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大明风华》中《永乐大典》的编修与解缙命运多舛的人生

最近《大明风华》热播,讲述一代奇女孙若微和妹妹一起嫁入皇室,目睹国家盛世将成、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以及编修《永乐大典》,串联起来大明朝五个帝王四代人的进取与纷争的故事。

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世界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广泛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全书共计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涉及面十分广,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大明风华》中《永乐大典》的编修与解缙命运多舛的人生


解缙,字大绅,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出生在江西吉水,死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其父解开为元末明初的文人,擅长气节文学。解缙生而颖悟,据曾棨《内阁学士春雨解先生行状》云:“七岁能属文,书过目成诵如流。为诗歌操笔立就,往往出奇语,先辈罕及焉。”解缙也曾自豪地说:“我时七步诗即成,诸生学士观如堵。”(《河洲正月十五夜有感》)十九岁时,他高中江西乡试第一名,二十岁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轰动一时。明太祖朱元璋很赏识他,擢拔为中书庶吉士。

一次,朱元璋让解缙谈谈对政事的看法,由于朱元璋对解缙有知遇之恩,他随即呈上《大疱西封事》长疏。在长疏中,解缙毫不留情面地直陈朝政弊端,指出朱元璋过失,让朱元璋十分恼火。据《明史》载,朱元璋对解缙父亲解开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说完,就将解缙解官回乡。

《大明风华》中《永乐大典》的编修与解缙命运多舛的人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5)朱元璋死,解缙入京哭悼,却遭权臣忌恨,被以“赴病非诏旨”的罪名贬为河洲卫吏。之后,礼部侍郎董纶向朱允炆力荐解缙,他才得以入职翰林待诏。

朱棣即位后,提拔解缙为翰林院学士,简入内阁,视为近臣,并让他主持监修《永乐大典》。

成祖在位期间,亲征漠北,出使海外,兴文治,建武功,树立君权,扬威四海,形成万国来朝盛况,取得英主临朝的美誉,为史学家所称道。永乐元年开始,朱棣委派解缙主持编写一部大型类书《文献汇编》,以方便学人翻检,发扬历史文化。当时,参加编撰的人员为149人。一年多以后类书编成,起名《文献大成》。但是朱棣认为它太简略了,难以彰显自己的文治。1405年第二次又委任姚广孝、解缙重修此书。此次参与的有朝廷官员、文人、学士等2169人。搜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的全部藏书,辑入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类书籍达七八千种,历时三年于1407年编成。朱棣审定后取名为《永乐大典》。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随运至北京。此书依韵检索,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历史典籍以及平话戏剧、农医杂技等,在当时世界文化史上举世无双,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大明风华》中《永乐大典》的编修与解缙命运多舛的人生


不过,解缙就是解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仍直言无忌,最终遭人陷害。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被谪广西布政使右参议,三年后(1410年)因入京奏事,遭汉王朱高煦中伤而被逮人狱,永乐十三年(1415)死于狱中。据《明史·解缙传》:“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大明风华》中《永乐大典》的编修与解缙命运多舛的人生


实际上,解缙为人狂傲性格刚直早已出名。同朝为官的杨士奇称他“襟宇阔略,不屑意细故,而表里洞达,绝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而解缙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在《寄具川董纶书》中,他自称:“绍率易狂愚,动遭谤毁,无所避忌。”

于永乐初年入阁的七位阁臣中,仅解缙一人英年遭害枉死狱中,其余六人均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