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明朝宮廷編纂的古籍《永樂大典》就是一部大型百科全書。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朱元璋時期就曾有大臣解縉建議編纂這一部古籍。明成祖朱棣奪位之後,重新重用解縉,給他下諭旨,命他將“天下古今書籍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書備輯為一書”。之後全書編成,朱棣命書名《文獻大成》,但他還是覺得過於倉促,並未達到自己的要求。之後又在文淵閣開始主持重修此書。歷時3年終修成,共22000卷,朱棣親自作序,賜名《永樂大典》。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一部明朝的大型綜合百科全書。號稱百科全書,內容自然一部包括天文,地理,道德,政治,法制等包羅萬象的書。雖然被後人評價內容編纂雜亂,但在當今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當時《永樂大典》編纂完成隻手抄了一部正本。這部正本抄本歷經明朝7位皇帝,一直保持完好,其中甚至歷經失火。之後擔心孤本容易丟失,於是重抄了一部。兩部《永樂大典》分別存放,以免遺失。但在明朝末年,朝廷混亂,《永樂大典》終被丟失無下落,後來被李自成進城放火焚燒掉了!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到了強盛的清乾隆時期《永樂大典》才被重新編纂完成!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張廷玉說見過此書,“(《永樂大典》)書乃寫本,字畫端楷,裝飾精緻,紙墨皆發古香。”正本抄本藏在皇宮只有皇帝本人才能閱讀到此書,而副本抄本藏於書院,部分遺失,有大臣請奏皇上,將缺少的內容從正本中補全,未能得願,所以副本《永樂大典》少了2000多冊。《永樂大典》正本後來也移至書院,這部大書冊數多,內容廣泛,一直未做統計,無人看管,等到做統一檢閱時,現存的統計在數只有9000多本了。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而後《永樂大典》正本被存放於皇史宬(相當於國家檔案館),列朝列代《實錄》《玉牒》《聖訓》等都存放於此。皇史宬設旗人八人看守,位於東華門外。其實《永樂大典》正本副本到底存放在哪裡,冊數各是多少,完全沒有準確根據,因為只有皇宮少數人閱讀。

到了清咸豐時期,書院裡的大臣們甚至私自偷拿該書,遺失情況越來越嚴重。

不久英法聯軍入侵,書院和使館又相隔很近,洋鬼子對書院的古籍任意焚燒,遺棄,摧毀和拿走!到光緒年間,統計在數僅600多冊!書院的大臣,甚至幹活的僕人都是用衣服包書偷拿出來賣給外國使館換取銀兩。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然後又是八國聯軍入侵,《永樂大典》也不能倖免!清軍,侵略者,民間起義義士刀兵相見,某大臣在亂兵馬槽下撿到《永樂大典》幾十冊。清朝末年《永樂大典》只剩下區區60冊!後經回購,至今國家圖書館裡的《永樂大典》也只有300多冊!(原來全書是10000多冊)。

現在我們從拍賣會上,從收藏家手中看到的《永樂大典》幾乎都是影印複製本,和極少數單本的殘本以及再次抄寫版本。

《永樂大典》的歷史地位:

《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早編輯出版的百科全書。比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和歐洲其他百科全書要早300年。(這個自然是這樣的,歷史上中國的很多成就都是早於歐洲幾百年,不奇怪。)全書22900卷,裝訂成11000本。收錄明朝14世紀之前的重要古籍8000多種,涵蓋範圍大大超過了之前的古籍,連清朝《四庫全書》也不過3000種古籍。《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文化事業發展的輝煌體現。

這麼齊全的一部大書,肯定是耗費極大的人力財力。作為古籍善本,集合了當時的有名書法家抄寫,字體上看自然也是一部書法大典。

中華民族坎坷歷史的寫照——《永樂大典》

江西人,解縉。

解縉作為《永樂大典》當時的總編輯,是個功臣!也有個傳奇的故事。有時間總結一下。

在此,我們要嚴重譴責當時的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暴行,英法侵略者不但攻打和佔領清朝領地,掠奪金銀財寶,更是摧毀了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損失不是可以金錢衡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