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谈起中国的古文典籍,最著名的莫过于《永乐大典》。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非常可惜的是,煌煌一部鸿篇巨制,它的正本却悄无声息地隐匿于历史迷雾中。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明末清初,顺治帝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康熙继位后,励精图治,使大清王朝开始步入辉煌时期。康熙22年前后,近臣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为编撰《明史》寻找《永乐大典》,便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在这个皇家图书馆中,发现了经过明末战争洗礼后的《永乐大典》。可惜的是,这只是残缺不全的《永乐大典》的重抄本,正本却不见踪迹。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谈《永乐大典》,必须要说朱棣,大典就是在他授意下编撰的。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世称永乐皇帝。建文帝即位后,朱棣不满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叔侄间一场腥风血雨的内战后,1402年,胜出后的朱棣正式继位,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继位之后,亲征漠北,出使海外,兴文治,建武功,树立君权,扬威四海,取得了英主临朝的“美誉"。为了显示太平盛世和自己的文治武功,朱棣在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参与编修者有朝廷官员、文人、学士等2169人。辑入了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种书籍,如经、史、子、集、释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历时三年于1407年编成。朱棣审定后取名为《永乐大典》。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相继运到北京。

《永乐大典》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全书正文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之多。总计22937卷,装成了11095册,总字数达3.7亿字。其中包括大量的佚文秘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永乐大典》规模之宏大,搜集材料之广博,抄写装祯之精美,在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永乐大典》只有抄本。有人把《永乐大典》的遭遇和散佚归结于明朝只抄了正、副两部,却没有刻印。

其实,这套大典编撰的初衷不是为了普通人而为之,是仅供明成祖永乐皇帝本人料理国事时查证、阅读之用,只有一个孤本。

到明世宗朱厚熜时,1562年,皇宫发生大火,嘉靖帝三次下达谕旨命令抢运《永乐大典》。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经此一事,十分喜爱大典的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因此,1562年秋,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三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的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1567年才完成,这就是现在社会传说的副本。据传说,抄完后,其正本贮紫禁城文渊阁中,副本存放在皇史宬中。一场大火,使《永乐大典》有了副本,但投入的人力财力也是不计其数,所以,按当时明朝廷的财政状况,想要付梓印刷,肯定困难重重。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皇史晟,即皇家藏书馆,当时被称为"石室金匮“。"石室"四周的石墙厚有6米,两扇殿门是两块整石,每扇石门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放置在1.42米高的须弥座上,所说的大典副本就存放在这些“金匮"之内,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明王朝对大典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但到清康熙二十二年前后,为编撰《明史》,康熙帝命令推开了皇史宬的大门,却发现存放所说的副本《永乐大典》残缺不全,史学家认为副本很可能没有抄完或抄全。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清雍正年间,大典副本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内。到了乾隆年间,为修纂《四库全书》,利用《永乐大典》揖佚古籍,曾清点副本,发现丢失了1000多册,共计2422卷,乾隆只好下令查找以补缺失。

人们常常把《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重要文献,但其文献性质却截然不同,四库全书是丛书,而永乐大典是类书。丛书只是完整纂集古代典籍,而类书是将古籍分门别类地编排成书,主要为方便寻查资料等。

在编撰《四库全书》期间,对《永乐大典》管理是比较严的,其间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其中六册带回家去阅读,结果被盗贼偷走,此事呈报乾隆后,乾隆非常气下令立即缉查,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进行搜集,后在御河桥边复得,是偷盗者见查的紧,又偷偷地放在这里的。黄寿龄因此被罚俸三年。从此后,严禁携带《永乐大典》外出。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残存的大典副本,也是命运多舛。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所说的副本《永乐大典》以及清辑佚新抄本为侵略者抢劫,损失惨重,到1875年只余4000多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绝大部分化为灰烬,另有一部分被外国侵略者偷运回国,不过之后列强也陆续还回了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了各方捐赠,至今为止,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副本共有161册,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加上散落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残本,现今尚有《永乐大典》400余册,不及全书的二十分之一。副本如此,那么,装成11095册的《永乐大典》正本,为何就没有一册露面呢?是在明末战火中彻底焚毁了,还是静静地躺在某个地方等着人们去发现呢?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考古界通常认为,嘉庆年间及此后,正本《永乐大典》收藏地曾发生几次大火,该书已毁于一旦。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已断定,“全部皆佚"。

现代学者郭沫若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梦,正本可能就毁于此时。"后来,根据《荡寇志》记载:李自成进兵时,大火烧到了西华门。李自成离开北京时,烧了紫禁城,殿宇半毁。至此,郭沫若也推测正本毁在了战火中。

副本尚有留存,说正本一册不剩完全毁于战火,难以令人信服。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学者栾贵明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猜测,认为正本已陪嘉定皇帝殉葬,藏身永陵。理由是,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之时,用正本作为陪葬,因为他实在非常喜欢《永乐大典》,而且,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时间大体吻合。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也就是说,《永乐大典》的原书恐怕再也不能让后人看到了。

围绕《永乐大典》正本的种种疑问,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拔开重重地历史迷雾,还原它去向存留的真实脉络。

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永乐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还有吗?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谨表谢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