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伊尹权力极高,竟能把君主赶出宫去,为什么这样?

金石书画


“伊尹放太甲”的事件最早见于《孟子》,之后《史记》和《竹书纪年》也都有记载,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笃信《竹书纪年》和“反儒家”的左派人士都认为这是一次标准的篡位,由此攻击太史公是伪历史学家。



刻有伊尹字样的甲骨文卜辞

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荒谬性,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太甲是如何成为商王的。

成汤崩,子外丙继位。成汤本来是有太子太丁的作为第一继承人,但太丁早卒,所以次子外丙继位。太丁不是虚构或传说中的人物,因为在甲骨卜辞有上百条祭祀太丁的卜辞。外丙崩,弟中壬继位,这标志着商代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法则确立。对于这种制度徐中舒认为宗室内部推选的结果;而张光直认为此时殷商类似镰仓时代的日本,皇族宗室内部分为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


商代青铜头和武士复原图


所以在甲骨卜辞里面,看不出殷商宗室下一代和上一代之间的具体父子关系,上一代叔辈们都被称为“父”。所以武丁的生父为父乙,二叔盘庚为父庚,三叔小辛为父辛,反正都是一堆父;武丁的儿子、侄儿,包括堂侄儿,都是“子”。

由此可知《竹书纪年》中伊伊篡位并在日后又为太甲所诛的说法是战国游士的妄语。不仅甲骨文已经证实这种说法的荒谬,而且从商代的制度上讲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篡位这种事情,在殷商那种诸侯林立、“大家说了算”的贵族制社会下是很难付诸实践的。而伊尹作为孟子所说的“贵戚之卿”,在君王无法掌权(无道、年幼)暂时中止其权力的例子,则三代多有。除伊尹之外,后世的甘盘、周公、共伯和皆是。而太甲在桐宫守陵,这种君王的沉默修行,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史记·殷本记》记载之后的武乙: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至于伊伊篡位更是异想天开,三代之际能否成为天子的充要条件是能不能得到其他诸侯的拥戴而不是你能不能废了或杀了现任的君王。

济南太甲山,据说太甲崩后,伊尹将他葬于此处。

至于说到《竹书纪年》符合“人性”就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了。太甲杀了伊尹,然后让他两个儿子继续拥有权力辅政,不说父子亲情,伊尹两个儿子架空太甲七年却没有任何兵权就根本说不通。


陳大舍


《孟子·尽心》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这段文字真可谓言简意赅、语轻意重!说的是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他,商相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祖训不顺从民意的人,因此把商王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三年后,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做君主,百姓又非常高兴。老师,我不明白,贤人作为人臣,难道本可以放逐君王吗?陡遇大课题,老夫子机智而又含混地回答,有“伊尹之志”就可以,无“伊尹之志”就是篡位。

师生二人一问一答中直击几个重大的史实和问题:商相伊尹曾放逐商王太甲;放逐的原因是“不顺”;两个“民大悦”可说明伊尹放逐商王的标准太甲不顺民意,正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的革命思想中认可相权搁置、罢黜和废除王权,关键、核心和标准是相是有“伊尹之志”。

何为“伊尹之志”?“志”是《说文》中的“意也”《国语》的“德义之府也”,还是《孟子》的“气之帅也”《鬼谷子》“欲之使也”?还是看梁启超十学约首条立志篇对“伊尹之志”的解读吧!

一曰立志。《记》曰:“凡学士先志。”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朱子曰:“书不熟,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

又曰:“今二三子俨然服儒者之服,诵先王之言,当思国何以蹙,种何以弱,教何以微,谁之咎欤?四万万人,莫或自任,是以及此。我徒责人之不任,我则盍任之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孔子之志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伊尹之志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之志也!“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范文正之志也!“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亭林之志也!

这段文字阐述为学立志的重要性,明确伊尹之志是:想为百姓之所想,急为百姓之所急,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好处,便仿佛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

这个“志”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志气。不错,国学的主体是儒学,儒学的主干是志学,可立志是一切的首要和必要,但不可能是充要。王莽也以天下为己任,可就现有公认的史实和评介来看,他是篡国。《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董卓也“兼济天下”欲行废立之事,卢植骂他没伊尹的德。由此可见,孟子回答公孙丑的“伊尹之志"中的“志”,不只是志向,还有德,美德。

《咸有一德》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是伊尹应该说没有异议,争论的只是它的时间和背景。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认为,伊尹做《咸有一德》在商伐桀后,唐司马贞在索引中指出《咸有一德》系于太甲之时。

从文章的内容和口吻来看,当为训诫之词,训诫谁?商汤或诸侯?不合适,做训诫“不顺”的太甲较为得当。这段临别赠言的内容,与《伊训》、《太甲》所见之伊尹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了德性是政治的基础,德性是执政者执政的依据,天命靡常,惟有“眷求一德,俾作神主”,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纯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请于民,而是人民归向纯德的人。安邦定国,长治久安,惟有“敬德保民”!

“敬德保民”

是中国古代文明最宝贵的思想,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它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经邦济世的神器,安邦定国的定海神针,民族安康的法宝,国家富强的根基和保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最有生命力的内涵和特征,文明古国源源不断蔚为大观的血脉和基因。

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事实上,早在周公之前的三皇五帝,“敬德”已是中华的宗旨和传统。黄帝战蚩尤,成在德;尧舜禅让,在德不在力。

中国人由敬畏多神到一神上帝,由敬畏天命到道德,每一步都是漫长和艰辛,但每一步又都神奇和文明。最早文字记载敬畏道德的当属《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天命靡长,惟德是依!伊尹如此说: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咸有一德》文眼、中心词:德。天命无常,只有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关键词、核心词:一。纯一,真诚。“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真心实意,全心全意。

“德”的内涵是什么?善。“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德没有不变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善没有不变的准则,协合于能够纯一的人就是准则。一切贵在纯真,真诚。

什么是善?“为民”为善,民大悦为善,保民为善。“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君主没有人民就无人任用,人民没有君主就无处尽力。何为“保民”?保,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保”字,像一个人把婴儿放在背上并伸出一只手在后面加以保护的样子,后来这只手形与人形分裂,变成右下的一点,为了平衡,又在“子”字的左下增加一点,原有象形意味就荡然无存了。

总之,“保”字的本义相当于“抱”,引申为养育、抚养、护理之义,进一步引申为保护、保佑、守卫等义。“保民”就是视民如子,养育他们,保护他们。“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富起来,匹夫匹妇,皆被其泽;不是假意假义,而是全心全意。“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不是形式一次,而是始终如一。“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惟有如此,知行合一,上下统一,天人合一。

淘万卷书 行万里路 知职场术


老黄0071


商的政权体制是神权和王权共治,早期神权常常压制王权。伊尹是大臣也是大巫,可以借神喻立太甲,也可借神喻流太甲。我在我的“为什么12”中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敬请关注。




历史为什么


按照先秦时代的传说,伊尹是商朝建立的第一功臣,辅佐商汤管理朝政,商汤去世后,本来应该是他的长子太丁继位,但太丁早逝,于是其弟外丙继位三年,次弟仲壬继位四年。这段时间内伊尹一直处于辅佐的地位。太丁的两个弟弟继位时间都不长,他们死后便再无更小的弟弟,就轮到下一代,也就是太丁的长子太甲继位。由于太甲继位之时依然很年轻,所以比较贪玩,这引起伊尹的担忧,认为如果任由太甲胡作非为,商朝的统治将无法持续,于是他便自作主张,在太甲继位的第三年将太甲流放到了桐宫,由自己负责代理商王的职责,也就是所谓的“摄行政当国”。三年之后,太甲表示出悔改的态度,伊尹便将权力交还给太甲。这件事被后代政治家当做一种理想的政治美谈。而那些有权威的权臣,也试图效法伊尹的这种行为,使自己的举动正当化。由于时代久远,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的真实情况已经很难考证,所以也有很多人不太相信伊尹的初衷是善意的。在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中记录了颠覆性的说法:“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段记载将伊尹放太甲的行为描述为篡权,而太甲则在七年后反杀伊尹,并将伊尹的田地交给他的两个儿子平分。看起来这段记载似乎是颠覆了传统史观,但考虑到《竹书纪年》编纂时期对于所有类似的上古史都做了颠覆性的描述,不排除是后人有意为之,并非掌握了什么更古老的材料。


大意觉迷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是君王的助手,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相权越发被制约,君主专制的集权越来越强了。但是有一段时期,宰相的权力是十分大的,那就是奴隶社会的时期,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宰相,曾经把君王赶出宫去,一直到君王悔改,才被接回来。这位宰相,就是伊尹。

伊尹是商潮的开国宰相,陪着商汤打败夏,建立了商朝,功不可没。他自幼被一位厨师收养,从小就聪明好学,成年后,在地里当农民,但是由于知识渊博,当地的年轻人都来向他请教学问,他擅长做饭做菜,是有名的厨师,也是著名的人才。

为了让伊尹能够为自己所用,商汤费劲了心思。后来,伊尹被商汤所用,他擅长献言献策,计谋十分有益。两个人一起努力,终于结束了夏朝,成立了商朝。

此后,伊尹作为商朝的宰相,一心一意的辅佐君主,他们打算好好治理国家,让百姓们信服。没过多久,商汤去世了,伊尹就继续辅佐他的儿子,虽然君主换了几次,但是伊尹依旧是位高权重的大宰相。

当商汤的孙子即位后,他和以前的君王不太一样,十分顽劣,不太擅长治国,也不愿意遵守商汤和伊尹指定的治国方针,但这样下去,很可能百姓们会不服从,国家也有可能会动荡不安。伊尹不忍心看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商朝走向灭亡,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方法把太甲安置在了商汤陵墓的位置,让他安心思过,自己和一些大臣暂时代理他执政。虽然太甲心有不甘,但是当时满朝都认为他是应该思过的,上古时期很少有奸臣勾结,所以,他也不敢反驳这些一心护国的大臣们。

太甲思过了三年,深刻反省自己,也想到先王建立国家的不易,终于想明白,自己要好好治国,不能一意孤行,开始做善事。这时候,伊尹又来接他回宫。继续辅佐太甲执政,在伊尹等人这样的耐心教导下,太甲也成长为了一个不错的国君。伊尹还特意写文章夸赞他,后世的人们也把这段故事传为佳话。


网罗篮球


伊尹是何人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商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功臣。伊尹历事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个君王被伊尹赶了出去

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十三年就驾崩了,然后伊尹开始辅佐外丙,可是外丙在位三年后也驾崩了,伊尹便开始辅佐外丙的弟弟仲壬,仲壬在位四年后将王位传给了商汤王的孙子——太甲。而太甲,就是那个被伊尹赶出王宫的君主。

为什么要将太甲赶出王宫

说起伊尹,他当时已是四朝元老。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商朝,他对太甲抱有很大的期望。太甲刚刚继位时,伊尹就拿商汤王的事情教育太甲,刚开始太甲还遵守典制、勤勉爱民,可时间一久太甲就不把奴隶出身的伊尹放在眼里了,也不再勤政爱民。二人的矛盾愈演愈烈,伊尹为了改变太甲,就将他赶下了王位。



太甲在经过三年的反省之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伊尹也看到了他的变化,于是乎又将他迎了回来。


更多历史社会资讯,欢迎关注: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