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满清统治中原大地数百年光景,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来看,清朝为了增强自身影响力,会大肆宣扬满语,使之成为国内的通用语言才对。但现实情况是,清朝不但没有成功把满语推行下去,最后就连皇宫当中的满清贵族都摒弃了这门语言。

为何说其摒弃了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当时列强将满语的条约拿给清政府看的时候,清政府竟然要求翻译将其变成汉文,这说明清政府内部的很多人都已经不认识满语了;我们再拿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对于他这个满清皇帝来说,满语居然几乎和外语无异。所以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征服者的满族人,最后在文化层面却成为了被征服者,这种情况其实是有些罕见的。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满语在清朝推广不下去呢?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满语实在太年轻了,完全没有像汉语一样通过日积月累,早已形成了一套既严谨,又完整的语言体系。

一、满语体系残缺导致在推广中存在一些现实难题

翻阅历史,我们应该清楚,当年清朝在推广满语的时候,它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学习的大方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案。这是清朝统治者的失误吗?其实不能算失误,是他们压根无法给出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案,毕竟满语压根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使得满语自身存在诸多学习上的问题。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1、比如最为明显的就是作为其满语的承载物相当之少,而承载物一少,大家接触满语的途径也就不多了。在当时即便真有人对满语感兴趣,相信他要想找地方学习也是相当困难的。

而满语本来就接触途径少,这本就很闹心了,但更为闹心的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主要传播方式又是相当不严谨——当时满族人在学习满语的时候,不是通过教材学习,而是口口相传。

口口相传的坏处大家应该都清楚,它往往会在传播过程当中,产生一些偏差,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带一些口语,或者是个人情感。而这就导致满人自己使用的满语都不规范,在曾经满人这个基数不多的小群体倒没什么,但要想将其推广开就难了。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2、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满语的词汇量非常匮乏。如果只是在皇宫当中满族统治者书写诏令或者是条例,倒是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要将其在生活当中运用,必定会有诸多不便,毕竟很多汉人的文化产物在满语当中没有相关对应的词汇。

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给满语的自然传播造成了很大阻力,清朝的统治者当然可以用强制措施来推行满语,但是语言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是人们长期的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习惯,并非是用一些强制措施就能够奏效的。

用通俗的话来说,满清可以用屠刀逼迫人们断发易服,但是没有办法让人们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因为很多时候语言都是脱口而出的,不会下意识。而且这档子事也没有办法去审核,百姓完全可以在检查的时候用几句满语应付,在日常生活中国依旧使用汉语。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二、汉语的体系丰富促使满族上层阶级内心普遍接受了汉语

令人唏嘘的是,满清贵族甚至是统治者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内心已经接受了汉人的语言文化体系

1、面对汉人的刀剑,满清贵族不怕,但面对汉语这种汉人文化软实力,他们似乎有一种束手无力的感觉。满人的数量本就不多,还被划分到了不同的地方,这相当于变相加速了文化消融的程度。

除此之外,清代很多驻地当中特意划分了满城,可是满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自给自足,为了实现生存需求和游玩需求,他们肯定会和汉人进行接触。而与汉人接触势必是要交流的,而在交流之中,相比自身满语,汉语体系远比其更加内涵丰富,用起来更加便捷。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因此,相对于反抗汉语,他们因为种种迫切的的需要,反而会自愿选择融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去(虽然表面上不是很情愿,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每个民族都更加钟爱于自身民族,这是人之常情)。有一个比喻放在这里非常恰当,这就相当于把果汁倒进大海当中,果汁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不会是海水变果汁。

总之,满清贵族和平民百姓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循环,即:“百姓们的言行举止影响了贵族的语言习惯,而满清贵族们的汉化趋势让平民们获得了文化自信。”但无论如何,结局都一样,那就是加深了他们抵制满语的决心。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2、满清贵族这样就罢了,但连统治者都认可,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我们拿乾隆皇帝为例,他明面上是反抗汉语,比如他曾叹息:“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俗。”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呢?是说满清的人在入关后,已经习惯于书写汉字,适应了中原的习俗和文化,忘却了满洲的习俗。从中可以看出,面对这种情况,乾隆似乎是不乐意看到的。而且乾隆甚至为了保留满文化,还颁布了诸如《满洲姓氏通考》这样的典籍。

但这都是明面形式而已,其实他内心也和满清贵族一样早已接纳了汉文化。他本人是一名汉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在皇宫当中他有无数汉人书画的藏品;他还喜欢汉人诗词,热衷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上万首作品,虽然质量不是很高,但是从这庞大的数量就能看出他对汉文化深沉的热爱。

其实,乾隆之所以明面上还要推行满语,不是为了方便,只是仅仅为了保留下传承罢了。乾隆认识到了满语自身的不足,担心满语的传承会就此断绝,满语缺点虽多,但毕竟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如果消亡了,自己就是民族的罪人 。这么多年来,满语之所以始终在清朝还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此(朝廷怕其消失,给予支持)。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三、结语

说到底,满语只是依托于清王朝而存在的,它本身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而没有完整的体系就决定了它绝不会有太多的人愿意去接受,从而使得其群众基础薄弱,就好像是无根浮萍一般。当庞大的清王朝开始显出颓势,满语自然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选择,谁都没有办法阻止。

如今,满语虽然不至于灭亡,但是将满语当做母语的人已经是屈指可数了,因为满语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实际价值。即使出身于满语的文化环境当中,为了更好适应这个社会,肯定也会更多接触汉语。现在满语主要是应用与研究领域,人们把满语更多当成是研究满族历史的一个工具

满语的没落,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优胜劣汰,体系丰富的汉语是残缺的满语比不了的,而向往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谁都没有办法改变。先进吞噬落后听起来虽然残酷,但亘古以来便是如此。清朝官方语言的更迭,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其实历史上想要推广自身语言的又岂止满清,还有其他很多民族,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历了数千年来而形成的汉语体系,持久力令人咋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