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中,同樣被貶黜,晏殊和范仲淹有何不同?

夜半品史


正午陽光的《清平樂》從少年仁宗開始講起,開播鋪陳宏大,收視一直領先。

劇中除了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讓人記憶深刻,曾經“熟讀並背誦”課文的男子天團也格外吸引人眼球。目前戲份比較多的是“太平宰相”晏殊和耿直名臣范仲淹。

這兩位既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心憂天下和滿心社稷,為了宋朝的江山社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期間更經歷有幾次的貶謫。那麼,在《清平樂》中晏殊和范仲淹兩人同樣是被貶謫,又有什麼不同呢?

提起晏殊,大家對他的印象應該還是他流傳在語文課本里,那些類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樣的千古名句。

沒錯,他文學功底深厚,可以閒庭散步於雨中,隨口所做之詞便可流傳千古。但是在他為世人所稱頌的文豪之名背後,是他更加應當為世人所知曉的為官之道。就如同劇中所演的那樣,他們那樣的文人總有一股莫名的豪情,能夠為了自己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能夠為了避免宋朝的官家擔上不孝的罪名,而站出來做把罵名都揹負在自己身上。


那時候他們官家還小,晏殊是先帝為官家挑選的伴讀。因為從小看著官家長大,心裡明白官家心中的豪情壯志。他懂得官家登基已久卻仍然不得親政的苦悶,也懂得官家在得知生母並非劉太后,而自己卻又不能奉養生母時候的無措。他明白官家的為人,知道官家以後必定會是一位勤政愛民心繫社稷的好管家。

只是那時的官家力量還太過弱小,在於劉後爭權的過程中有點以卵擊石,所以他站出來自請貶謫,以解決官家被更為困頓的局面,是他用自己的貶謫維護著官家。

說起范仲淹,大家最熟悉的應當就是他寫過的《岳陽樓記》,篇尾所寫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卻是將他一心為民的情感宣洩的淋漓盡致。但是這些印象對於真正的范仲淹來說,都未免有些太過片面。

在《清平樂》這部劇中,范仲淹一出場就是一副布衣前去書院教學的姿態,因過於隨便的打扮被書院中的夫子和學生們一同嘲諷。他看到了學生意識上的錯誤,反而卻更堅定了在書院教書育人的決心。

他就是這樣,看到不好的便想著怎樣能使它好,看到好的就想著怎樣能使它更好。對於現在的學生未來的棟樑們是如此,對於國家政事,更是如此。但是,正如那次他與宰相呂夷簡之間的爭執一樣,他太過於剛正不阿了。

於仁宗而言,他既想要范仲淹的剛正不阿,又想要呂夷簡的圓滑世故。但是彼時的范仲淹與呂夷簡根本沒有可比性,呂夷簡勢力遠大過於范仲淹,所以官家也就只能選擇將范仲淹貶謫出京,已保全弱小的范仲淹。這一點從仁宗和曹皇后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了。

之後晏殊前去找范仲淹吃酒,企圖替官家勸說范仲淹,然而他早已將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與宰相呂夷簡槓上不會有好結果;他也明白官家想要自己暫避鋒芒以保全自身的良苦用心。只是他人生信條從來就是赤誠與耿直,只做符合自己人格的事。


精緻小豬豬俠


大家好,我是《莫侃映像》,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晏殊是主動被貶,以體現他作為一個政客敏銳的官場嗅覺;范仲淹被貶則是體現了他為臣剛正不阿,敢於鬥爭。

但電視劇畢竟是改編於歷史,事實上,晏殊從未自請被貶過,他的三次被貶,都與後宮有關。而范仲淹被貶則是參與到皇權、家事及黨政之中。

晏殊,生於北宋,聰慧過人,五歲便會作詩,十四歲以一名神童的身份破格參加科舉,從禮郎升至翰林院學士。晏殊做事謹言慎行,不敢逾越半分,皇帝每次詢問他事情,都需寫在方正的小紙片上,晏殊再用端正的小楷回答,寫完後封到信封裡呈給皇上。得到皇帝的讚賞。

後來十二歲的宋仁宗即位,劉太后想在幕後輔佐皇帝,宰相丁謂想要將大權攬在自己手中,太后也想讓自己的家族成員有些重要職位,這些都被晏殊一一反駁,這是晏殊第一次被貶的原因。

晏殊被貶到應天,此時他以無心參與朝堂之中的勾心鬥角,在應天開辦書院,為國家培養人才,邀請當時的名士來講學,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在書院上頗有建樹,朝廷惜他人才,便又讓他回到京城。劉太后想在祭祀的時候穿袞冕,晏殊提出袞冕是隻有皇帝才能穿的衣服,指出劉太后這麼穿是不合禮儀的,如果太后一定要這麼做,自己就跪著直到血流盡,讓天下人看看太后的作為。

劉太后沒辦法只好作罷,順便又一次罷黜了晏殊。

這一次晏殊被貶到陳州,一待就是十幾年,宋仁宗成年後便將晏殊招了回來,讓他管理軍政,之後一路官升至宰相。後來在為後宮妃子寫墓誌銘的時候,因為言語不當,再次被貶。此時晏殊已經年老,禁不起折騰,在被貶的州得了重病,向皇帝請求回京治病,得到許可,後死於京城。

相比於晏殊的被貶,范仲淹的三次被貶,每一次都轟動京城,眾人舉杯為他餞別,留下“極光”、“愈光”、“尤光”的三光趣聞。

極光 宋仁宗即位之後,劉太后仍然把持朝政,想在冬至那天讓文武百官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不合禮制,上書勸阻。同時還要求太后還政於皇帝,觸怒了太后,因此被貶。出人意料的事,京城大小官員都到城外為他送行,稱:“範君此行,極為光榮!”

愈光 三年後,劉太后去世,仁宗將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右司諫,專門負責督察朝政和官員的過失。後因參與到廢郭皇后一事遭到罷黜。

尤光 范仲淹的第三次被貶,是關於跟呂氏家族的爭鬥,最終敗給了呂夷簡,被貶至饒州。

晏殊的被貶,是觸動了皇家的利益,參與到皇權鬥爭之中,而范仲淹的被貶,尤其是他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則是觸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下,改革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也因此被罷免,不再參加政事。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朋友提出指正,謝謝!


莫侃映像


正午陽光的《清平樂》從少年仁宗開始講起,開播鋪陳宏大,收視一直領先。

劇中除了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讓人記憶深刻,曾經“熟讀並背誦”課文的男子天團也格外吸引人眼球。目前戲份比較多的是“太平宰相”晏殊和耿直名臣范仲淹。

這兩位既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心憂天下和滿心社稷,為了宋朝的江山社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期間更經歷有幾次的貶謫。那麼,在《清平樂》中晏殊和范仲淹兩人同樣是被貶謫,又有什麼不同呢?

晏殊是自請貶謫,是他在護官家

提起晏殊,大家對他的印象應該還是他流傳在語文課本里,那些類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樣的千古名句。

沒錯,他文學功底深厚,可以閒庭散步於雨中,隨口所做之詞便可流傳千古。但是在他為世人所稱頌的文豪之名背後,是他更加應當為世人所知曉的為官之道。就如同劇中所演的那樣,他們那樣的文人總有一股莫名的豪情,能夠為了自己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能夠為了避免宋朝的官家擔上不孝的罪名,而站出來做把罵名都揹負在自己身上。

那時候他們官家還小,晏殊是先帝為官家挑選的伴讀。因為從小看著官家長大,心裡明白官家心中的豪情壯志。他懂得官家登基已久卻仍然不得親政的苦悶,也懂得官家在得知生母並非劉太后,而自己卻又不能奉養生母時候的無措。他明白官家的為人,知道官家以後必定會是一位勤政愛民心繫社稷的好管家。

只是那時的官家力量還太過弱小,在於劉後爭權的過程中有點以卵擊石,所以他站出來自請貶謫,以解決官家被更為困頓的局面,是他用自己的貶謫維護著官家。

被詆譭貶謫的范仲淹,是官家護他

說起范仲淹,大家最熟悉的應當就是他寫過的《岳陽樓記》,篇尾所寫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卻是將他一心為民的情感宣洩的淋漓盡致。但是這些印象對於真正的范仲淹來說,都未免有些太過片面。

在《清平樂》這部劇中,范仲淹一出場就是一副布衣前去書院教學的姿態,因過於隨便的打扮被書院中的夫子和學生們一同嘲諷。他看到了學生意識上的錯誤,反而卻更堅定了在書院教書育人的決心。

他就是這樣,看到不好的便想著怎樣能使它好,看到好的就想著怎樣能使它更好。對於現在的學生未來的棟樑們是如此,對於國家政事,更是如此。但是,正如那次他與宰相呂夷簡之間的爭執一樣,他太過於剛正不阿了。

於仁宗而言,他既想要范仲淹的剛正不阿,又想要呂夷簡的圓滑世故。但是彼時的范仲淹與呂夷簡根本沒有可比性,呂夷簡勢力遠大過於范仲淹,所以官家也就只能選擇將范仲淹貶謫出京,已保全弱小的范仲淹。這一點從仁宗和曹皇后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了。

之後晏殊前去找范仲淹吃酒,企圖替官家勸說范仲淹,然而他早已將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與宰相呂夷簡槓上不會有好結果;他也明白官家想要自己暫避鋒芒以保全自身的良苦用心。只是他人生信條從來就是赤誠與耿直,只做符合自己人格的事。

晏殊與范仲淹兩人,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一心為國,殫精竭力地想要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不同的是兩人的為人處事,晏殊較之於范仲淹更加圓滑一些,所以晏殊能夠為了護官家而自請貶謫,范仲淹則因太剛直被官家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