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个屌丝改变了千年茶道文化


明朝,一个屌丝改变了千年茶道文化


1

1351年,农历三月初一,在江淮战场又吃了败仗的青年朱元璋内心是愁苦的。

站在熟悉的灵山脚下,看着这一片灾难深重的土地,摸着身上的多处刀伤,想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百感交集。

由于元朝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朱重八的父母在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之后,又生下了他。他们甚至连像广东当地取个带期望和寓意的名字比如“招娣”之类的都没心思,很敷衍的给他取了个名叫“朱重八”。

1344年,天下大旱,瘟疫流行。农民朱重八父母双亡,大哥暴毙,三哥给人家倒插门,姐姐嫁人,剩下他和二哥各自寻活路去。

而朱重八的活路就是,当和尚。

几年后天下大乱,寺庙起火,走投无路的朱重八加入了起义大军,改名朱元璋。

那天正好就是农历三月初一。

7年了,又是灵山脚下。兵败只身逃亡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重新回到灵山寺。不同的是,这次他一身戎装,霸气侧漏。寺里的老同事看着他似曾相识,又见他手握利刃不敢贸然相认。只能纷纷围上来拿出手机试探:壮士,加个微信吧。

提着脑袋造反的朱元璋自然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姓名,默默的加了大伙的微信并把这些老同事备注并分了组。莫看当下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寺里酒足饭饱后,朱元璋发了个朋友圈满足众人的欲言又止的疑问: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老同事幡然领悟,纷纷点赞和评论。看他身上多处刀伤,拿出珍藏的灵山茶招待他。这灵山茶,是用九龙潭的水浸泡,经过几天服用和用茶渣清洗伤口之后,身上的刀伤居然好了。

从此,四处征战浴血沙场的朱元璋,后勤部队除了准备粮草,就多了一样必备品——茶叶。

2

这个国度,五千年来,一直以瓷的皎洁、丝的柔滑、茶的芳香温暖着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物质的贸易输送,除了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外,更大的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而其中,就有重要的“茶道”文化。

上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茶,将它作为一种药记载下来后,茶的品饮方法经历了千年的起承转变,从粗犷走向优雅,从荒野走进了香室。茶道,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发展走向的一个缩影。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

到了汉朝,茶叶从菜变成了饮品。在富庶的人家,茶已经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采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的,类似今天的普洱饼。喝之前,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连水带茶渣,一口干了。

三国两晋的时候,是一个璀璨的时代,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什么叫玄学?往虚无缥缈的说说就是算命卜卦,简单说就是哲学。那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科举制还未发明,读书人想做官叫举孝廉,一般两个途径:一个是因家族名望带来的官二代富二代,另一个就是打广告走关系了。

当时最成功的广告语当属南阳的诸葛先生,他明明就一耕田的,却硬是打上这样的广告: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然后天天发朋友圈,还让自己的朋友亲戚转发,不转就不是中国人。

读书人走关系这中间呢,互相连接的纽带和道具就是茶。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觞。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喝茶游戏。就是将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个水循环系统上,转来转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选一杯来喝。既好玩,又增进彼此的感情,牛逼吹多口渴有现成的茶水。

与此同时,一个伟大的概念被创造出来:

以茶代酒

明朝,一个屌丝改变了千年茶道文化


这个概念的影响力深远无穷,直到今天,饭桌上你不想喝酒又想客套,就是端起来茶杯,脸上挤出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说出这句话。

接踵而至的大唐盛世,更是将茶文化推向炉火纯青的高潮。这个时代,出现一个人被称为茶圣,他叫陆羽,写了一部《茶经》奠定了中华茶道的基础。

好茶,要配好茶具。唐三彩横空出世,瓷器开始千变万化。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茶马古道也形成了,茶叶开始大批量出口。

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到了宋朝,这个GDP占了全球80%的国度,有钱就是任性。玩什么都是最高级的,一个奢侈的王朝。连皇帝宋徽宗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而且将民间的茶和皇家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皇家茶,叫龙团凤饼。宋朝人终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点茶。

宋人喝茶极为讲究,对喝茶的环境、礼仪、操作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范,而且分门别类,有宫廷茶宴、寺庙茶宴、文人茶宴等种种风雅集会,是全国上流知识分子共同的爱好。宋代流行的茶道是点茶法,也就是抹茶。有点类似于咖啡,是冲着喝的,就是把茶饼磨成粉末后,用开水冲服。

宋代高级茶饼一斤要黄金二两。一两黄金折合白银10两,按米价来算,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五百元,所以宋朝人喝的茶饼,一斤要多少钱?

我数学不好,大家自己算。

明朝,一个屌丝改变了千年茶道文化

到了明朝……

3

那个叫朱重八的壮士,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当过起义军,最后,当了皇帝,开启了两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大明王朝。

身份在变,但喝茶的习惯未变。

可是喝茶那么讲究,茶道那么奢靡又复杂,喝一泡茶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朱元璋虽然现在贵为皇帝,但长年在外征战工作繁忙,没空闲学习茶道,都是随身提个保温壶放几片茶叶,一副油腻的中年人样子,逼格太低无法融入高端的喝茶圈子。

什么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杯茶?都是屁话。既然融不入圈子适应不了规矩,贵为天子的朱元璋的性格就是能动手就尽量不瞎哔哔,干脆打破规矩,不用规矩。

当时所有进贡的茶叶都要碾碎之后,揉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

1391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诏禁止制造茶饼,减轻农民的劳力,降低制作成本,全体改用农民的泡散茶方法,省时省力,腾出时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一律不准用茶粉、茶饼,所有装逼摆谱品茶的都行为都取消。

两宋时期的斗茶之风渐渐消失了,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冲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而为了推广泡散茶的方式,朱元璋一面禁止饼茶,一面对能把几片散叶泡好的人大加恩抚。

又是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寺里的老同事请来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还没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的感觉,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简直腾云驾雾。

朱元璋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身旁的随从官员连忙说:“那是市政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怎么升官。

明朝,一个屌丝改变了千年茶道文化

那时候也没像现在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规矩,朱元璋说,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

随从官员只好遵旨。一边嘟哝着发牢骚:

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牢骚,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流传千年的茶道文化,因为一直有上至王公贵族甚至皇帝,中至致力于仕途的学子的大力支持,才不断升华并流传。

风雅总要伴生于上层社会,穷苦出身的朱元璋,作为统治者极力禁止,从有明一代开始,茶道几乎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