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下朱棣的遮羞布之一《永樂大典》

說到明朝,不得不提的就是朱棣,他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的一生倒行逆施、也足夠殘暴,但給後世留下的名聲,卻不是很壞,甚至現在提到朱棣還有幾分佩服,他的四大功勞,眾所周知,編纂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遷都北京,這四件事讓朱棣一舉脫下暴君的名號,換上“雄才大略,一代明君的華麗外衣。但事實上仔細考量,這四件事兒,大是大,但也只是朱棣的一塊兒遮羞布,今天我們先說說其中一件事,編纂永樂大典。

剝下朱棣的遮羞布之一《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沒有使用價值的“文化崑崙山”

《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1403年,由當時“天下第一才子”之稱的解縉負責主編的,同時有約3000多人參與了纂修和抄寫,裡面收錄了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種,包括繹、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評話、工技、農藝等,上至先秦,下到明初,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1405年,書成之日,明成祖朱棣大悅,賜名為《永樂大典》。 自成書後《大典》就一直被深鎖宮中,開始與塵土為伴,就連《明史》中關於《永樂大典》記載只有兩次一次是在成書之後,還有一次是在一百多年後的嘉靖年間,宮中失火,嘉靖皇帝萌生了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但鬱悶的是,嘉靖皇帝竟沒能活著看到抄寫工作的完成,等到繼任者隆慶皇帝登基後這部恢宏的副本才總算抄完。“永樂大典藏於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覆命儒臣繤抄,隆慶元年始竟。”這是關於《大典》正本的最後一次記載。現存的大典是嘉靖年間的副本,正本已不知去向,《明史》也再也沒有記載過。

剝下朱棣的遮羞布之一《永樂大典》

任何書目,作為文化的載體,原本只有被讀、被傳播,才談得上有其文明的價值,倘若根本不進入閱讀領域,那麼它還有什麼意義?《永樂大典》的厚重、偉大、輝煌、足以讓人歎為觀止,但它從編修之前,就明擺著其目的不在於“應該的目的”——供人閱讀,傳播文明;而是要襯托出其主人——朱棣在靖難造反之後的“雄才偉略”,說白了只是朱棣的一塊兒遮羞布,用完了可以放下了。

剝下朱棣的遮羞布之一《永樂大典》

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典》被肆意燒燬搶掠,至今保存下來的不到原書百分之三四。無數人的心血智慧,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就這樣被踐踏的魂飛魄散,彷佛原本就沒有這回事一樣。可以說,中國人的驕傲和屈辱,在它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凝聚著中國人智慧與文明的“文化崑崙山”,在毀滅之前,還完全沒來得及綻放它的精彩。它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最沒有實用價值的鴻篇鉅製,它對文明的發展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的實際影響,白白的耗費了無數人的血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