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朱鹤亭曾言“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LIV7696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先声明一下:第一,我相信中医。第二,我坚定不移的认为,传统的中医是这个民族的瑰宝。第三,现如今的中医怕是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一味的追求“钱”的时候,中医也就不那么可信了!

近二十年前,我曾经紧密接触过一位祖传三代的老中医。因年岁大了,不愿再去药房“坐堂”了,但即使是在家里,几乎每天也都有人来看病。老先生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我这里就不说他了,我只谈一下他的医德。

来家里看病的人,大多是回头的熟人或熟人领来的人。但不管是熟人、生人,老先生从不谈个“钱”字,大凡新来的病人开好方子后都会问一句:“L大夫,给您多少钱呢?”老先生都会笑着说一声:“先抓药去吧,甭给啦!”当病人争着非得要给时,也就是收个五块钱完事儿。有多给的没有?有。凡是多给的,都是病治得见效或治好了的,要么再来开完方子后扔下个二三十的就走,要么就是把老先生接走到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家里看病,(这叫出诊,一般都多给些)还有的是把重病病人的病给治好了,人家不仅来送红包,往往还会买些礼物表示感谢!有没有不要钱的呢?有,太多了。比如我亲眼所见的,对于一些个外地来京打工或者做小买卖的,甭管是大人还是大人带着孩子来看病,老先生认为他们不容易,所以历来都是分文不取。老先生去世时,曾经有个三十来岁的女子哭得“死去活来”的,我还以为是他的什么亲属,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个在他家附近摆摊做小买卖的,老先生为她及她的家人看病从来都不让她们付钱不说,如家里有别人送的水果什么的,还会让她给孩子带回去。

老先生除了我刚说的之外,还有些地方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传统的中医郎中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素质:1、沉稳。跟老先生相识那么多年,我从未见他着过急,总是那么慢条斯理儿的。尤其给病人把脉时,更是如此。2、慈祥、善良。记得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病人面前,你一定要踏实、和善,给病人一种见到你心就踏实下来的感觉。另外,老先生给病人开药时,处处都为病人打算,只要能治病,能开便宜的药尽量开便宜的。3、低调,不张扬,且尊重别人。用老先生的话说:病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医是学无止境的,并且,从医者也都是各有所长。因此,他给别人看病时,从来都是本着“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的态度,顶多是劝劝病人别着急,慢慢治。从不说过头话,更不打包票。遇到有些疑难的病,还不惜自己的高龄,仍然要去同行那里去征求看法。

说了这么多,现在咱们在返回头来说说这个叫朱鹤亭的人。

为了回答问题,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啊!原来又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仅医道惊人,还精通气功及佛道二教。此人有多大重量咱且不提,就他这“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一说,我觉得此人真可谓是远胜于扁鹊、华佗、李时珍的“千古第一医”了!为什么我敢下此结论呢?您想想,在此人眼里,可以说是没有治不了的病了呀!说到此,这个人的说法还可信吗?

在古代,皇帝身边的御医应该是全国各地拔出来的尖子了吧?结果出了那么多个短命皇帝,这除了历朝历代的御医都不如这位朱鹤亭之外,还会有别的解释吗?对此,我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一个“骗”字!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中,曾经说过一句:“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话。这在当时,可能有点片面,但是搁在今天,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很多中医人士(特别是一些个私人诊所)的真实写照。因为像我前面所说的“老先生”那样的郎中,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但恐怕也是凤毛麟角了!

面对这样“神奇”的郎中又该怎样去对付呢?既然已经提到了鲁迅,那就还是用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所讲的故事来做结束语吧!

“大约十多年前吧,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






把盏常聊


中医不咋地,某老中医之言“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不成立。

防病治病治未病,内练一口气足矣,散淤排淤,一通百通,万事无忧,中医则相去甚远。

众病之源,或为劳损。劳而淤,淤而积,积而压,压而阻,阻而损,劳损也。过劳生淤,淤积而损,积劳成疾,病矣。

劳损是人类的天灾。一是S型脊椎(特别是腰、颈部位)偏心过载,受人体构造所致,人人不可避免;二是习惯性姿态过载,比如长时间在某个姿态上,相对静止,活动不足;或运动超限,劳力过度,等等。人成为人,与动物比较,直立行走,加之格外的劳动、生活和锻炼,付出的代价就是劳损。动物爬行,胸腹肌肉收缩成弦,后背似弓,脊椎后侧受压较小,椎关节和肌肉劳损风险,较人小的是数量级。劳损不可避免地广泛存在,劳损类病症必然困扰很多人。

劳淤,集中发生在,脊椎相关的关节和肌肉。这个区域,是人体机械运动的活动轴心,关节、肌肉细密,活动幅度相对最小,活动方向单调,易生淤,难排淤,故劳淤集中。

劳淤压迫神经血管,致劳损,疾病。中枢神经从脊椎出来,首先要穿过劳淤集中区,再到达组织器官。劳淤压迫神经,组织器官通讯指挥不畅,工作不协调;劳淤压迫血管,血流不畅,供养不够,组织器官出力不足;劳淤压迫血管,血流不畅,免疫系统护卫不足,抗病能力减弱,组织器官易感染病变。劳淤压迫神经血管,哪哪都会别扭,啥啥都会病,实质就是劳损。

内练一口气,目标就是散淤排淤,从根上釜底抽薪,防病治病治未病,健康永固。

内练一口气,其基本思想是:调动自己的身躯和内脏,利用呼吸,让脊神经(中枢)附近的背、腰、臀、颈肌肉和关节(劳淤集中区),在不常运动的方向运动起来,扰动瘀阻,散淤排淤,解放神经血管,免疫系统随血流充分护卫,从根本上自我保健,劳而不损,防病治病治未病,康泰自若,生命自如。

内练一口气,其动作要领是:吸气,憋气,旨在让肺部充气,形成一个有压球体,配合躯体运动,及腹腔内脏移动,由内向外撑开与脊柱相关的肌肉和关节,比如脊椎间关节、肋骨与脊柱间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

内练一口气,招式很多,站、坐、卧、行、驾驶,都可以练…参见2019年1月28日,2018年11月14日,5月26日,我的主页,然术全本,拿走不谢。

然术一上手,就有好感觉。内练一口气,散淤排淤,遏制淤阻增量,阻止健康问题继续发展,减轻心理负担,好感觉立竿见影。坚持练习,养成习惯,消减淤阻存量,疾病慢慢减轻,直至消除,整个人感觉焕然新生,预防疾病当然杠杠滴。

内练一口气,不拘泥于各种套路,也不要管那些神神秘秘的功法,然术已揭示其本质,涵盖其招式。套路和功法,没有抓住劳损这个病根,也没有抓住散淤排淤这个关键,思想模糊,动作各异,误打误撞,效果勉强,重在话术。

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药物,各种治疗,效果不能咋地。社会上有很多理疗方法,因为不能有效散淤排淤,所以都不会有用。淤阻不散不排,血液循环不畅,人体免疫系统尚不能充分巡逻护卫,药物当然也不会有用。选用中药,加大活血化淤的剂量,试试无妨。所谓的药物和治疗,好比扬汤止沸,似有效,似无效,终无效,直到你生命耗尽,钱财花光,也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中医不咋地,西医不咋地,所谓名老中医当然不会咋地。

中医“正之治”有没有?看来是没有。“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是学术不精的妄言,或是心术不正的谎言,也许这位老先生有苦衷,只是言不由衷之言。

争论可以继续,健康不能耽误。苦口婆心:然术有真意,君当常习之。











然术健身


我是一名近三十年的老制药工人,也是从事过多年的医药代表。我来说说中医目前的现状,第一中药和中医是有关联的, 但在中医院中医看完病开的药方不单有中药肯定也有西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让病人尽快痊愈,单独中药见效慢而且在消炎的情况下肯定没有西药快。病要分很多种类,中药是预防与调理为主,西药是消炎止痛为快,所以无论西医与中医都喜欢中、西药搭配为治疗方案

中医的衰退有很多原因,第一是西医的强大导致 。第二是传接的保留,中国任何东西师傅教徒弟都留一手。第三是大环境,爱学的人少了,爱钻研的人少了,屠嗷嗷教授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所以,现在看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已医疗器械为准,看片子。没有片子的医生都不会看病,老中医是望闻问切,现在也都是看片子,所以是科技进步了。不能说看片子就是错,古时没有没办法,有了就要尊重科学。

中医的发展比经要受挫折,我个人建议,世界离不开中医也离不开西医,二者必须融合,中医预防西医救治。也就是中药发展的途径就是把病扼杀在源头,真发了病还是已西药来治疗。

中医的前景要把推拿按摩、针灸等等发扬光大,手术离不开西医。

总而言之中医西医只有相互融合才是正道。


琅琊兰亭序


当年我的父亲教导我,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病的医生。不要执迷于哪个门派,博采众长,灵活施方,方见奇效。如今我也退下十余年了,纵观几十年经验,自认没我父亲教导我的那种自信。很多病人问我:医生,我这个病能不能断根?我说:除了麻疹,水痘,天花,一生患过一次,终生免疫,世上没有断根的病,譬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即使动了手术也会复发。感冒,咳嗽,腹泻等今天治好了,不等于一辈子再不得了。关键在于医生能否用药得当,很多慢性病能控制发展,消除症状就不错了,别动不动包你好,这是对病人不负责的表现,世上无神医,医技精湛,敬业负责就算好医生了。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临床近期痊愈、显效、有效就已很满意了,只要不是无效,甚至恶化就行了,医学是不可预测的科学,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否则就是庸医。


汤豆之主


老中医朱鹤亭专家讲得一点都没有错,只有精通医术的人才能治愈各种疾病。


朱国奎233454678


同意这个观点。现代人看中医比较狭隘。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指导下的治疗与养生,都可以叫做中医。所以我特别同意“不正之治”这个说法。

中医治病的根本就在于纠偏。阴阳,寒热,气血和谐了,身体自然就好了。不能局限于病是不是被消灭了。有的时候要和疾病交朋友,特别是慢性病。不能像西医那样,像个好斗的武士,非要把“敌人”斩尽杀绝。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即使用的西药,也可以看作中医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的思维。中药也有许多是舶来品的。中医一直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

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罗汉果bj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如果真正按照毛主席所讲的,中西医结合,那还真是没有治不了的病。


房增华128


中医以一种病.多种症状.根据症状分而治疗.,加减用药,又据病情的轻重增减剂量,用药如用兵,对症则药到病除。在望.闻.问.切.四诊.和药物的灵话使用上,非多年经验和领悟达不到纯熟,只是什么病用哪个方剂和汤头,治病,死搬硬套只治病之一二。现中医亦有如此者,


百姓草


中医药只能说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是肯定的,但对于无药可救的疑难和危重病那就差些了,因为人类同样的要新陈代谢。


柳正伦APC


朱老的话是正确的,他讲了二层意思:其一,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其二,只有不正之治。按照病药学说,有一病,必有一药治之。在实际治病过程中遇到的“不治”之症,只是没有找准治病的方法或药物。只有不正之治,这句话范围相当广泛。不正之治,包括了不正当的方法,不正当的药物,不正当的时机、不正当的“病人”。按照中医治病理论来说,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治法;相同的病人,也有不同的治法;同样一个病人,在生病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治法。这就是辩证施治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