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功臣馬援,戎馬一生,可為何沒能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夢痕無忌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名將馬援在南征武陵苗蠻時遭遇疫病而死,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軍人之志。如此烈士,朝廷本應大加褒獎,但朝中權貴梁松等人因與馬援有隙,竟聯名上書誣告,說馬援以前南征時從交趾載回來一車珍珠全自己私吞了。但事實上,那只是個頭比較大的薏米而已。馬援老妻和兒子們惶恐畏懼,最後只得用草繩自縛,串在一起,齊刷刷跪在皇宮門前請罪,叩頭出血,哭聲連天。劉秀這才稍息雷霆之怒,勉強同意將馬援棺柩運回其老家扶風祖塋安葬。後來劉秀漸漸發現了馬援受到了冤屈,這下總該為馬援平反了吧,奇怪並沒有。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馬援葬後亦無朝廷一言贈恤明文。齒冷至此,究其原因,不過又是劉秀帝王權術在作祟罷了。

馬援死後,馬家失勢,地位一落千丈,屢為京師權貴所侵侮。他的小女兒本已許配竇家,此時也被迫辭去婚約。憤懣之下,馬家便想碰碰運氣,將她送進宮去,服侍諸王,或有出頭之日。劉秀對馬援本已歉疚,同時又想在洛陽權貴之間求得勢力平衡,於是心生一計,決定培植馬家為新外戚!結果,馬小姑娘入選太子宮成為侍妾。這位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僅遺傳了父親優良基因,長的方口、美髮,非常之漂亮;同時又繼承了父親的道德品質,為人孝順婉靜,聰敏好學,文化水平極高(能頌《易》,好讀《春秋》、《楚辭》,尤善《周官》、《董仲舒書》,後來還親自編撰了一本《顯宗起居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史家),所以雖然不能生育,但仍得太子劉莊寵愛。事情已然內定,所以馬援也就別忙著平反了,一切盡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說到底,馬援的冤情不過是洛陽各大政治集團鬥爭與妥協的產物吧!而馬家的失勢與得勢,也盡緣自於此。

十餘年後,劉秀去世,太子劉莊即位為漢明帝;又過數年,至永平三年(公元60年),馬小姑娘竟被太后陰麗華親點為明德皇后。這下馬援總該平反了吧,還是沒有。當時,明帝為紀念東漢中興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閣故事,在南宮雲臺畫上二十八位將領的肖像,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雲臺二十八將”。奇怪的是,這二十八將中連馬援的副將劉隆、馬武之輩都赫然在列,卻偏偏沒有馬援的名字。這下連皇弟東平王劉蒼都覺得說不過去了,於是問明帝:“伏波將軍功勞甚大,何故不畫圖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簡單,不過還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權術老套路罷了。

在劉秀父子看來:外戚就該夾起尾巴做人,不能讓他們太威風。選個已失勢的馬氏家族為外戚,其深意正在於此。

至少歷明帝一朝,馬氏外戚都沒有得到重用,而由於馬援的緣故,他們也都顯得還算本分。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糾結了劉秀一輩子的東西:讖緯。

原來,“雲臺二十八將”本是附會強華所謂“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際火為主”,所以在列者必須是輔助劉秀在鄗縣登基時的功臣。而馬援乃之後歸漢,自然不能列入。此讖緯之術,玄妙不可言,所以劉莊笑而不答。范曄《後漢書》說劉莊這是避親示公,明顯史家春秋筆法。

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劉莊去世,其子章帝劉炟即位,這才開始為其養母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策馬援為忠成侯,以諡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馬援的二兒子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車騎將軍,銀印青綬,位比三公;其餘數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馬援死後二十六年,他的冤屈才徹底昭雪而大白於天下。說到底,還是權力主宰一切。


千古名將英雄夢


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不僅一生戰功赫赫,功績卓絕,為東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是漢明帝的老丈人,但是卻沒有被列入雲臺二十八將,這結果的確讓人驚掉下巴,究竟是什麼原因,直到今天還是眾說紛紜。

何為雲臺二十八將?

雲臺二十八將,指的是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把跟隨他父親光武帝劉秀出生入死的二十八位中興名將的畫像放在洛陽南宮雲臺以為紀念,供後人膜拜和香火供養,雲臺之上,將星閃耀。因位於洛陽南宮雲臺閣,故稱“雲臺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臺二十八將是天庭二十八星宿下凡,因此也稱“雲臺廿八宿”。

范曄在《後漢書》中說:雲臺二十八將"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這是范曄對雲臺二十八將的稱讚。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同樣在凌煙閣陳列起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雲臺二十八將”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雖然雲臺二十八將的戰功、文功,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相比,還是差了很多。但是他們也算能人志士,為歷史的發展做出的功績不會被後人遺忘。

我們仔細看下這份雲臺二十八將名單,大名鼎鼎的伏波將軍馬援竟然未列其中。作為首屈一指,戰功卓絕,曾平嶺南擊烏桓,為東漢立下犬馬之勞,還是漢明帝的老丈人的馬媛,不僅沒有入選二十八將之列,反而死後蒙受冤名,真讓人納悶。我覺得如果漢武帝劉秀在的話,也不會同意的。

伏波將軍馬援一生簡介

馬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為平定南域叛亂,維護漢朝江山統一有功,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

馬援原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後投奔光武帝劉秀麾下,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戰功。漢光武帝時期,馬援雖然已年近花甲,仍主動請纓出戰,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因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被漢光武帝封為“伏波將軍”。

南朝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馬革裹屍”就是出於東漢初的名將馬援的典故。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漢武帝時期,馬援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從交趾凱旋歸來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迎接祝賀。在與好友孟冀交談的時候說道:“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答道:“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正如他自己所說,死在床上怎能算是大丈夫。一個月後,馬援奔赴北方前線討伐五溪蠻時馬革裹屍,病死軍中。這對他來說或許也是最好的結局。但是馬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死後蒙受了一個巨大的冤屈。因梁松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追諡忠成,不過,這已經是他死後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馬援未入選雲臺二十八將原因分析

一是深陷軍事指揮失誤,貪汙醜聞。馬援馬革裹屍,病死軍中之際,小人梁松藉此機會誣陷其軍事指揮方案的存在嚴重失誤,還涉嫌重大貪汙。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漢光武帝劉秀為了順應民意,也是眾命難為,“做實”了馬援重大貪汙的讒言,下令革去了馬援的一切職務。漢明帝劉莊也是遵循父親的決定,想想看一個軍事指揮重大失誤又貪汙腐敗的人如何能入住雲臺呢?

二是為了避嫌。我們分析下入選的這雲臺二十八將中不僅都是有功之臣,而且都不是外戚。而馬援作為漢明帝劉莊的老丈人,身為皇親國戚,自然也排除在外,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舉賢避親吧。

三是功高震主。馬援一生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軍隊中威望極高,深得軍心。馬援的女兒又貴為皇后,漢明帝劉莊如果再讓自己的老丈人登上雲臺二十八將,那麼馬家的勢力更是不容小覷,甚至會威脅到劉氏集團的利益,所以馬援功高震主,未能入選也在情理之中。

當年的“雲臺二十八將”已經逐漸模糊了記憶,但是時至今日伏波將軍馬援仍為人稱道。孫中山先生在給蔡鍔的輓聯中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伏波將軍馬援雖然未能列入雲臺二十八將,死後又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但是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精神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 


流浪的歷史


馬援是東漢開國功臣,一生之中大都在對外作戰(對周邊少數民族),就算是在其六十二高領的年紀,也要請纓平武陵五溪蠻的叛亂。最終在平五溪的征途中染疫病,不久病逝。

隨從馬援出征的又中郎將耿舒,他在給他哥哥耿弇寫信的時候提到馬援進攻遲緩,坐失良機,先攻壺頭山乃失策。耿弇就講這封信交給了光武帝,光武帝就派梁松去監軍。然而梁松因以前對馬援施以小輩對長輩的拜見,而當時馬援在生病未能答禮,由此懷恨在心。當梁松監軍的時候就誣陷馬援(當時馬援已經病死了),這就讓光武帝很是憤怒,於是就收回原先賜予馬援的新息侯印綬。當時馬援的家人都不敢申訴,只能在荒地上草草埋葬馬援。直到後來知道真相的時候菜申訴。

雲臺二十八名將是在漢明帝時期所畫的,主要針對東漢開國功臣。然因外戚的阻擾,最終未能將馬援畫在雲臺上。馬援的事情直到漢章帝才真正平反。

馬援的大半生都是在對外戰爭中度過的,最終也死在征戰中,可謂是真正做到馬革裹屍了。馬援進身朝廷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也算是白手起家吧,再後來當大官後,也沒有結勢樹黨。於是,他生前受到權貴的排擠壓抑,死後又遭到了嚴重的誣陷與迫害。


一葉泛舟


馬援,字文淵,他是東漢開國功臣,其在投順劉秀後,為東漢的建立和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其南征北戰,曾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征烏桓、兩平嶺南等。他官拜伏波將軍,同時他一生多數是在戰事中度過的,其也是馬革裹屍、老當益壯古代名將中的代表人物,故而深受後世的推崇。


當然東漢開國功臣並非只有馬援一人,除了他之外還是有很多的,比較著名的就是雲臺二十八將。而馬援雖然為名將,又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卻沒有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

那東漢名將馬援為何不入雲臺二十八將呢?

所謂雲臺二十八將,說的是助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重興漢室功勞大、能力強、做出貢獻大的二十八位東漢名將。劉秀駕崩後,漢明帝劉莊繼位,後來漢明帝就讓人於雲臺閣畫了二十八位名將的畫像,也就是雲臺二十八將。


當然漢明帝於雲臺閣讓人畫名將的畫像時,雖然東漢功臣有的功勞很大,但還是沒有進入雲臺二十八將,因為當時漢明帝人有規定的,這個規定就是為了避嫌。

當時就算有人功勞很大,但只要是和皇室有親戚關係的,就不列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其中就有馬援,因為馬援的女兒就是漢明帝的皇后(明德皇后),所以馬援就沒有入雲臺二十八將之中。

以馬援之功、馬援之能力是足以進入雲臺二十八之列的,只不過為了避嫌,他就沒有入雲臺二十八將,當然因為避嫌未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並不只是馬援一人。

馬援雖未入雲臺二十八將,但他的功勞和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同時他還深受後世的推崇,在後世給人很有地位的。


比如在唐朝時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為古代七十二位名將追封設廟、以及宋朝時成書的《百將傳》中,馬援是都位列其中的。同時宋朝的宋神宗曾追封馬援為忠顯王,後宋徽宗又加封其為忠顯佑順王,到後來清朝的康熙年間,馬援和歷代功臣四十人得以從祀於歷代帝王廟。這則說明其在後世中的地位,


中孚鑑


東漢光武帝在王莽新朝覆滅後,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得隴望蜀,最終統一天下。隨後,光武帝重視文教,偃武興文,但同時不費武功,平定邊患,可謂一代中興之主。這一過程中也便湧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光武帝駕崩後東漢明帝即位,此時天下四夷之亂基本平定,民間休養生息也一派祥和。為表示不忘昔日功臣,東漢明帝特意在雲臺畫上功臣的畫像。

雲臺是指皇宮中的南宮雲臺閣,漢光武帝時常常在雲臺閣召集群臣商討國事。東漢明帝就讓畫師畫上昔日功臣武將的畫像,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並且根據古人習慣,把這二十八將與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對應。實際上這二十八人中既有鄧禹、吳漢、馮異等戰功卓著名動天下的戰將,也有一些並不著名,功勞似乎並不大的將領。而像伏波將軍馬援、徵羌侯來歙等都未入選,這主要是因為避嫌。比如來歙是光武帝的表兄。而伏波將軍馬援則一是因為死後被讒害,當時還算是沒有徹底平反;二是因為馬援的女兒就是東漢明帝的皇后。

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漢立國不但不同於歷代殺功臣,反而為他們樹碑立傳,同時皇親國戚還要避嫌,可以說是眾封建王朝的楷模。


步鳴


伏波將軍馬援是東漢初期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大部分時間征戰在邊疆上,後來病逝於徵伐五溪蠻的大營中,享年63歲。真正做到了馬革裹屍還。馬援的歷史地位非常高,唐代古今64名將之一,宋代祭祀72名將有其名,清朝時陪祀在歷代帝王廟中。馬援這樣的歷史地位竟然沒有列入雲臺二十八將中,原來這裡有複雜的政治因素。

馬援(公元前14年一公元49年,字文淵,陝西撫鳳茂陵(興平)人。馬援少有大志,不喜歡讀書,在邊境地區耕牧,成為大財主。王莽末年,任新城太守,軍閥割據時在隗囂手下做綏德將軍,深處器重。後來,隗囂派馬援出使洛陽,和光武帝一見如故。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劉秀率大軍討伐隗囂,馬援正式投靠劉秀,成為帳下先鋒,順利平定西北地區。馬援是西北人,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做為陝西守,順利平定羌人叛亂。馬援最大功績是平定文趾二徵叛亂。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交趾徵側,徵貳姐妹倆起兵造反。九真,日南等地響應,連下六十餘城。



交趾即今天越南河內一帶,這一地區在秦朝時巳成為中央王朝領土。漢武帝滅趙武越國,重新納入中國版圖,到東漢時期己近二百年了。馬援出兵屬於平定內部叛亂。馬援率大軍沿著海邊開進,破了二徵姐妹的象軍,把二徵生擒活捉,打木籠,裝囚車送到洛陽斬首示眾。


馬援在交趾地區安撫百姓,戰後重建,做了許多貢獻。為了警告交趾人,馬援在邊界上立一銅柱。上寫"銅柱折,交趾滅。”交趾人不敢損壞銅柱,路過時,拋一石塊,久而久之,競堆起一座石丘。馬援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因戰功封伏波將軍,授爵息侯,食邑三千戶,實現了一個軍人封侯,封妻廕子的夢想。

馬援一生大部分精力在邊疆地區征戰,他最後一次掛帥出征時己六十三歲,終於病死在征討五溪蠻大營中,實現了馬革裹屍還的願望。

馬援最大的不幸是遭到誣陷,爵位被奪,直到漢章帝劉炟時期才平反昭雪。

雲臺二十八將是漢明帝劉莊紀念東漢開國功臣設立的,他把二十八個主要開國功臣畫像掛在雲臺宮牆上,受後人憑弔紀念,因此,稱為雲臺二十八將,小說《東漢演義》中則衍生為三十六員雲臺大將。


出於政治目的,並不是每一個開國功臣都能入選。劉莊明文規定,凡是皇族和外戚都不能入選。馬援的女兒是漢明帝劉莊的明德皇后,所以,馬援雖功績無數,沒有選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深層原因,劉莊有打壓馬援勢力的考慮。劉秀接受歷史教訓,嚴禁外戚干政,馬援親朋故吏遍天下,根深蒂固。如果,劉莊給馬援平反,他這一糸勢力會做大做強,所以,劉莊‘打壓馬皇后家族勢力的考慮,沒有給馬援平反,進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


關東俠客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60),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懸掛28位東漢開國功臣的畫像,這些功臣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留下馬革裹屍名言的東漢開國功臣馬援未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歷來人們認為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他是外戚。馬援的小女兒是漢明帝的馬皇后(史稱明德皇后),史書有記載,“以淑房故,獨不及援”,就是說因為他的外戚身份,所以沒有上雲臺二十八將的名單。

這種觀點認為,劉秀的表哥來歙、姐夫鄧晨、妹夫李通都是這樣類似的情況(李通名列雲臺但是非二十八將之一)。

另一方面,雲臺二十八將主要是劉秀開國時候的功臣,以南陽和河北時期加入劉秀集團的核心成員為主,其中成員最晚也是在河北追隨劉秀,而馬援原是西漢末割據隴西的隗囂部將,他與劉秀髮生交集首先是作為隗囂的使者,一直到隗囂與劉秀翻臉,他才算正式加入劉秀集團——由此可見,馬援的加入一來晚,二來他後來為破舊主隗囂為劉秀出謀劃策,在以砥礪氣節為務的劉秀看來,可能反而不是特別有好感,後來讒言得入,可能也和劉秀對馬援的成見有關。

還有一個方面,劉秀在馬援死後追收馬援新息侯印綬,此時馬援嚴格來說還沒有平反昭雪,明帝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將他列入雲臺二十八將。

綜合上述幾個方面,馬援未入雲臺二十八將主要原因或許在於,馬援加入晚、資望淺,他建功主要在東漢成立之後,作為東漢“開國”功臣有一點勉強,換言之,他和雲臺二十八將不是同一批次和性質的功臣。“以淑房故,獨不及援”,如果不是託詞,至少也不是主要的原因。


談古論金


2019年是戀愛之年

因為愛你已久

愛你依舊

讓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歡渡racing,我為自己代言。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

東漢名將馬援:東漢初名將馬援,論戰功、數政績、憑操守,完全可以作為開國勳臣之一,受東漢王朝的表彰和封賞。然而,東漢明帝命人畫的雲臺閣中興二十八將畫像中,沒有他的像。不但如此,他還因讒人陷害,身後受謗蒙冤。這是為什麼呢 ?  



公元25年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后,並沒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開國功臣,而是對他們論功行賞,令其頤養天年。劉秀死後,其四子漢明帝劉莊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推行對功臣的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勳中選出了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還命人為他們畫像,並放置在洛陽南宮的雲臺閣裡,以示表彰和感念。   

出人意料的是,先後任隴西太守、伏波將軍,爵封新息侯,無論戰功、政績還是操守在東漢初都屈指可數的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因讒臣陷害,死後蒙受冤誣。對此,當時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據《後漢書》記載,東平王劉蒼看了雲臺閣二十八功臣畫像後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明帝笑而不答。明帝的這種態度,可就讓人納悶了。   



志存高遠戰功赫赫   

馬援是扶風茂林(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其祖上本不姓馬,先祖趙奢為戰國時代趙國將領,趙惠文王因其功績卓著及善於駕馭馬匹,特賜爵號“馬服君”。於是,趙奢的子孫便以“馬”為姓。《東觀漢記》說,馬援身高七尺五寸(按出土的東漢銅尺計算,合今一米七七),“容貌如畫”,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俊美的大帥哥。其人足智多謀,且口才特好。皇帝召見他,他對答如流。他給皇太子、諸王講故事,皇太子、諸王都聽得入了神。   

馬援12歲喪父。他有三個哥哥,大哥當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為吏。哥哥為他請了老師,教他讀《齊詩》。他不習慣老師一字一句解釋課文的死板的教學方法,向哥哥提出,要到社會上闖蕩一番。哥哥很支持他,大哥馬況鼓勵他說:你會是大才,但要晚成。  

 

馬援不依賴哥哥,而是小小年紀就去了邊郡,以放牧為生。後來他發達了,管著幾百戶人家,有牛羊數千頭,谷數萬斛。他曾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說:人發了財,貴在能救助他人,否則就是“守錢虜”(守財奴)。他散盡自己的錢財,分給弟兄朋友們,並且毫不惋惜。後來躋升高位,他常勸誡一些官員:“凡人為貴,當使能賤。”就是說,富貴日子能過,貧賤的日子也應當能過。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馬援先是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後見隗囂難有作為,而劉秀寬宏大度,有漢高祖氣度,乃脫離隗囂,投奔劉秀。劉秀徵隗囂時,召諸將討論方略,諸將議論紛紛,多猶豫不決,認為帝王之師行動應當持重,不宜深入險阻。劉秀把馬援召來,告訴他諸將的意見,馬援力排眾議,主張毫不遲疑地發起進攻。他說:隗囂手下將帥已經離心離德,我軍乘此機會發動攻擊,有必勝的把握。他又“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即用米做成軍用地形圖(現在叫沙盤),指著它講解山川地形、敵我形勢及我軍進攻路線。馬援的方略為劉秀所採納,軍隊發起進攻,把隗囂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   

馬援胸有韜略,常常參與軍事決策。《後漢書》說:“(馬援)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嘗不用。”在軍事上,光武帝對他言聽計從,十分倚重。馬援又先後率軍平定西羌、遠征交趾、出兵邊塞、平亂武陵,為華夏版圖的統一,為東漢政權的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馬革裹屍氣概非凡   

馬援不但以功績名垂青史,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傳誦。   

“馬革裹屍”的成語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詳。毛澤東、周恩來都曾不止一次讚揚馬援“馬革裹屍”的精神,要人們學習這種精神。據《廣西黨史》1996年第1期載安明撰《毛澤東周恩來讚歎的伏波將軍及其他》一文,上世紀60年代初,應非洲某國革命者的請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派一位中將去這個國家,幫助那裡的人民開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這位中將沒有接受命令。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說道:我建議我們的高級幹部都讀讀《後漢書》裡的《馬援傳》。又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馬援之後,是一代不如一代喲。隨後,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的精神,同這位中將作比較,批評了個別高級幹部怕死,還不如古代的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就是由馬援的一段話演化而來。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曾對人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段話是說:朝廷面臨著匈奴、烏桓的威脅,男兒要志在邊疆,英勇作戰,不惜犧牲,以保衛自己的國家;萬一犧牲了,就用馬皮包裹,運回內地埋葬。   



“馬革裹屍”,多麼豪邁,多麼曠達,多麼悲壯!從這段話,可以想見馬援胸襟之博大,品格之高尚。   

馬援為東漢的建立和鞏固徵戰一生。他62歲時,見朝廷軍隊在武陵(今屬湖南)失利,向朝廷請求帶兵出征。光武帝憐其年老,沒有批准。馬援對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上馬呢。光武帝令人牽來一匹馬,讓馬援試騎。馬援敏捷地上了馬,跨著馬鞍回頭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樣子。光武帝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意思是說,這個老頭精神真旺健,勇氣可嘉。於是同意馬援領兵遠征。   

哪知這次出兵很不順利。因天氣太熱,加之水土不服,士兵多生病死去,軍隊幾乎喪失了戰鬥力。馬援也患了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鑿洞,鑽進山洞裡躲避暑氣。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軍中還有人搞內鬥。中郎將耿舒因在行軍路線上跟馬援意見相左,他的意見未被採納,便對馬援心懷不滿,想借機報復。於是他通過其弟耿弇上書朝廷,把軍事失利的責任都推給馬援,誣告他像西域商人,每到一處就停下來,以致坐失戰機,遭致失敗。光武帝聽信了耿舒的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作為欽差大臣,騎驛站的快馬,迅速趕到武陵,監督馬援的軍隊。冤家路窄,原先就記恨馬援的梁松,不但在武陵跟馬援見面了,而且奉聖命來監督他。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馬援很快就病故了。梁松連死者都不放過,還想借故陷害於他,以報宿怨。   

馬援這次出征,病死軍中,實現了他“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壯志。然而,當“馬革裹屍”運回京城的時候,朝廷並沒有依照慣例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相反,馬援的新息侯印綬被追繳,並且他差點兒死無葬身之地。


清歡渡racing


首先,馬援絕對算得上東漢時期的名將,在投奔光武帝劉秀之後,馬援戰功累累。

隴右割據勢力頭領隗囂原本是馬援的老上司,他在已經歸順漢朝之後,聽信人言,竟然起兵扯旗造反。

馬援向光武帝劉秀上書,陳述平復隗囂之建議,劉秀索性放權給馬援,委託馬援遊說、分化隗囂麾下將領。

東漢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32年,光武帝劉秀親征隗囂,就在戰事前途未卜,將士們鬥志不堅的時刻,馬援趕到,通過“堆米為山”,也就是現在的沙盤模擬戰術推演,給光武帝及其手下將士講清了戰役前景和戰術要求,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全軍上下努力,剿滅了隗囂主力,平復了隴西。

東漢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馬援做為來歙的副職,鎮守長安,當時長安以西多有羌人擾亂,來歙就曾經上書光武帝劉秀,說隴西一帶每次發生禍亂,除了馬援,沒有人能解決得了。

兩年之後,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這期間,馬援為了對付羌人的不斷騷擾和入侵不遺餘力,親自上陣,腿肚子都被流矢射穿。

光武帝劉秀每次賜給馬援的數以千計的牛羊,馬援馬上就分給手下將士。

馬援鎮守隴西6年,壓定羌人氣勢,保得隴西無恙。

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人徵側、徵貳起兵造反,並且得到其它各地響應,徵側自立為王,試圖脫離東漢王朝。

於是,光武帝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南征交趾。

次年年初,漢軍在馬援的指揮下,擊潰叛軍,將徵側、徵貳斬首,傳首洛陽,平定了嶺南地區。

為宣揚漢朝威勢,馬援在交趾立下銅柱,上有銘文“銅柱折,交趾滅”,並以此為漢朝以南界標。

嗣後,馬援北擊烏桓,兩平嶺南,為東漢王朝的興盛立下了不世之功。

那麼,“東漢名將馬援為何不入雲臺二十八將?”

所謂的雲臺二十八將,乃是在東漢永平三年,漢明帝劉莊為了紀念漢光武帝劉秀以及當時扶助劉秀一統天下的二十八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命畫工細心描畫了二十八位將領的畫像,懸掛在洛陽南宮雲臺閣。

可是,這28人當中,卻百尋不見鼎鼎大名的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子由認為,這其中,有三個因素;

其一,馬援在做為太中大夫,鎮守長安的時候,來歙是馬援的上司,來歙這個人,不但待人厚道,而且家世顯赫,光武帝劉秀的祖姑母劉氏就是來歙的母親。

來歙經常上書稱讚馬援的才能,足見其人厚重待人。

但是,來歙後來引軍征戰蜀地,在河池等處進軍迅速,蜀人震恐,派出刺客,深夜刺中來歙。

來歙連夜帶傷給光武帝劉秀上書,做好一切交代,然後拔出刀子,從容死去。

光武帝劉秀以及劉氏宗族對此極其悲傷,所以,到了列序雲臺28將,顧忌馬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來歙的副手,而且,來歙尚且沒有列入雲臺28將,所以沒有把馬援列入。

其二,畫像紀念28將,是漢明帝劉莊所為,而馬援的女兒正是漢明帝劉莊的皇后,馬援屬於純正的外戚勢力代表,縱觀雲臺28將,都不屬於皇親國戚,漢明帝劉莊也可能有避嫌的考慮。

其三,馬援晚年,得罪了一些朝中顯貴之人,其中一件事很典型,那就是一次馬援生病,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梁松來探望,人家梁松這邊正式的施禮問候,馬援卻大刺刺的沒有回禮,事後連馬援的兒子都覺得不妥,馬援卻自己認為,和梁松的父親是一個輩分,不用還禮,可是,卻很不應該的忽略了梁松的帝婿身份。結果到了後期,就是這個梁松,在馬援已經病死軍中的時候,還揭發馬援的車裡裝滿金銀細軟,濫用軍用資源。





子由拍案驚奇




馬援,東漢開國名將,官拜伏波將軍。他大器晚成,為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縱觀馬援的一生,其最光輝的時刻要數鎮壓爆發於今天越南北部的蠻族暴動,他將越南的獨立足足推遲九百年之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將軍,在其為國“馬革裹屍”後,卻受到了素有善待功臣之名的光武帝劉秀的迫害,這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呢?


論戰功、論政績、論操守,與二十八人相比,均屬上乘的伏波將軍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受到讒人陷害,死後蒙受冤名,真讓人納悶。

馬援死後蒙冤這件事,不論史書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異口同聲的把劉秀的女婿梁松作為罪魁禍首,是因為多次得罪駙馬爺才引發的。但在筆者看來,造成這一冤案的元兇,應該是深得馬援之力的光武帝劉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作為軍閥隗囂的下屬,深得隗囂的信任,後來覺得劉秀本領一流,勸隗囂歸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但耿舒卻在此時寫信給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馬援一狀:“上次我上書建議應該先攻充縣,糧草雖然難以運行但是兵馬卻可以排開使用,數萬軍馬可齊頭奮進,今天困在壺頭無法行進,大家都很抑鬱,將領也死了實在是太可惜了。上一次到臨鄉,賊軍前來如果連夜追擊,必然可以一舉消滅。然而伏波將軍用兵就像西域的賈胡,到一個地方就止步了,因此失利。今天果然在這困於病疫,都和我預料的一樣。”耿弇收到此信,當即上奏劉秀。劉秀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命他代監馬援的部隊。梁松到時,馬援已死。梁松舊恨難消,乘機誣陷馬援。劉秀大怒,追收馬援新息侯印綬。


梁松對馬援歷來便十分怨恨,原因有二,一是馬援寫信告誡晚輩,梁松受其牽累。

馬援當年南征交趾,在前線聽說侄兒馬嚴、馬敦到處議論,譏刺別人,而且跟一些輕狂不羈的人物結交往來,便立即寫信勸誡他們:應當學習謹慎之人,杜季良雖然他可以議論,但是你們貿然效仿,會畫虎不成反類犬,顯得輕佻。信中舉杜季良之例。杜季良當時正任越騎司馬,他的仇人以馬援此信為據,上奏章控告杜季良,說他:“行為輕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從萬里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劉秀覽此奏章,把竇固、梁松召來責罵,並且把奏章和馬援的信給他們看。二人叩頭流血,才免去罪過。結果杜季良被罷官,龍伯高則被升任零陵太守。因此梁松可以說是狠狠的記恨了他。

其二是:

當初南征交趾時,馬援常吃一種叫薏苡的果子。這薏苡能治風溼,除瘴氣。由於當地的薏苡果實碩大,馬援班師回京時,就拉了滿滿一車,準備用來做種子。當時大臣們見馬援拉了一車東西回來,以為肯定是南方出產的珍貴稀有之物。於是權貴們都希望能分一點,分不到便紛紛說馬援的壞話。但馬援那時正受劉秀寵信,所以沒人敢跟皇帝說。馬援死後,有人上書說馬援曾搜刮了一車珍珠文犀運回。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說馬援確曾運回過一車珍稀之物。劉秀更加憤怒。

馬援的家人因為皇帝震怒,不敢將其埋入祖墳,只能買了幾畝皇帝,草草下葬,甚至無人敢去弔唁。葬完馬援後,馬援的家人去請罪,劉秀拿出奏章後,馬援夫人先後六次奏請皇帝哭喊冤屈,劉秀這才下令安葬馬援。

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馬援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簀的志願。他忠勤國事,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後來居於高位,也不結勢樹黨 ,堪稱一代良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