明了范仲淹對狄青的器重。狄青不僅驍勇善戰,並且通過讀書熟知兵法,在范仲淹的重用下,不斷獲得提拔,職務從指揮使逐步升為鄜延路兵馬都監。

慶曆元年(1041年),西夏軍隊進攻北宋陝西沿邊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兩軍交戰中,宋將任福貪功冒進,在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寧夏隆德縣東)中西夏兵埋伏,宋軍大敗,主將任福陣亡。北宋朝廷以龐籍為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經略西北邊事,成為狄青的新上級。

龐籍到任後頗有進取之心,多次對西夏主動發起攻勢。慶曆二年(1042年),龐籍以王仲寶為統帥,狄青為副將,一舉攻破西夏要塞金湯城(今陝西志丹縣西洛河川北岸金湯城村),“屠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二千二百,生口五千七百。”進而圍困重鎮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城川古城)數日,西夏震驚,李元昊親率主力來救,宋軍隨之撤退。此戰狄青率軍深入夏境,破金湯城,圍宥州,令西夏人頗為膽寒。同年狄青又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建了招安寨,西夏軍派遣數萬人馬來爭招安寨,狄青率部將張玉出戰,西夏軍崩潰而走,自此,西夏軍“興、靈東界兵不得併力西出”。

在龐籍的經營下,鄜延路對西夏的防守情況逐漸扭轉,但宋軍在涇原路的作戰卻遭遇了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之戰的慘敗,主將葛懷敏等十多位將領陣亡。此時,北宋方面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之戰三場大戰中全線潰敗,損失大量兵力,形勢極為嚴峻。在這個情況下狄青憑藉戰功升為秦州刺史、涇原部署,並很快又被提拔,“兼本路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此時狄青已經是涇原路對西夏作戰的主管官員了。宋仁宗聽說了狄青的威名便召見狄青,但是狄青恰好要指揮軍事作戰,於是仁宗“乃命圖形以進”。宋夏兩國多年作戰,都對戰爭感覺到乏力,於是雙方進行了和談,在慶曆四年(1044年)達成和議,李元昊屈服並削去帝號,宋朝每年給西夏一定的財物作為安慰。此次慶曆和議之後二十多年間,宋夏之間暫無戰事。

儂智高的叛亂

因為北宋朝廷守內虛外國策,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受到極大牽制,在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作戰中時常陷入被動局面。北方遼國和西北西夏是北宋的頭號敵人,在多次重大戰役中打敗北宋軍隊。北宋在與兩國的對抗中,將主要軍事力量佈防於北方邊境,對於南方的管理卻難以顧及周全。在北宋的南方,有交趾、占城等國,其中交趾國趁北宋疲於應對北方兩國,時常對北宋南部邊境地區進行侵擾。

交趾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交趾,本漢初南越之地,漢武平南越„„凡九郡,置交趾刺史以領之。”後面幾個朝代都因襲漢制,唐朝至德年間,交趾為唐安南都護府。到了唐末大亂,五代十國時期,“梁貞明中,土豪曲承美專有其地,送款於末帝,因授承美節鉞。”此後各種武人勢力滲入此地,交趾節度使一職數次易主,多由軍事實力較強的武將所得,此時交趾節度使的任命已經不由中原北宋朝廷做主,交趾已經成為一方割據勢力。

交趾名義上在北宋建立之後便是北宋的藩屬國,其實是自成一體的國家。後來權臣黎桓篡奪交趾王位,交趾進入黎朝階段。黎桓此人生性兇狠殘忍,親近小人,在其當國之後屢屢侵擾北宋南方邊境。“然桓性本兇狠,負阻山海,屢為寇害,漸失藩臣禮。”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交趾遣使來朝,上表向宋朝求甲冑等裝備,詔同意其所求。同時交趾還請求在北宋與交趾邊界的邕州互市,對於這個要求,北宋君臣在思想上相當戒備,“上曰:‘瀕海之民,數患交州侵寇,仍前止許廉州及如洪砦互市,蓋為邊隅控扼之所。今或直趨內地,事頗非便。’詔令本道以舊制諭之。”從宋真宗的的反應可以看出,交趾對北宋的侵擾已是相當頻繁,然而北宋由於力所不逮,在與交趾的外交中還是以安撫為主,這就給了儂智高叛亂機會。

隨著交趾日漸強盛,而北宋卻在北方與西北邊界同時遭受遼與西夏的雙重壓力,疲於應對。交趾趁北宋朝廷無暇南顧之際,不斷向北蠶食,控制了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縣)等地,並且每年從廣源掠走大量財物,“賦斂無厭,州人愁苦”。交趾在廣源州扶植傀儡官員進行控制,而當地首領儂存福卻多次向北宋請求歸附。

在交趾派兵攻廣源州,儂全福被俘後,他的兒子儂智高繼續上表北宋“智高時年十四,與其母逃竄得免,收其餘眾,臣事交趾。既長,因朝於交趾,陰結李德政左右,欲奪其國。事覺,逃歸,因求內附。”

儂智高長大後,也被部眾推舉為首領,遂率部眾反抗交趾的盤剝與奴役,曾一度於儻猶州(今廣西扶綏)建立政權,號“大曆”。交趾對儂智高此舉十分惱怒,便出兵北上,攻陷儻猶州,並俘虜了儂智高。然而交趾又欲籠絡、收買儂智高,以為其北上擴張之策,便不再追究其罪過,並且委任他為知廣源州,使其繼續為交趾服務。儂智高稱帝后,交趾出兵鎮壓,然後又任命儂智高為廣源州官員,反觀北宋方面對此卻無動於衷,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廣源州乃是交趾的屬地。

在儂存福曾經主動請求歸附北宋,但是被當道轉運使所拒,儂存福便與子智高攻佔東邊的籠州等地。雖然後來儂存福又曾數次向北宋請求內附,卻未能得到回應。既然北宋方面不接受廣源州的歸附,且廣源州實際服役於交趾,那麼北宋政府就是承認廣源州乃是屬於交趾了。到了儂智高都時候,既受交趾侵掠,又為宋王朝拒絕的無奈情勢下,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在反抗交趾奴役的同時,不得不進行反抗北宋王朝的鬥爭。

北宋第一名將:最為出彩的“人樣子”狄青

儂智高在反宋之前做了許多準備,“自左江轉掠諸峒,徙居右江文村,陰查官軍形勢,與邕州奸人相勾結,使為內應。在文村五年,遂襲邕州,陷之。”原本北宋方面的國防力量多部署於北方,南方防禦體系薄弱,儂智高又在邕州城內安置內應,佈置極為周全。

儂智高起兵後,率部眾五千餘人,攻陷廣南西路重鎮邕州,殺知州陳珙以及廣西都監張立,並且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

儂智高率兵叛軍連克橫軸(今廣西橫縣)、貴州(今廣西貴縣)、藤州(今廣西藤縣)、梧州(今屬廣西)、封州(今廣東封開)、康州(今廣東德慶)、端州(今廣東肇慶)。“是時,天下久安,嶺縣州線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將多棄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相繼破橫、貴、龔、濤、藤、梧、封、康、端九州,害曹覲於封州、趙師旦馬貴於康州,餘殺官吏甚眾,所過焚府庫,進圍廣州。”

儂智高大軍一路長驅直入,僅用了二十二天的時間就攻破了九個州縣。之所以如此順利,只因為廣南諸州對儂智高起兵皆無防備,州縣官吏也大多畏怯懦弱,一旦倉促應戰,不知道如何應對,一經交戰,大部分都被儂軍所打敗。所以,儂軍進軍途中,北宋軍隊一戰即潰,死傷嚴重。北宋正規軍隊與少數民族突然聚集的軍隊作戰時卻難以與之抗衡,就知道北宋在南方的軍事佈防力量之弱。

武職第一人

面對如此情況,狄青慷慨自薦,向宋仁宗上表,要求帶兵平定儂智高叛亂“青上表請行,翌日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

儂智高所佔領都地方被狄青率兵一一收復,儂智高也逃回了邕州,但此時儂軍主力大部已兵敗身死,殘部難成氣候,因此焚城而逃至大理國。“會日暮,智高復趨邕州,夜焚城遁,由合江口入大理國。”但是大理彈丸小國,在北宋邕州知州蕭注施加的壓力之下,“智高亦自為大理所殺,函其首至京師。”

平定儂智高之亂之後,狄青回京城接受獎勵,之前狄青本身依靠西夏戰功就擔任了樞密副使,已經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任命其為樞密使。

北宋朝廷“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政策及其面臨的諸多內憂外患是狄青生活的大時代背景。狄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狄青以軍功起家,與西夏的作戰中狄青不斷因戰功獲得提拔到了樞密副使,在平定了儂智高叛亂後,狄青更是被提升到樞密使一職,是為武將最高的官職,榮耀至極,成為當時北宋的“人樣子”,是北宋最為出彩的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