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朝代兴替,文化巨匠群星璀璨,各类文章典籍不计其数。

曾经有一部书,体量之大,内容之富,堪称空前,这便是《永乐大典》

公元1402年6月,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战争的结局是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胜利入主南京,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庙号明成祖

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明成祖朱棣)


藩王出身的朱棣,一向志向高远,文武双全,《明史.成祖本纪》评价:

“文皇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于高祖”,“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战绩卓著,五次亲征蒙古,皆取得大捷,而他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一个“文”字,表明朱棣并非只知武力解决一切、只懂武力统治万民的莽汉。

一个“文“字,表明他在经营四方,武力对敌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与人文统治。

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朱棣下令编修了旷世巨著《永乐大典》。

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永乐大典)

承皇命撰巨著,成绝代盛事

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任命内阁首辅解缙与太子少师姚广孝,编纂一部图书大著,但这个解缙啊,办事不是太认真,接到圣旨,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动用人员147人,就编成了一部他理想中的图书,名为《文献大成》。

明朝文人,学识都不浅,却缺乏一种敬业精神,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学士宋濂编修《元史》,前后两次修撰,总共用时还不到一年,也有敷衍了事之嫌。

也许这和明朝官员薪俸较低有关吧,毕竟拿得银子少,干得事情多,谁都不愿意,“想让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料”,事情就不太好办了。

这部《文献大成》呈献上去,朱棣阅后非常不满意,“帝览所进书,尚多未备”,《文献大成》太偏重于儒家学说内容,这与朱棣当初的设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有了第二遍奉旨编修。

解缙这次顶着雷,承受着皇帝的巨大压力,再也不敢有半点懈怠,马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他扩充了编修的队伍,规模扩充十余倍,据《春明梦余录》中所载,本次编修队伍设置为:总裁官三人,副总裁官二十五人,纂修官三百四十七人,催纂官五人,编写员三百三十二人,看样员五十七人,誊写员387人,续经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共计2180人,均是当时的饱学名士。

“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经过调整后的编修力量确实强大,用了五年时间,至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终于修成此书,全书共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

想想看,即使我们一天读一册,也要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

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永乐大典)

这部书缉录上至先秦时代,下至明初的各种书籍,涵盖经、史、子、集、戏剧、小说、平话、农业、医学、占卜、手工艺等,收录历朝历代的各类图书八千余种,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内容无所不包,既高雅又接地气。它缉录了众多元明以前古本、孤本,而这些书目前全都遗失。

在缉录这些古籍时,编辑团队坚持“一字不易,悉照原著”的原则,将原著整部、整段地分别编入,这同三百年后满清统治者编撰《四库全书》时删、改、毁原著的做法大相径庭,展现出两个王朝的统治者的大不相同的胸襟,事实证明,开放包容则国家盛,民族兴;封闭狭隘,则国家败,民族衰,最终王朝也只能走进死胡同,哪怕它的所谓经济体量再大,统治者再怎么“十全”,依然只是夕阳西下。

叹为观止的《永乐大典》,备受明成祖的喜爱,常阅览之。如同四百多年前的宋太宗赵光义喜爱《太平御览》一般,两位皇帝虽同是开创基业之人,却同样爱好读书。

公元1420年,北京城修建完毕,明朝迁都,临行之时,明成祖朱棣都不忘记带走《永乐大典》,将其藏于紫禁城(故宫)文楼(文昭阁)中。此时距《永乐大典》修成已有十三年。

王朝的兴替,带来多舛的命运

这部皇皇巨著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它成书一百余年间,始终都只有一部,真正是孤本。今天,我们始终也弄不明白,以明成祖朱棣之英明,对这部书之喜爱,以永乐年间,明朝之兴盛,《永乐大典》为何不进行刊印,或是再多备副本,以防不测?

公元1520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这位皇帝同他的六世祖朱棣一样,酷爱《永乐大典》,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失火,烧毁三大殿。嘉靖皇帝放着其他物品不抢救,却命人第一时间抢出了《永乐大典》。

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嘉靖皇帝)

事后,他认为,必须要给《永乐大典》誊写一部副本才行。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嘉靖皇帝命内阁首辅徐阶组织人员将《永乐大典》誊抄一部,该项工作持续五年多,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方才完成,而此时,嘉靖皇帝已经驾崩。

《永乐大典》的副本,成书后便存放在皇史宬(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出于保管档案的目的,整座档案馆全用石料建筑,连窗户也用仿木石料制作)。

旷世巨著《永乐大典》,拥有怎样的沧桑经历,多舛历史?

(皇史宬)

此后,正本《永乐大典》再也未见实物,亦不见于记载。它的下落众说纷纭:有陪葬说,有明末战火焚毁说,有失窃说,凡此种种,莫衷一是,都有合理之处,也都有破绽,也许它永远都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永乐大典》的副本成书后不到一百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未假时日,败退出京,清朝八旗兵又攻入北京城。

王朝的兴替,战火频仍,《永乐大典》遭受劫难,毁损很多,但这只是它的悲剧的开始。

清雍正年间,将《永乐大典》挪到翰林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当纪晓岚主持编修《四库全书》时,想依《永乐大典》为参考,却发现,其已佚失两千多卷,一千多册。

此时,该书还尚有二万多卷,一万余册在清翰林院内。

“康乾盛世”之后,清王朝走下坡路,中国封建社会也渐渐走向末路,不断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分别侵入北京城,《永乐大典》与众多珍贵文物一样,皆不能幸免,加之兵丁、宫人的监守自盗,至清朝灭亡,《永乐大典》在翰林院内中仅存64册。

目前,存世的《永乐大典》只有400余册,分散在世界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大学、博物馆、研究机构中。


一部书,就是一部文明史;一部书的存续,就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沧桑史。

《永乐大典》遭遇了太过坎坷,如同我们的民族一样,饱受苦难,然则,两者又有不同:我们的民族苦尽甘来,遭受大灾大难后,始终不亡,衰而复兴,直至今日!《永乐大典》作为一部典籍,却没有这么好的命运。

王朝可以代兴,生民可以繁衍,金银可以重新锻造,书籍毁了,却再无重生的可能,因为编写书籍的灵魂已经消亡了,消失在那个历史的天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