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談起中國的古文典籍,最著名的莫過於《永樂大典》。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非常可惜的是,煌煌一部鴻篇鉅製,它的正本卻悄無聲息地隱匿於歷史迷霧中。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明末清初,順治帝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康熙繼位後,勵精圖治,使大清王朝開始步入輝煌時期。康熙22年前後,近臣徐乾學、高士奇等官員為編撰《明史》尋找《永樂大典》,便推開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門,在這個皇家圖書館中,發現了經過明末戰爭洗禮後的《永樂大典》。可惜的是,這只是殘缺不全的《永樂大典》的重抄本,正本卻不見蹤跡。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談《永樂大典》,必須要說朱棣,大典就是在他授意下編撰的。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世稱永樂皇帝。建文帝即位後,朱棣不滿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叔侄間一場腥風血雨的內戰後,1402年,勝出後的朱棣正式繼位,改年號為“永樂”。

朱棣繼位之後,親征漠北,出使海外,興文治,建武功,樹立君權,揚威四海,取得了英主臨朝的“美譽"。為了顯示太平盛世和自己的文治武功,朱棣在南京下令編纂《永樂大典》。

參與編修者有朝廷官員、文人、學士等2169人。輯入了我國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種書籍,如經、史、子、集、釋經、道經、戲劇、平話、工藝、農藝等圖書達七八千種,歷時三年於1407年編成。朱棣審定後取名為《永樂大典》。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後,永樂大典也相繼運到北京。

《永樂大典》是中華文化的寶藏。全書正文22877卷,僅目錄就有60卷之多。總計22937卷,裝成了11095冊,總字數達3.7億字。其中包括大量的佚文秘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說,《永樂大典》規模之宏大,蒐集材料之廣博,抄寫裝禎之精美,在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永樂大典》只有抄本。有人把《永樂大典》的遭遇和散佚歸結於明朝只抄了正、副兩部,卻沒有刻印。

其實,這套大典編撰的初衷不是為了普通人而為之,是僅供明成祖永樂皇帝本人料理國事時查證、閱讀之用,只有一個孤本。

到明世宗朱厚熜時,1562年,皇宮發生大火,嘉靖帝三次下達諭旨命令搶運《永樂大典》。由於搶救及時,《永樂大典》逃過此劫。經此一事,十分喜愛大典的嘉靖帝考慮到這部千辛萬苦編纂的鉅著,僅此一部,萬一遭到不幸根本無法補救,因此,1562年秋,下令讓徐階、高拱、張居正監督抄書生109人重抄一部,嚴格按照永樂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寫,每人每天按規定謄抄三頁。每冊錄畢,於冊後註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的銜名,以示職責。全部重錄工作,直到六年後的1567年才完成,這就是現在社會傳說的副本。據傳說,抄完後,其正本貯紫禁城文淵閣中,副本存放在皇史宬中。一場大火,使《永樂大典》有了副本,但投入的人力財力也是不計其數,所以,按當時明朝廷的財政狀況,想要付梓印刷,肯定困難重重。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皇史晟,即皇家藏書館,當時被稱為"石室金匱“。"石室"四周的石牆厚有6米,兩扇殿門是兩塊整石,每扇石門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內為樟木、外包銅皮製成的152個“金匱",放置在1.42米高的須彌座上,所說的大典副本就存放在這些“金匱"之內,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明王朝對大典的保護可謂不遺餘力,但到清康熙二十二年前後,為編撰《明史》,康熙帝命令推開了皇史宬的大門,卻發現存放所說的副本《永樂大典》殘缺不全,史學家認為副本很可能沒有抄完或抄全。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清雍正年間,大典副本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內。到了乾隆年間,為修纂《四庫全書》,利用《永樂大典》揖佚古籍,曾清點副本,發現丟失了1000多冊,共計2422卷,乾隆只好下令查找以補缺失。

人們常常把《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相提並論,殊不知,兩者雖然都是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重要文獻,但其文獻性質卻截然不同,四庫全書是叢書,而永樂大典是類書。叢書只是完整纂集古代典籍,而類書是將古籍分門別類地編排成書,主要為方便尋查資料等。

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對《永樂大典》管理是比較嚴的,其間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其中六冊帶回家去閱讀,結果被盜賊偷走,此事呈報乾隆後,乾隆非常氣下令立即緝查,步軍統領尚書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進行蒐集,後在御河橋邊復得,是偷盜者見查的緊,又偷偷地放在這裡的。黃壽齡因此被罰俸三年。從此後,嚴禁攜帶《永樂大典》外出。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殘存的大典副本,也是命運多舛。

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所說的副本《永樂大典》以及清輯佚新抄本為侵略者搶劫,損失慘重,到1875年只餘4000多冊。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絕大部分化為灰燼,另有一部分被外國侵略者偷運回國,不過之後列強也陸續還回了一些。

新中國成立後,《永樂大典》得到了各方捐贈,至今為止,國家圖書館館藏《永樂大典》副本共有161冊,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則存有62冊,加上散落在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殘本,現今尚有《永樂大典》400餘冊,不及全書的二十分之一。副本如此,那麼,裝成11095冊的《永樂大典》正本,為何就沒有一冊露面呢?是在明末戰火中徹底焚燬了,還是靜靜地躺在某個地方等著人們去發現呢?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考古界通常認為,嘉慶年間及此後,正本《永樂大典》收藏地曾發生幾次大火,該書已毀於一旦。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已斷定,“全部皆佚"。

現代學者郭沫若認為,"明亡之際,北京文淵閣被夢,正本可能就毀於此時。"後來,根據《蕩寇志》記載:李自成進兵時,大火燒到了西華門。李自成離開北京時,燒了紫禁城,殿宇半毀。至此,郭沫若也推測正本毀在了戰火中。

副本尚有留存,說正本一冊不剩完全毀於戰火,難以令人信服。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學者欒貴明先生提出了一種新的猜測,認為正本已陪嘉定皇帝殉葬,藏身永陵。理由是,嘉靖當年急著要重錄一部副本,就是為他將來壽終正寢之時,用正本作為陪葬,因為他實在非常喜歡《永樂大典》,而且,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時間大體吻合。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經遙感探測已證實內部全部積水,也就是說,《永樂大典》的原書恐怕再也不能讓後人看到了。

圍繞《永樂大典》正本的種種疑問,還需要我們不懈努力,拔開重重地歷史迷霧,還原它去向存留的真實脈絡。

隱匿於歷史迷霧中的《永樂大典》正本,存世的可能性還有嗎?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謹表謝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