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支韋氏溯源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橫縣於清代稱盛者,為陳吳等六姓,鍾、韋等七姓次之。《橫縣縣誌》統計,1982年姓氏194個,韋姓人數最多。 第一支,韋山濤苗裔,系其三子韋景宗(尊稱千三)、四子韋景福(尊稱千四)、五子韋景文(尊稱千四)、六子韋景武(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橫縣於“清代稱盛者,為陳吳等六姓,鍾、韋等七姓次之。”《橫縣縣誌》統計,1982年姓氏194個,韋姓人數最多。

第一支,韋

山濤

苗裔,系其三子韋景宗(尊稱千三)、四子韋景福(尊稱千四)、

五子

韋景文(尊稱千四)、六子韋景武(尊稱千六)的裔孫。

第二支,是明清時從

廣西上林

縣六秀村遷來的韋田宏裔孫。

第三支,是明初在山東青州遷至巒城定居的韋氏裔孫。根據1949年初統計:永淳縣“韋氏之族,明初來自青州,丁口今四千有餘”。

山濤

名雲郎,號應德。北宋京東東路(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古羅鄉太平莊演樂堂人。從小習曾祖編的《韜略集》,武略上材,年15,隨

狄青

平西,為參將。

宋仁宗皇佑4年(公元1052年)10月奉旨攜6子,領鐵騎軍隨樞密副使

狄青

為中軍前隊先鋒,到

廣南西路

(今廣西)打

儂智高

狄青

到達嶺南時,已是皇佑5年(公元1053年)正月他立即戰於賓州歸仁鋪,儂的軍師黃師宓應戰被斬,全軍大敗,死萬餘人。儂不支,潰入邕州(今南寧市)而以精兵據守崑崙關。

狄青軍至山下時,正值元宵節。他召會諸將夜設燈火,置酒高會。會中夜半,狄青託故離席,與

山濤

等將領鐵騎軍潛入關後。儂軍以為

宋軍

酒筵不至採取軍事行動,疏而不備,關遂為狄青襲取。崑崙失守,

儂智高

見大勢已去,乃突圍而走,橫穿越南北境,沿元江遁逃大理國(今

雲南大理

)。是役,史稱“元夜三鼓奪崑崙”。

山濤隨徵有功,授賜為千歲,其6子順呼:景岱為千一,景明為千二,景宗為千三,景福為千四,景文為千五,景武為千六。後與6子分兵駐守廣西各地,成為韋族在廣西分支。後裔遠布廣西市縣和毗鄰的雲南、貴州、廣東、湖南等省一些市縣,以及遷徙海外僑居。

韋山濤大子韋景岱奉狄青命令追殲

儂智高

北儂日造的殘敵,入木蘭(今東蘭縣)設行營于都彝,後累建戰功,授木蘭(今東蘭縣)

安撫司

(土司),世襲26代,歷619年(至改土歸流)。土司妻室多,兒子多,遍佈東蘭18個鄉鎮和

廣西上林

、田東、田林、柳江、柳州、鳳山、宜州、都安、河池、南丹、環江、鹿寨、來賓、桂林、永福等市縣以及貴州都勻、獨山、荔波等地。

1994年出版的《東蘭縣誌》述:“1985年全縣姓氏171個,韋姓居首位,分佈全縣各地。……韋氏先祖來自山東,……歷代都是這裡的執政者。”

韋山濤世系

一、韋景宗世系 景宗尊稱千三,山濤之三男。生前歷任廣西思恩府南部郡那馬寨土巡檢官,落藉廣西賓陽北街,其裔孫榮發到166個支系,廣佈賓陽、邕寧、來賓、桂平、上林、欽州、橫縣、馬山、武鳴等縣的許多村鎮,總人口4萬餘人。其中:

1、橫縣六景鎮譚寨村是由其裔孫韋雲章由賓陽陳平鄉陳白石韋造村遷來,現有人口400百餘人;該鎮石洲村也是韋雲章後裔,經分支而遷來,何時遷入不詳。

2、橫縣巒城鎮楊村的韋氏也是景宗(千三)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

二、韋景福世系 景宗,山濤之四男,封文林郎,尊稱千四。原住廣西東蘭縣長塘鄉巖耀村,後奉皇命平恩有功,封以食受地方,安冬立甲,落藉賓陽。生3子,像卿、俊卿、俸卿。其中俸卿因千三親子不回原藉,過續承襲千三產業,已劃入千三世系。景福裔孫廣佈較廣,包括賓陽、上林、橫縣、來賓、忻城、柳州、貴港、桂平、靈山、象州、平南、浦北、欽州、防城等133個村鎮,總人口近10萬人。其中:

1、橫縣良圻雙渡村是由其裔孫韋道政由賓陽古辣鄉大塘村(原化龍鄉化龍村)分支遷來,何時遷入不詳,一世祖韋道政。

2、橫縣板路鄉塘敲村一帶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一世祖韋發禮。

3、橫縣校椅鎮六味村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韋顯盛生韋村才生韋有敬後,由韋儒延分支高石村。一世祖韋儒延。

4、橫縣鎮龍鄉定稔村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韋有運原名原照,是韋儒傳的第5子。其父韋儒傳於明朝成化年間從上林三里分支至永淳縣甘棠村(今賓陽甘棠)落業。生5子,長子住甘棠村,二子遷石塘馮村,三子下鄉落業,四子去高石,

五子

到定稔村落業改名韋有運。一世祖韋有運。

5、橫縣雲表鎮六河村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六河村南片屯的韋氏一世祖韋美昔,二世韋癸勝;六河村北片屯的韋氏一世祖韋有深,二世韋昭鳳、韋昭泰。

6、橫縣平馬鎮大坡村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五世的裔孫,何時遷入不詳,移居橫州北鄉桐根屯大坡村(今平馬鎮大坡村)造莊立業。一世祖韋景福、二世韋像卿,三世韋政法,四世韋安邦。

7、橫縣平馬鎮丹竹村的韋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後裔,何時遷入不詳,韋定貴從大坡村到古龍村再到佛子村,最後定居丹竹村。一世祖韋定貴、二世韋道通。

三、韋景文世系 景武系韋山濤第

五子

,官任修職郎,尊稱千五。 其孫裔主要分佈在廣西賓陽、橫縣、貴港、武宣、來賓、馬山、浦北、柳州、桂林、南寧、河池、南丹、象州、北流、容縣、上林等地,已形成了53個支系,總人口19000多人。

韋田宏世系 相傳武德年間韓在至山東歷城縣(又說青州府)後改用韋姓落籍。至裔孫韋田宏於元朝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遷至廣西上林六秀村,晚年韋田宏復回山東原籍養老,其子孫散居廣西、廣東、湖南、越南等

韋田宏世系

相傳武德年間韓在至山東歷城縣(又說青州府)後改用韋姓落籍。至裔孫韋田宏於元朝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遷至廣西上林六秀村,晚年韋田宏復回山東原籍養老,其子孫散居廣西、廣東、湖南、越南等地。

目前僅廣西橫縣(南鄉、板路、附城一帶),靈山縣(新圩、那隆、平南、煙墩、豐塘、佛子、陸屋、舊州、三隆、三海、伯勞等鄉鎮),該世系就有裔孫共5萬餘人(韋昌富統計),經歷了數十世代,可謂根深葉茂,興旺發達。

其統一排輩為:田偽安嘉發進祥開枝結果從貴善天德可守斯必早萬代榮華居高顯富樂英雄管仲良萬順國埋廷丕承久克寧茂有盛大業永世德興啟之貴學成功。

一世 韋田宏,生四子。韋偽升,據廣東廣州府、?(遷越南);韋偽剛,遷湖南新安村、韋偽良,遷柳州八排山。

二世 韋偽升,生二子。韋安輝,住上林六秀村;韋安仲遷橫縣校椅鎮(米田)冷村。

三世 韋安仲,生韋嘉順。

韋安輝,生韋嘉禎。

四世 韋嘉順,生三子。韋發福住賓州(賓陽縣)那寧村;韋發禮,遷橫縣南鄉紅水河村插旗嶺(?);韋發清,遷欽州平吉。

韋嘉禎,生韋發裕。

五世 韋發禮,生四子。長子韋進(昌夭?);韋進連,住橫縣南鄉大禾垌;韋進通,遷靈山縣平南富基村;韋進道,遷靈山縣舊州坡腳村。

六世 韋進連,生韋祥佑;韋進通,生韋祥允;韋進道生韋祥光。

七世 韋祥佑,生四子。韋開仁,遷橫縣陶圩鎮善塘村;韋開通,遷橫縣下黎村(?);韋開勝,生代分支橫縣百合及浦北樂民;韋開松,遷橫縣珊寮村(?)。韋祥光生應逢、莊。

八世 韋開仁,生韋枝貴;韋開通,生韋枝蘭;韋開松,生啟清、朝、富、監。

九世 韋枝貴,生韋結盛;韋枝蘭,生韋結參。

十世 韋結盛,生果珍;韋結參,生韋果文及韋果武。

十一世 韋果文,生三子。韋從簡,後代分支橫縣六角及那馬村(?);韋從高,後代分支六棧村;韋從宜,後代分支橫縣下黎、靈山縣潭龍、沙塘、榴桃及南寧安吉西津等村;韋果武,生韋從巨及韋從規。

十二世 韋從宜,生韋貴仲及韋貴林。

十三世 韋貴仲,生韋善興;韋貴林生韋善璋。

十四世 韋善興,生韋日生、韋日亮、韋日高、韋日登;韋善璋生韋喜勝。

十五世 韋日登,生日見、我;韋喜勝,生佑燦,住橫縣下黎村。

十六世,韋佑燦。生韋朝高,住橫縣下黎村;韋朝蔭,生橫縣下黎村;韋朝進,住靈山縣大包村。

十七世 韋朝高,生韋國尚;韋朝蔭,生韋國成及韋國柱;韋朝進,生韋國州,韋國縣、韋國城、韋國京(四人均住靈山縣潭龍村),韋朝海(住靈山縣沙塘村)。

十八世 韋國縣,生韋經茂、韋經業、韋經通、韋經輔、韋經信;韋國城,生韋經有、韋經才、韋經勇;韋國京,生韋經寬、韋經緞;韋國海生韋經照。

十九世 韋經信,生韋永新、韋永海、韋永禎、韋永意。

二十世 永禎黎氏生韋世棠、韋世榮、韋世業。

二十一世 韋世棠,生韋萬和及韋萬平。

二十二世 若監。生世棠、榮業。

二十三世 萬和。生大邑。

二十四世 大邑。生其山、硯、祥、儒、德、泰。

二十五世 其山。生昌令、群、錚、烈。其硯生昌斌、欽、佩、仔、。其祥生日偉、富、立。其儒生昌俊、傑。其德生昌智、巧、慶、受、比。其?生昌慧、一。

二十六世 昌偉,生韋科及韋學。昌富生韋民及韋兵。昌立生韋敏。

二十七世 韋科等。

二十八世 往下的班輩子用字為“家賢良子榮華定賬”。

至於明初從山東青州遷至巒城定居的韋氏裔孫。根據1949年初統計:永淳縣“韋氏之族,明初來自青州,丁口今四千有餘”。無詳細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