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軼事一則(一)

狄青是北宋著名大將,史稱其前後大戰二十五次,先敗西夏,後更提兵蕩定嶺南,成為後世稱道的英雄。當這位刺黥大將與狀元詞臣王堯臣相遇,又誕生了怎樣的故事?這裡列舉一二事,聊作了解。

自唐宋以後,隨著筆記小說的豐富,越來越多的資料得以保存後世。其中尤以明清兩代最多。現代周勳初主編的《唐人軼事彙編》、《宋人軼事彙編》便彙集唐宋兩代眾多軼事,觀其言行,不單能瞭解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許多的借鑑價值。本文是《宋人軼事彙編》系列的第一次試水篇。接下來的續篇會更加調整、改進。

刺黥大將與狀元詞臣

在宋代重文的社會氣氛下,“狀元及第”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甚至有說法認為,即使是提兵百萬蕩平幽燕、獻捷於太廟也不及考中狀元來得鼓舞人心。而北宋政府對進士們也倍加禮遇,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起,每位狀元還得到“跨馬遊街”的殊榮,由七名金吾衛士兵為其清道唱名。

宋人軼事一則(一)

狀元蔡齊

王堯臣正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狀元及第。當時“唱名自內出,傳呼甚寵”,百姓們紛聚圍觀。此時,狄青才剛剛入伍,只是一名小卒。在他身旁的圍觀者嘆息道:“他是狀元而我們才剛剛當兵,窮困與顯達的差別竟如此不同。”正像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一樣,心高氣傲的狄青不肯認輸,豪言道:“不能這樣說,這只是看才能高低而已(不然,顧才能何如耳)。”

在當下,這種話得到的只有他人的嘲笑。但後來,狄青果然憑藉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得到賞識,平步青雲。

宋仁宗對狄青極為眷顧,在他平定儂智高叛亂後直接升其為樞密使(中樞軍事長官),這在北宋時代是對武臣的極大破例。而略帶嘲諷的是,狀元王堯臣,正巧任樞密副使,是狄青的副手。

宋人軼事一則(一)

狄青夜襲崑崙關

關於王堯臣與狄青的共事,也有許多故事。這裡略談兩個:

據《談苑》所載,狄青與王堯臣在樞密院共事時,王堯臣犯了文人愛調侃的毛病(可參見下篇石中立,一位位列執政的段子手),常常指著狄青臉上的字(宋代為兵卒黥字於臉,以防擅自逃脫)說:“這字越來越清晰啦(愈更鮮明)。”而狄青也不肯認輸,反將一軍道:“您喜歡嗎?要不要我奉送一行字到您臉上(莫愛否,奉贈一行)。”王堯臣無言以對,大為慚愧。

兩人除了不好的一次對嘲外,也並非沒有其它記載。當狄青躋身執政(拜樞密使)時,仁宗想讓他用一種特製的藥水去掉臉上的字。思來想去,派了同在樞密院供職的王堯臣去和狄青說此事,狄青說出了著名的一段對話:“我狄青如果沒有臉上這兩行字,怎能到這個位子上來?我是斷斷不敢去掉這些字的,要讓天下的健兒(士兵)們,知道國家有這些官職賞賜來對待他們(青若無此兩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終其一生,狄青也未去除黥字。

宋人軼事一則(一)

狄青臉上刺字

最後,以“狄武襄受範忠獻之知,每至範氏,必拜家廟,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禮事其子弟”來結束此篇。懂得感恩提攜者範雍的狄青,同樣懂得報效國家。與許多顯達而諱言貧賤舊事的人相比,狄青不僅是一位賢帥,而且還是一位知恩、知足的賢人,其行事為人,應該讓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