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之前投资修建了那么多海绵工程,为什么现在下雨还是淹?

我为森么辣么萌

这两天济南下了一场暴雨,不仅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大雨从25日下午一直持续到26日上午,截至26日8时,济南全市平均降雨量115.2毫米。今年以来全市累计降水量平均343.2毫米,是常年同期2.1倍。一个形象的说法,这场雨济南下了783个大明湖。面对如此大的降雨量,济南北部一些低洼地区还是出现了内涝积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济南有比较特殊的地形地貌,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所以城市防汛一直是不易破解的难题。718大雨带来的伤痛也时刻让济南人警醒,这些年来,济南一直在努力补齐城市的短板,比如加大北部低洼居民区的改造,比如说海绵工程。通俗地说,海绵工程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有“弹性”,降雨时能很快渗漏吸收并加以利用,不让其造成洪涝灾害。

济南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历下区一位市民就现身说法,“以前人行道上全是水,这场大雨后几乎没有见到,大雨到了地面很快渗下去了。”当然这只是部分区域,在北部天桥区,还有很多低洼地段积水成河。

所以,今后城市防汛应该把更大的精力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上。基础设施好了,应对大雨才更有力,应急指挥才会更加从容。当然海绵工程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实验,不断查找漏洞,才能让海绵工程建设地更好。期待有那么一天,面对暴雨我们能说:“来吧,我们准备好了。”




 


齐鲁壹点

什么是海绵城市工程?

根据住建部 2014 年 10月所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而济南从全国3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济南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防涝基础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以及城市建设发展实际为自己制定了工作目标———到2020年,市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3.2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泉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丽泉城。

济南市将通过实施试点区域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确保通过2到3年建设,全面完成试点区域各项建设任务,逐步把济南建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面,济南将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市区所有在建工程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落实规划、设计与施工。

而且,对在建的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南延快速路工程,以及计划实施的舜世路二期南段等市政道路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增大地表水渗入量,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其中在城市河道项目建设上,已建成的历阳湖工程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南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正在改造中的兴济河、大辛河等河道,改造完成后既可以作为城市景观又能够发挥蓄水保泉的作用。

济南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包括了住宅小区的海绵改造。例如15年11月底建成的首个试点小区千佛山南路11号院。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设计原则,院内的停车场、路面、绿地处处能吸水,雨水在地下净化后还可随时吐出来,用于浇地。

今年是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三年,据了解,济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共安排了43个大项、137个子项,总投资79.26亿元。而目前已开工34个试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05亿元,占总投资的40.1%。“

因为海绵城市工程还在试点建设,所以还是会出现淹的问题,预计到今年底,济南将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