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運河與中國的歷史可謂是密不可分。從上古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到隋唐時期京杭大運河的出現,都印證了河流與中華文明的不解之緣。如果說水是文明之源,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的話,那麼運河就是這搖籃上柔軟的絲帶,輕撫著華夏文明的興起與壯大。

中華文明曾是全世界最大也最先進的農耕文明,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無論是從民族融合,還是生存發展的角度,運河一直充當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這種深入民族骨髓之中的運河文化,在封建王朝的各個歷史時期,到底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怎麼樣的作用呢?

一、在先秦時期戰亂不斷的大背景下,運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興起發展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與政治和軍事的需要

撇開上古的神話傳說不提,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運河,應該是出現於先秦時期。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見於《水經注》:

“徐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於上國,乃溝通陳、蔡之間。”

有歷史學家考證,這條運河,很可能就是就是戰國時期魏國開闢鴻溝的前身。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酈道元《水經注》

通過歷史記載可以得知,鴻溝的開闢,其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溝通上國”,也就是出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而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開闢運河最顯著的特點。

不論是魏國的鴻溝,還是楚國的“荊漢運河”,吳國伍子胥開闢的“胥溪”,以及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而修建的“邗溝”,都是出於政治或者軍事的需求,有著顯著的封建王朝政治特點。

同時,由於生產力和科技的限制,先秦時期的運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不僅是各國自己的文化決定,還受到地理山川條件的限制,只能是在自然河流的基礎上有限的開闢運河,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點。

先秦時期運河的開闢,對中華文明的行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完成了當政者的軍事需要,還在客觀上將中華文明之下的各個子文明聯繫起來,尤其重要的是將吳楚等南方與當時文明的中心中原聯繫起來,為以後民族的大融合留下了伏筆。

二、 秦漢時期運河文化的發展建立在先秦的基礎之上,除了滿足軍事需要之外,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並開始惠及普通百姓

在春秋各國獨自修建的運河基礎之上,秦漢兩代繼續發展運河文化,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靈渠,漢朝時疏通邗溝,修建漕渠,汴渠等人工運河。由於大一統的王朝出現,這個時期的運河除了軍事需要之外,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需要,以及地方對中央的支援通道。

秦漢時期,大量的漕運糧食從東南,東北運至當時的王朝中心咸陽與長安、洛陽等地,加速了中原地區的繁榮發展,也在客觀上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通過運河,以及當時統一的馳道來統治四方,尤其是對吳楚舊地的統治。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秦漢馳道

秦始皇曾派五十萬大軍通過人工開鑿的運河到達百越,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南方的統治力度,漢武帝也曾派兵整頓西南,在此過程中運河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同時,由於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此時開闢的運河不論是數量還是範圍上相比,都遠非春秋時期能比,運河也不在只服務於統治階級的需要,漕運的發展惠及到普通百姓,也給運河文化增添了民間色彩。

運河對於普通百姓的影響,首先在於漕糧的運輸,由於大量的糧食從王朝四周運往中央,運河不在只關係到王朝的興替,還跟百姓的日常生活了有了聯繫,大量產自南方的物資運到北方,而北方文化也趁機流入南方,使得南北民間交流更加頻繁。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古馳道遺址

其次,漕運的興起使得漕工作為一個全新的職業興起,王朝後期,很多無地的百姓成為漕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延緩了王朝走向衰落的過程。

綜上,運河在秦漢時期的發展逐漸壯大,其影響也從官方蔓延到民間,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也加速文化融合的過程。

三、 隋唐兩宋時期運河文化逐漸發展壯大,京杭大運河的出現是運河文化的一個高峰,有效的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很多民間群體參與其中

經過兩晉及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割據,隋唐時期終於再度統一,落後的貴族門閥制度逐漸被科舉頂替,中華文明的發展迎來了第一個高潮。而運河文化,也在此時期迅速發展壯大。

隋朝時開闢,唐宋之後都在不斷完善的京杭大運河,正是在此時期興建。京杭大運河的出現,不僅代表著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化和科技生產力,也是中華文明徹底融合,統一的標誌,其在歷史的地位不亞於長城,甚至僅從對文明自身的意義來講,更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運河文化表現出先進的大一統王朝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執行魄力,從政治層面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闢,為兩晉南北朝時期衣冠南渡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體現著經濟中心逐漸南移的歷史進程。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京杭大運河路線圖

另一方面,運河文化在隋唐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制度的更新換代,

傳統的依託於鄉土的門閥制度,因為運河帶來的便利交通和廣泛交流,逐漸被人民所擯棄,而代表著小地主與富民利益的科舉制度逐漸興起,也跟運河的開闢使各地人民能夠互通有無,方便交流有著重要聯繫。所以說,運河文化在隋唐時期的發展,間接的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隋唐和兩宋對京杭大運河的開闢和發展,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這一時期運河文化的主體,已經從官方逐漸滑落到民間,大量商人,漕工,以及沿著運河兩岸發展起來的城市商鋪,成為運河文化的主體。

兩宋時期運河文化對於中華文明的影響更加重要,首先不同於以往的各個朝代,兩宋王朝建立的基礎,就跟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北宋建都汴梁,本身就處在運河河畔,南宋更不必說。兩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運河的歷史,地處中原腹地的汴梁和開封,幾乎就是靠著運河這條生命線來維持的。同時,由於外部民族威脅的原因,運河在兩宋時期還承擔了一個防禦遊牧民族入侵的特殊任務,其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無需贅言。

從先秦時期的人民被動的被政治需求推動著交流,到宋時百姓主動參與運河文化的發展併成為其主體,這其中不僅是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更是集體意識的發展。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民眾參與京杭大運河修建

隋唐以及兩宋時期是中國運河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重要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運河文化的發展,不僅延續它之前民族融合的意義,而且還間接推動了社會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同時運河文化自身的主體,也從官方逐漸演變為民間,為民族集體意識的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 明清時期運河文化徹底成型,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漕幫體系,有效的服務於本土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

明清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末期,也是本土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運河文化經過長久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而緊湊的結構體系。漕運的獨立,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統一漕幫的出現,給運河文化在封建時期的發展帶來另一個高峰。另外,新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城市市民階級的興起,也和這一時期運河的發展有著重要聯繫。

首先,明清時期運河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漕運的相對獨立,不同於兩宋時期運河關係到都城的安危,大量官方力量主導其中,明清時期的漕運,逐漸脫離官方,轉而由漕幫和商人主宰,遍佈全國的運河體系,和相對獨立又一致的漕運文化,又加速了統一的,帶有中國傳統儒家色彩的漕幫的出現。而漕幫的出現和快速形成,又加速了漕運獨立於官府之外,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古代封建王朝下,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及其影響

圖丨明清時期的水上漕幫

由於常年在水上,又貫通南北的工作特點,漕幫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而緊湊的結構和特色,這其中又加入了中國傳統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色彩的點綴,讓漕幫不同於其他社會百工,形成一套自己的組織結構和行事規則,一定程度上講,這種規則和結構是優於同時代的其它百工文化的。

另一方面,明清作為中國本土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小市民階級和城市手工業者的興起和發展,都與運河有著重要的聯繫。

首先,他們擺脫了傳統農耕生活的束縛,投身於各個工廠和城市之中,也就失去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件衣服,都必須通過繁榮的商業活動來獲取,而在火車還未發明的古代,運河就是這種商業活動最佳,也是最不能割捨的動脈。

其次,大量手工業和小作坊的出現,代表著中國本土資本主義的萌芽,而這些小作坊,又必須通過密佈的運河和水網將自己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所以明清時期運河文化的發展,對我國本土資本主義萌芽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傳承不曾斷過的農耕文明,離不開運河的發展與壯大。作為中華文明少年時期的封建王朝,其成長與變化的過程,就是伴隨著運河文化逐漸發展與壯大的過程。運河文化不僅在古代護佑和推動並且參與著中華文明的建設,在當代,也必將繼續參與並影響著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水經注》

《史記》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