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萬曆皇帝早期除外)?

小貓咪不太冷


主要是和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制度設計有關。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草莽,但雄才大略,為了江山永固,在制度設計上頗下一番心思。洪武十三年,他老人家廢除丞相制,聖斷獨裁,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他本人是一權欲猛人,不怕苦不怕累,堪稱勞模皇帝。晚年,他老人家也想到自己百年以後,江山社稷萬一子孫不濟,大權旁落該當如何是好。他想了一著,編制了《皇明祖訓》,從制度上進一步削落相權,屏蔽外戚,就象電視劇《朱元璋》裡的一幕,他慈愛地對著幼年朱允炆說,“鏟荊棘、除芒刺,惡人朕來做,把太平天子留給皇孫”。晚年,太祖老人家誅殺盡一路的功臣,藍玉、胡維庸冤死地下,除徐達外均無好死,慘烈異常。

此後,建文朝開始內閣制,宣宗又令司禮監(太監)擁有批紅權,構架權力的三角遊戲,讓文官集團與太監閹黨互相攻訐相互牽制,皇帝老兒獨善其身,居中調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更加令人髮指的是,明朝大肆設置間諜機關,從洪武開始就不斷加強形成廠衛制度。從洪武時的錦衣衛,到成祖設置東廠,憲宗又加設西廠,代代加碼,將特務制度發揚到極,管控人民、百官,互相牽制,但都無一例外,僅僅聽命於皇帝一人,從而無盡地強化了皇權。到此,除了皇權,無任何其它勢力敢於挑戰皇帝的權力。


條條山路通縣城


歷史上明清兩朝是皇權最集中的朝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這主要得益於明朝皇帝的制衡政策和廢除丞相制的皇權集中政策。

一、丞相制

丞相制始於秦朝,是全國上下的最高國務長官,百官之首,總領天下政務,天下政務皆有丞相處理。所以導致丞相的權力非常之大,有時還能左右皇帝廢立。

歷代帝王雖然通過丞相制,使自己的政治負擔大大減少,但由於丞相的權力之大,也讓皇帝為之忌憚。漢武帝時期,引用侍從左右地位親近的文武官員如侍中、諸吏、左右曹及諸將軍、大夫、郎等參與謀議,以尚書(中書)掌受納傳達章奏詔旨,形成參與決策的中朝(內朝)體制,丞相作為外朝官首領,成為執行成命的行政長官

到了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以分化相權。(唐朝也是有丞相的,只不過換了一個名字,宰相就是尚書省長官)。

到了明朝初設丞相,因胡惟庸造反,明太祖朱元璋便借題發揮廢除相制,使全國政事皆有皇帝處理。後設內閣,但內閣官員皆有品階底下的官員擔任。後內閣官員由高官擔任,明朝內閣和清朝軍機處如出一轍。

電視劇朱元璋


相權的廢除,使皇帝直接參與政務,利於加深皇權。

二、制衡

但丞相制的廢除也不意味著皇權的徹底集中,雖朱元璋秦羽政事,但他的子孫沒有他那麼優秀。他們便通過別的方法來減輕政事處理,用閒餘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生活,譬如:修仙嗑藥。這時候內閣制度便孕育而生了,內閣主要作為參謀,不直接參政。

到了明中後期,內閣日益強大,再加上皇帝寵信宦官,一種制衡制度便出世了(以前也有,但明朝皇帝使用的最好)。利用宦官讓宦官參政,來遏制朝臣。宦官的權力直接來源於帝王,帝王通過控制宦官,從而達到控制朝廷的目的。這也就是嘉靖皇帝四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明朝的魏忠賢、劉瑾、王振他們雖然權傾朝野,但皇帝一旦倒了,他們也就完了。皇帝是凌駕在他們之上的,他們也不過是皇帝的提線木偶罷了。

魏忠賢


結語:皇權在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中,不斷的集中,使皇帝更加的鞏固統治。雖然有效的抑制的內部矛盾,但他們的荒淫無度,也導致了外部矛盾的爆發。民心所向才是維護統治的一大基石。


三天魚頭


明朝政治體制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權力在皇帝,,後來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設置內閣,內閣的作用只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不過這種集權制度,在朱元璋和朱棣去世後,又經土木堡之年,導致明初勳貴集團和靖難集團的全軍覆沒,明朝皇帝為制衡日益做大的功臣,只好授予身邊內臣實權,如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加強對大臣的監控。

特務機構廠衛設立

明朝實行嚴密的特務政治。主要的特務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錦衣衛設立於洪武年間,直接聽命於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東廠的設立,使得錦衣衛權力受到削弱。明成祖設立東廠主要是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而成立,東廠的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總結

明朝是皇權高度的國家,因而不可能出現權臣,樓主所說的萬曆皇帝早期出現張居正輔政,也是明穆宗為使國家平穩過渡而形成的,因而張居正一死,便遭到萬曆皇帝的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