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大典》的原稿到底去了哪,副本又为何散落在世界各地

明朝《永乐大典》的原稿到底去了哪,副本又为何散落在世界各地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成功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于1403年继位,国号永乐。

刚刚称帝的朱棣风风火火地下了一道诏令:诛杀方孝孺。方孝孺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儒,杀掉他,不免会让天下读书人不满。可永乐皇帝却有自己的考量:朕恨他的迂腐,把天下读书人的胸襟气魄都弄丢了。同时还盛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认为这才是国家应该仰仗的读书人。朱棣就是仰仗着这样一批读书人,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件。

01

永乐元年,明成祖觉得“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于是“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他就命翰林学士,大明一代才子的解缙编修一部类书,供自己阅读浏览。解缙等人接受命令后,在第二年就编修完成,并将该书命名为《文献大成》。而皇帝却在审阅过后觉得过于简略,就下令重修。

这次重修,由太子少保姚广孝和解缙共同监修,参与这项工程的儒士多达3000人。六年之后,这本巨作终于完成,一共22877册,加凡例和目录 60卷,装成11095册,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规模宏大,单册高 50.3 厘米,宽 30厘米。每册约有 50 页大典边栏四周绘双边,“朱丝栏”把每半页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 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页数。每一页的朱色边栏界行均为手绘。

书写所用纸张是以桑书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为0.12毫米,俗称为白棉纸,纸质莹白柔韧,是书写的极佳用纸。且《永乐大典》誊写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

后人经常会拿《永乐大典》与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进行比较。《四库全书》虽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但是它的篇幅较《永乐大典》还是小巫见大巫。况且《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用于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学科的资料,并依据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和征引,类似于西方的百科全书。

值得一提的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 条目中称, 中国明代类书 《永乐大典》 为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且《永乐大典》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 《百科全书》 以及英国的 《大英百科全书》 编著早了三百多年。

明朝《永乐大典》的原稿到底去了哪,副本又为何散落在世界各地

02

《永乐大典》篇幅巨大,存世仅一部,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

嘉靖皇帝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床头总是会搁上几本,也正是因为这份狂热的喜爱,嘉靖帝在一次失火后,担心下一次《永乐大典》会在劫难逃,便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以备不虞”,直至隆庆元年,耗时五年之久的《永乐》副本才完成。但是,在副本誊录完成后,原稿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并且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案。

关于《永乐》原稿的下落,有这样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作为嘉靖帝的陪葬品一起葬入永陵。

第二种:据史书记载,在万历年间发生过几场火灾,《永乐》原稿可能毁于当时。

第三种:《荡寇志》记载:李自成入关时,大火烧到了西华门。李自成离开北京时, 烧了紫禁城,殿宇半毁。郭沫若先生也认为《永乐》原稿毁于此时。

第四种:毁于乾隆时期的一场大火。

不仅原稿不知所踪,就连副本也仅剩无几。原本与原稿别无二致的《永乐》副本,如今仅剩400余册。而丢失的其余副本又去了哪里?

明朝《永乐大典》的原稿到底去了哪,副本又为何散落在世界各地

03

《永乐》副本最初藏于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位于今北京天安门东的南池子大街),清雍正年间放置于翰林院。而乾隆年间,为了编修《四库全书》,曾将《永乐》副本作了清点,共9881册,已经丢失千余册,但在当时却没有找出窃书贼。副本损毁最严重是在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他们对天朝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有些“有眼力见”的官员,便将珍贵的《永乐》副本以10两银子一本的价格卖了出去,真是“物美价廉”。

光绪年间时,情况愈演愈烈,到了光绪十二年时清算,已经丢失了四千余册,这意味着这部类书在以一天丢一本的速度减少。《永乐》副本所面临的的浩劫远不止此,1900年的“庚子国变”,义和团围攻英国驻华使馆,放火烧了使馆北面的翰林院,《永乐大典》落入英人手中。不仅是英国人,当时日本人所建的东洋文库听说翰林院被烧,连忙带着几个人,在一片慌乱中带走了几卷文稿。后来虽然英国使馆交回330册,但已经有很多被焚毁或窃取。

到了1912年,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明日黄花。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大力建议教育部将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残本交由京师图书馆,这个时候的《永乐大典》仅剩64册。

有的时候,一件事物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永乐大典》经历几百年的浮浮沉沉,用“书映国运”形容可以说是十分贴切。

明朝《永乐大典》的原稿到底去了哪,副本又为何散落在世界各地

04

据目前所知,截至2017年,仅发现有 418 册、800 余卷及部分零页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 4%,散落在 8 个国家和地区的 30 多个公私藏家手中。60 册保存在日本东洋文库,日本静培堂文库、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存有 52 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存有 51 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等存有 5 册,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存有 4 册,爱尔兰都柏林切斯特比特图书馆存有 3 册,还有一册保存在英国伦敦图书馆,后来被拍卖给了一个纽约商人,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就这样散落在世界各地,怎能不让国人心痛?

虽然书卷如浮蓬般漂泊,虽然国宝回家之路道阻且长,但是作为中国人,让国宝回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20年,叶恭绰赴欧洲考察实业,在伦敦一间小古董铺里意外发现并购回《大典》卷 13991 残本。他历时十五年,足迹遍及美英德奥等国,对流散国外的大典进行调查、收集、复制,至 1933 年,证实中外公司所藏 349 册。1948年,傅忠谟转让其父傅增湘旧藏大典1册;1950 年,顾子刚捐赠 3 册。1951 年,张元济以商务董事会的名义,通过郑振铎将涵芬楼旧藏,捐赠《永乐大典》残本 21 册;藏书家周叔弢、赵元方、徐伯郊、张季芗等先后各捐 1 册……

每一册的归还,都可以列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

《永乐大典》虽然无法恢复当时之神采,但是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依旧无可撼动。书籍虽残,意义仍在。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