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梦痕无忌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名将马援在南征武陵苗蛮时遭遇疫病而死,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军人之志。如此烈士,朝廷本应大加褒奖,但朝中权贵梁松等人因与马援有隙,竟联名上书诬告,说马援以前南征时从交趾载回来一车珍珠全自己私吞了。但事实上,那只是个头比较大的薏米而已。马援老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最后只得用草绳自缚,串在一起,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前请罪,叩头出血,哭声连天。刘秀这才稍息雷霆之怒,勉强同意将马援棺柩运回其老家扶风祖茔安葬。后来刘秀渐渐发现了马援受到了冤屈,这下总该为马援平反了吧,奇怪并没有。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马援葬后亦无朝廷一言赠恤明文。齿冷至此,究其原因,不过又是刘秀帝王权术在作祟罢了。

马援死后,马家失势,地位一落千丈,屡为京师权贵所侵侮。他的小女儿本已许配窦家,此时也被迫辞去婚约。愤懑之下,马家便想碰碰运气,将她送进宫去,服侍诸王,或有出头之日。刘秀对马援本已歉疚,同时又想在洛阳权贵之间求得势力平衡,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培植马家为新外戚!结果,马小姑娘入选太子宫成为侍妾。这位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仅遗传了父亲优良基因,长的方口、美发,非常之漂亮;同时又继承了父亲的道德品质,为人孝顺婉静,聪敏好学,文化水平极高(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后来还亲自编撰了一本《显宗起居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家),所以虽然不能生育,但仍得太子刘庄宠爱。事情已然内定,所以马援也就别忙着平反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说到底,马援的冤情不过是洛阳各大政治集团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吧!而马家的失势与得势,也尽缘自于此。

十余年后,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位为汉明帝;又过数年,至永平三年(公元60年),马小姑娘竟被太后阴丽华亲点为明德皇后。这下马援总该平反了吧,还是没有。当时,明帝为纪念东汉中兴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阁故事,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奇怪的是,这二十八将中连马援的副将刘隆、马武之辈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马援的名字。这下连皇弟东平王刘苍都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问明帝:“伏波将军功劳甚大,何故不画图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简单,不过还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权术老套路罢了。

在刘秀父子看来:外戚就该夹起尾巴做人,不能让他们太威风。选个已失势的马氏家族为外戚,其深意正在于此。

至少历明帝一朝,马氏外戚都没有得到重用,而由于马援的缘故,他们也都显得还算本分。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纠结了刘秀一辈子的东西:谶纬。

原来,“云台二十八将”本是附会强华所谓“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际火为主”,所以在列者必须是辅助刘秀在鄗县登基时的功臣。而马援乃之后归汉,自然不能列入。此谶纬之术,玄妙不可言,所以刘庄笑而不答。范晔《后汉书》说刘庄这是避亲示公,明显史家春秋笔法。

这样又过了十几年,刘庄去世,其子章帝刘炟即位,这才开始为其养母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成侯,以谥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马援的二儿子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车骑将军,银印青绶,位比三公;其余数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马援死后二十六年,他的冤屈才彻底昭雪而大白于天下。说到底,还是权力主宰一切。


千古名将英雄梦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不仅一生战功赫赫,功绩卓绝,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是汉明帝的老丈人,但是却没有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这结果的确让人惊掉下巴,究竟是什么原因,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

何为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把跟随他父亲光武帝刘秀出生入死的二十八位中兴名将的画像放在洛阳南宫云台以为纪念,供后人膜拜和香火供养,云台之上,将星闪耀。因位于洛阳南宫云台阁,故称“云台二十八将”。后世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是天庭二十八星宿下凡,因此也称“云台廿八宿”。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云台二十八将"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这是范晔对云台二十八将的称赞。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同样在凌烟阁陈列起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云台二十八将”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虽然云台二十八将的战功、文功,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但是他们也算能人志士,为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功绩不会被后人遗忘。

我们仔细看下这份云台二十八将名单,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未列其中。作为首屈一指,战功卓绝,曾平岭南击乌桓,为东汉立下犬马之劳,还是汉明帝的老丈人的马媛,不仅没有入选二十八将之列,反而死后蒙受冤名,真让人纳闷。我觉得如果汉武帝刘秀在的话,也不会同意的。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简介

马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为平定南域叛乱,维护汉朝江山统一有功,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马援原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投奔光武帝刘秀麾下,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战功。汉光武帝时期,马援虽然已年近花甲,仍主动请缨出战,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因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被汉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

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汉武帝时期,马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从交趾凯旋归来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迎接祝贺。在与好友孟冀交谈的时候说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答道:“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正如他自己所说,死在床上怎能算是大丈夫。一个月后,马援奔赴北方前线讨伐五溪蛮时马革裹尸,病死军中。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但是马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蒙受了一个巨大的冤屈。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忠成,不过,这已经是他死后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马援未入选云台二十八将原因分析

一是深陷军事指挥失误,贪污丑闻。马援马革裹尸,病死军中之际,小人梁松借此机会诬陷其军事指挥方案的存在严重失误,还涉嫌重大贪污。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汉光武帝刘秀为了顺应民意,也是众命难为,“做实”了马援重大贪污的谗言,下令革去了马援的一切职务。汉明帝刘庄也是遵循父亲的决定,想想看一个军事指挥重大失误又贪污腐败的人如何能入住云台呢?

二是为了避嫌。我们分析下入选的这云台二十八将中不仅都是有功之臣,而且都不是外戚。而马援作为汉明帝刘庄的老丈人,身为皇亲国戚,自然也排除在外,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举贤避亲吧。

三是功高震主。马援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军队中威望极高,深得军心。马援的女儿又贵为皇后,汉明帝刘庄如果再让自己的老丈人登上云台二十八将,那么马家的势力更是不容小觑,甚至会威胁到刘氏集团的利益,所以马援功高震主,未能入选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已经逐渐模糊了记忆,但是时至今日伏波将军马援仍为人称道。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伏波将军马援虽然未能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死后又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但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流浪的历史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一生之中大都在对外作战(对周边少数民族),就算是在其六十二高领的年纪,也要请缨平武陵五溪蛮的叛乱。最终在平五溪的征途中染疫病,不久病逝。

随从马援出征的又中郎将耿舒,他在给他哥哥耿弇写信的时候提到马援进攻迟缓,坐失良机,先攻壶头山乃失策。耿弇就讲这封信交给了光武帝,光武帝就派梁松去监军。然而梁松因以前对马援施以小辈对长辈的拜见,而当时马援在生病未能答礼,由此怀恨在心。当梁松监军的时候就诬陷马援(当时马援已经病死了),这就让光武帝很是愤怒,于是就收回原先赐予马援的新息侯印绶。当时马援的家人都不敢申诉,只能在荒地上草草埋葬马援。直到后来知道真相的时候菜申诉。

云台二十八名将是在汉明帝时期所画的,主要针对东汉开国功臣。然因外戚的阻扰,最终未能将马援画在云台上。马援的事情直到汉章帝才真正平反。

马援的大半生都是在对外战争中度过的,最终也死在征战中,可谓是真正做到马革裹尸了。马援进身朝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也算是白手起家吧,再后来当大官后,也没有结势树党。于是,他生前受到权贵的排挤压抑,死后又遭到了严重的诬陷与迫害。


一叶泛舟


马援,字文渊,他是东汉开国功臣,其在投顺刘秀后,为东汉的建立和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南征北战,曾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征乌桓、两平岭南等。他官拜伏波将军,同时他一生多数是在战事中度过的,其也是马革裹尸、老当益壮古代名将中的代表人物,故而深受后世的推崇。


当然东汉开国功臣并非只有马援一人,除了他之外还是有很多的,比较著名的就是云台二十八将。而马援虽然为名将,又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却没有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那东汉名将马援为何不入云台二十八将呢?

所谓云台二十八将,说的是助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重兴汉室功劳大、能力强、做出贡献大的二十八位东汉名将。刘秀驾崩后,汉明帝刘庄继位,后来汉明帝就让人于云台阁画了二十八位名将的画像,也就是云台二十八将。


当然汉明帝于云台阁让人画名将的画像时,虽然东汉功臣有的功劳很大,但还是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因为当时汉明帝人有规定的,这个规定就是为了避嫌。

当时就算有人功劳很大,但只要是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就不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其中就有马援,因为马援的女儿就是汉明帝的皇后(明德皇后),所以马援就没有入云台二十八将之中。

以马援之功、马援之能力是足以进入云台二十八之列的,只不过为了避嫌,他就没有入云台二十八将,当然因为避嫌未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并不只是马援一人。

马援虽未入云台二十八将,但他的功劳和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同时他还深受后世的推崇,在后世给人很有地位的。


比如在唐朝时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将、宋朝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追封设庙、以及宋朝时成书的《百将传》中,马援是都位列其中的。同时宋朝的宋神宗曾追封马援为忠显王,后宋徽宗又加封其为忠显佑顺王,到后来清朝的康熙年间,马援和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于历代帝王庙。这则说明其在后世中的地位,


中孚鉴


东汉光武帝在王莽新朝覆灭后,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得陇望蜀,最终统一天下。随后,光武帝重视文教,偃武兴文,但同时不费武功,平定边患,可谓一代中兴之主。这一过程中也便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光武帝驾崩后东汉明帝即位,此时天下四夷之乱基本平定,民间休养生息也一派祥和。为表示不忘昔日功臣,东汉明帝特意在云台画上功臣的画像。

云台是指皇宫中的南宫云台阁,汉光武帝时常常在云台阁召集群臣商讨国事。东汉明帝就让画师画上昔日功臣武将的画像,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并且根据古人习惯,把这二十八将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实际上这二十八人中既有邓禹、吴汉、冯异等战功卓著名动天下的战将,也有一些并不著名,功劳似乎并不大的将领。而像伏波将军马援、征羌侯来歙等都未入选,这主要是因为避嫌。比如来歙是光武帝的表兄。而伏波将军马援则一是因为死后被谗害,当时还算是没有彻底平反;二是因为马援的女儿就是东汉明帝的皇后。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汉立国不但不同于历代杀功臣,反而为他们树碑立传,同时皇亲国戚还要避嫌,可以说是众封建王朝的楷模。


步鸣


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大部分时间征战在边疆上,后来病逝于征伐五溪蛮的大营中,享年63岁。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还。马援的历史地位非常高,唐代古今64名将之一,宋代祭祀72名将有其名,清朝时陪祀在历代帝王庙中。马援这样的历史地位竟然没有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中,原来这里有复杂的政治因素。

马援(公元前14年一公元49年,字文渊,陕西抚凤茂陵(兴平)人。马援少有大志,不喜欢读书,在边境地区耕牧,成为大财主。王莽末年,任新城太守,军阀割据时在隗嚣手下做绥德将军,深处器重。后来,隗嚣派马援出使洛阳,和光武帝一见如故。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率大军讨伐隗嚣,马援正式投靠刘秀,成为帐下先锋,顺利平定西北地区。马援是西北人,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做为陕西守,顺利平定羌人叛乱。马援最大功绩是平定文趾二征叛乱。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交趾征侧,征贰姐妹俩起兵造反。九真,日南等地响应,连下六十余城。



交趾即今天越南河内一带,这一地区在秦朝时巳成为中央王朝领土。汉武帝灭赵武越国,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到东汉时期己近二百年了。马援出兵属于平定內部叛乱。马援率大军沿着海边开进,破了二征姐妹的象军,把二征生擒活捉,打木笼,装囚车送到洛阳斩首示众。


马援在交趾地区安抚百姓,战后重建,做了许多贡献。为了警告交趾人,马援在边界上立一铜柱。上写"铜柱折,交趾灭。”交趾人不敢损坏铜柱,路过时,抛一石块,久而久之,竞堆起一座石丘。马援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因战功封伏波将军,授爵息侯,食邑三千户,实现了一个军人封侯,封妻荫子的梦想。

马援一生大部分精力在边疆地区征战,他最后一次挂帅出征时己六十三岁,终于病死在征讨五溪蛮大营中,实现了马革裹尸还的愿望。

马援最大的不幸是遭到诬陷,爵位被夺,直到汉章帝刘炟时期才平反昭雪。

云台二十八将是汉明帝刘庄纪念东汉开国功臣设立的,他把二十八个主要开国功臣画像挂在云台宫墙上,受后人凭吊纪念,因此,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小说《东汉演义》中则衍生为三十六员云台大将。


出于政治目的,并不是每一个开国功臣都能入选。刘庄明文规定,凡是皇族和外戚都不能入选。马援的女儿是汉明帝刘庄的明德皇后,所以,马援虽功绩无数,没有选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深层原因,刘庄有打压马援势力的考虑。刘秀接受历史教训,严禁外戚干政,马援亲朋故吏遍天下,根深蒂固。如果,刘庄给马援平反,他这一糸势力会做大做强,所以,刘庄‘打压马皇后家族势力的考虑,没有给马援平反,进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关东侠客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悬挂28位东汉开国功臣的画像,这些功臣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留下马革裹尸名言的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未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历来人们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他是外戚。马援的小女儿是汉明帝的马皇后(史称明德皇后),史书有记载,“以淑房故,独不及援”,就是说因为他的外戚身份,所以没有上云台二十八将的名单。

这种观点认为,刘秀的表哥来歙、姐夫邓晨、妹夫李通都是这样类似的情况(李通名列云台但是非二十八将之一)。

另一方面,云台二十八将主要是刘秀开国时候的功臣,以南阳和河北时期加入刘秀集团的核心成员为主,其中成员最晚也是在河北追随刘秀,而马援原是西汉末割据陇西的隗嚣部将,他与刘秀发生交集首先是作为隗嚣的使者,一直到隗嚣与刘秀翻脸,他才算正式加入刘秀集团——由此可见,马援的加入一来晚,二来他后来为破旧主隗嚣为刘秀出谋划策,在以砥砺气节为务的刘秀看来,可能反而不是特别有好感,后来谗言得入,可能也和刘秀对马援的成见有关。

还有一个方面,刘秀在马援死后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此时马援严格来说还没有平反昭雪,明帝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将他列入云台二十八将。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马援未入云台二十八将主要原因或许在于,马援加入晚、资望浅,他建功主要在东汉成立之后,作为东汉“开国”功臣有一点勉强,换言之,他和云台二十八将不是同一批次和性质的功臣。“以淑房故,独不及援”,如果不是托词,至少也不是主要的原因。


谈古论金


2019年是恋爱之年

因为爱你已久

爱你依旧

让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欢渡racing,我为自己代言。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

东汉名将马援:东汉初名将马援,论战功、数政绩、凭操守,完全可以作为开国勋臣之一,受东汉王朝的表彰和封赏。然而,东汉明帝命人画的云台阁中兴二十八将画像中,没有他的像。不但如此,他还因谗人陷害,身后受谤蒙冤。这是为什么呢 ?  



公元25年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开国功臣,而是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刘秀死后,其四子汉明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行对功臣的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以示表彰和感念。   

出人意料的是,先后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爵封新息侯,无论战功、政绩还是操守在东汉初都屈指可数的马援,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反而因谗臣陷害,死后蒙受冤诬。对此,当时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据《后汉书》记载,东平王刘苍看了云台阁二十八功臣画像后问汉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明帝笑而不答。明帝的这种态度,可就让人纳闷了。   



志存高远战功赫赫   

马援是扶风茂林(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祖上本不姓马,先祖赵奢为战国时代赵国将领,赵惠文王因其功绩卓着及善于驾驭马匹,特赐爵号“马服君”。于是,赵奢的子孙便以“马”为姓。《东观汉记》说,马援身高七尺五寸(按出土的东汉铜尺计算,合今一米七七),“容貌如画”,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俊美的大帅哥。其人足智多谋,且口才特好。皇帝召见他,他对答如流。他给皇太子、诸王讲故事,皇太子、诸王都听得入了神。   

马援12岁丧父。他有三个哥哥,大哥当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哥哥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齐诗》。他不习惯老师一字一句解释课文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向哥哥提出,要到社会上闯荡一番。哥哥很支持他,大哥马况鼓励他说:你会是大才,但要晚成。  

 

马援不依赖哥哥,而是小小年纪就去了边郡,以放牧为生。后来他发达了,管着几百户人家,有牛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他曾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说:人发了财,贵在能救助他人,否则就是“守钱虏”(守财奴)。他散尽自己的钱财,分给弟兄朋友们,并且毫不惋惜。后来跻升高位,他常劝诫一些官员:“凡人为贵,当使能贱。”就是说,富贵日子能过,贫贱的日子也应当能过。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后见隗嚣难有作为,而刘秀宽宏大度,有汉高祖气度,乃脱离隗嚣,投奔刘秀。刘秀征隗嚣时,召诸将讨论方略,诸将议论纷纷,多犹豫不决,认为帝王之师行动应当持重,不宜深入险阻。刘秀把马援召来,告诉他诸将的意见,马援力排众议,主张毫不迟疑地发起进攻。他说:隗嚣手下将帅已经离心离德,我军乘此机会发动攻击,有必胜的把握。他又“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即用米做成军用地形图(现在叫沙盘),指着它讲解山川地形、敌我形势及我军进攻路线。马援的方略为刘秀所采纳,军队发起进攻,把隗嚣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马援胸有韬略,常常参与军事决策。《后汉书》说:“(马援)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在军事上,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十分倚重。马援又先后率军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华夏版图的统一,为东汉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马革裹尸气概非凡   

马援不但以功绩名垂青史,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传诵。   

“马革裹尸”的成语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详。毛泽东、周恩来都曾不止一次赞扬马援“马革裹尸”的精神,要人们学习这种精神。据《广西党史》1996年第1期载安明撰《毛泽东周恩来赞叹的伏波将军及其他》一文,上世纪60年代初,应非洲某国革命者的请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派一位中将去这个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位中将没有接受命令。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道: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马援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哟。随后,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精神,同这位中将作比较,批评了个别高级干部怕死,还不如古代的马援。   

“马革裹尸”的成语,就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化而来。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对人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段话是说:朝廷面临着匈奴、乌桓的威胁,男儿要志在边疆,英勇作战,不惜牺牲,以保卫自己的国家;万一牺牲了,就用马皮包裹,运回内地埋葬。   



“马革裹尸”,多么豪迈,多么旷达,多么悲壮!从这段话,可以想见马援胸襟之博大,品格之高尚。   

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他62岁时,见朝廷军队在武陵(今属湖南)失利,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光武帝怜其年老,没有批准。马援对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呢。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让马援试骑。马援敏捷地上了马,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样子。光武帝笑着说:“矍铄哉,是翁也!”意思是说,这个老头精神真旺健,勇气可嘉。于是同意马援领兵远征。   

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因天气太热,加之水土不服,士兵多生病死去,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马援也患了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军中还有人搞内斗。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便对马援心怀不满,想借机报复。于是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诬告他像西域商人,每到一处就停下来,以致坐失战机,遭致失败。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骑驿站的快马,迅速赶到武陵,监督马援的军队。冤家路窄,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不但在武陵跟马援见面了,而且奉圣命来监督他。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病故了。梁松连死者都不放过,还想借故陷害于他,以报宿怨。   

马援这次出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然而,当“马革裹尸”运回京城的时候,朝廷并没有依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相反,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并且他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


清欢渡racing


首先,马援绝对算得上东汉时期的名将,在投奔光武帝刘秀之后,马援战功累累。

陇右割据势力头领隗嚣原本是马援的老上司,他在已经归顺汉朝之后,听信人言,竟然起兵扯旗造反。

马援向光武帝刘秀上书,陈述平复隗嚣之建议,刘秀索性放权给马援,委托马援游说、分化隗嚣麾下将领。

东汉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就在战事前途未卜,将士们斗志不坚的时刻,马援赶到,通过“堆米为山”,也就是现在的沙盘模拟战术推演,给光武帝及其手下将士讲清了战役前景和战术要求,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经过全军上下努力,剿灭了隗嚣主力,平复了陇西。

东汉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马援做为来歙的副职,镇守长安,当时长安以西多有羌人扰乱,来歙就曾经上书光武帝刘秀,说陇西一带每次发生祸乱,除了马援,没有人能解决得了。

两年之后,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这期间,马援为了对付羌人的不断骚扰和入侵不遗余力,亲自上阵,腿肚子都被流矢射穿。

光武帝刘秀每次赐给马援的数以千计的牛羊,马援马上就分给手下将士。

马援镇守陇西6年,压定羌人气势,保得陇西无恙。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人征侧、征贰起兵造反,并且得到其它各地响应,征侧自立为王,试图脱离东汉王朝。

于是,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

次年年初,汉军在马援的指挥下,击溃叛军,将征侧、征贰斩首,传首洛阳,平定了岭南地区。

为宣扬汉朝威势,马援在交趾立下铜柱,上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并以此为汉朝以南界标。

嗣后,马援北击乌桓,两平岭南,为东汉王朝的兴盛立下了不世之功。

那么,“东汉名将马援为何不入云台二十八将?”

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乃是在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为了纪念汉光武帝刘秀以及当时扶助刘秀一统天下的二十八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命画工细心描画了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悬挂在洛阳南宫云台阁。

可是,这28人当中,却百寻不见鼎鼎大名的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子由认为,这其中,有三个因素;

其一,马援在做为太中大夫,镇守长安的时候,来歙是马援的上司,来歙这个人,不但待人厚道,而且家世显赫,光武帝刘秀的祖姑母刘氏就是来歙的母亲。

来歙经常上书称赞马援的才能,足见其人厚重待人。

但是,来歙后来引军征战蜀地,在河池等处进军迅速,蜀人震恐,派出刺客,深夜刺中来歙。

来歙连夜带伤给光武帝刘秀上书,做好一切交代,然后拔出刀子,从容死去。

光武帝刘秀以及刘氏宗族对此极其悲伤,所以,到了列序云台28将,顾忌马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来歙的副手,而且,来歙尚且没有列入云台28将,所以没有把马援列入。

其二,画像纪念28将,是汉明帝刘庄所为,而马援的女儿正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援属于纯正的外戚势力代表,纵观云台28将,都不属于皇亲国戚,汉明帝刘庄也可能有避嫌的考虑。

其三,马援晚年,得罪了一些朝中显贵之人,其中一件事很典型,那就是一次马援生病,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来探望,人家梁松这边正式的施礼问候,马援却大刺刺的没有回礼,事后连马援的儿子都觉得不妥,马援却自己认为,和梁松的父亲是一个辈分,不用还礼,可是,却很不应该的忽略了梁松的帝婿身份。结果到了后期,就是这个梁松,在马援已经病死军中的时候,还揭发马援的车里装满金银细软,滥用军用资源。





子由拍案惊奇




马援,东汉开国名将,官拜伏波将军。他大器晚成,为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纵观马援的一生,其最光辉的时刻要数镇压爆发于今天越南北部的蛮族暴动,他将越南的独立足足推迟九百年之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将军,在其为国“马革裹尸”后,却受到了素有善待功臣之名的光武帝刘秀的迫害,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论战功、论政绩、论操守,与二十八人相比,均属上乘的伏波将军马援,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反而受到谗人陷害,死后蒙受冤名,真让人纳闷。

马援死后蒙冤这件事,不论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异口同声的把刘秀的女婿梁松作为罪魁祸首,是因为多次得罪驸马爷才引发的。但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冤案的元凶,应该是深得马援之力的光武帝刘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作为军阀隗嚣的下属,深得隗嚣的信任,后来觉得刘秀本领一流,劝隗嚣归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但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马援一状:“上次我上书建议应该先攻充县,粮草虽然难以运行但是兵马却可以排开使用,数万军马可齐头奋进,今天困在壶头无法行进,大家都很抑郁,将领也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上一次到临乡,贼军前来如果连夜追击,必然可以一举消灭。然而伏波将军用兵就像西域的贾胡,到一个地方就止步了,因此失利。今天果然在这困于病疫,都和我预料的一样。”耿弇收到此信,当即上奏刘秀。刘秀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梁松到时,马援已死。梁松旧恨难消,乘机诬陷马援。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


梁松对马援历来便十分怨恨,原因有二,一是马援写信告诫晚辈,梁松受其牵累。

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在前线听说侄儿马严、马敦到处议论,讥刺别人,而且跟一些轻狂不羁的人物结交往来,便立即写信劝诫他们:应当学习谨慎之人,杜季良虽然他可以议论,但是你们贸然效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显得轻佻。信中举杜季良之例。杜季良当时正任越骑司马,他的仇人以马援此信为据,上奏章控告杜季良,说他:“行为轻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从万里外写信回来以他训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往,将煽动轻佻虚伪,败乱我中华。”刘秀览此奏章,把窦固、梁松召来责骂,并且把奏章和马援的信给他们看。二人叩头流血,才免去罪过。结果杜季良被罢官,龙伯高则被升任零陵太守。因此梁松可以说是狠狠的记恨了他。

其二是:

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果子。这薏苡能治风湿,除瘴气。由于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当时大臣们见马援拉了一车东西回来,以为肯定是南方出产的珍贵稀有之物。于是权贵们都希望能分一点,分不到便纷纷说马援的坏话。但马援那时正受刘秀宠信,所以没人敢跟皇帝说。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刘秀更加愤怒。

马援的家人因为皇帝震怒,不敢将其埋入祖坟,只能买了几亩皇帝,草草下葬,甚至无人敢去吊唁。葬完马援后,马援的家人去请罪,刘秀拿出奏章后,马援夫人先后六次奏请皇帝哭喊冤屈,刘秀这才下令安葬马援。

马援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他忠勤国事,令人钦佩。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 ,堪称一代良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