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商朝的名相伊尹?

想碗bCqp4647

首先要说的是,伊尹是商朝初年的人物,而我们的史料最早是商朝中期的甲骨文,所以更多提供给我们的是后人的观念。首先在甲骨文中,伊尹是享有了极高的祭祀地位。根据《甲骨文简明词典》的总结,伊尹的地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伊尹和先王并祭,而位次居于先王之首;2、卜辞记载有求雨权威的只有上甲、河、岳、王亥、等几位先王或者先公,而伊尹也有这种权威;3、卜辞记载可以祈祷丰年的只有河、岳、夔、高祖、上甲、示壬、大乙、父丁等先公、先王和自然神,伊尹也可以。

根据战国诸子的记载,伊尹身上的传奇色彩很重,综合起来大概是这样:伊尹出生于空桑(江流传说的滥觞),之后作为有莘氏的陪嫁的成为商汤的近臣,并且用烹饪的道理给商汤讲治国之道(厨师的始祖),然后成为商汤的宰相,后来伊尹还和夏桀的废后妺喜勾结,里应外合灭亡了夏朝。商汤、外丙、中壬之后即位的是太甲,因为太甲无道,伊尹甚至废除了他的王位,等他改过之后又迎接他复位(成为霍光的榜样)。

感谢阅读!


林屋公子

伊尹之志,敬德保民

《孟子·尽心》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这段文字真可谓言简意赅、语轻意重!说的是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他,商相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祖训不顺从民意的人,因此把商王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三年后,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做君主,百姓又非常高兴。老师,我不明白,贤人作为人臣,难道本可以放逐君王吗?陡遇大课题,老夫子机智而又含混地回答,有“伊尹之志”就可以,无“伊尹之志”就是篡位。 师生二人一问一答中直击几个重大的史实和问题:商相伊尹曾放逐商王太甲;放逐的原因是“不顺”;两个“民大悦”可说明伊尹放逐商王的标准太甲不顺民意,正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的革命思想中认可相权搁置、罢黜和废除王权,关键、核心和标准是相是有“伊尹之志”。

何为“伊尹之志”?“志”是《说文》中的“意也”《国语》的“德义之府也”,还是《孟子》的“气之帅也”《鬼谷子》“欲之使也”?还是看梁启超十学约首条立志篇对“伊尹之志”的解读吧! 一曰立志。《记》曰:“凡学士先志。”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朱子曰:“书不熟,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 又曰:“今二三子俨然服儒者之服,诵先王之言,当思国何以蹙,种何以弱,教何以微,谁之咎欤?四万万人,莫或自任,是以及此。我徒责人之不任,我则盍任之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孔子之志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伊尹之志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之志也!“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范文正之志也!“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亭林之志也! 这段文字阐述为学立志的重要性,明确伊尹之志是:想为百姓之所想,急为百姓之所急,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好处,便仿佛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 这个“志”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志气。不错,国学的主体是儒学,儒学的主干是志学,可立志是一切的首要和必要,但不可能是充要。王莽也以天下为己任,可就现有公认的史实和评介来看,他是篡国。《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董卓也“兼济天下”欲行废立之事,卢植骂他没伊尹的德。由此可见,孟子回答公孙丑的“伊尹之志"中的“志”,不只是志向,还有德,美德。

《咸有一德》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是伊尹应该说没有异议,争论的只是它的时间和背景。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认为,伊尹做《咸有一德》在商伐桀后,唐司马贞在索引中指出《咸有一德》系于太甲之时。 从文章的内容和口吻来看,当为训诫之词,训诫谁?商汤或诸侯?不合适,做训诫“不顺”的太甲较为得当。这段临别赠言的内容,与《伊训》、《太甲》所见之伊尹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了德性是政治的基础,德性是执政者执政的依据,天命靡常,惟有“眷求一德,俾作神主”,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纯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请于民,而是人民归向纯德的人。安邦定国,长治久安,惟有“敬德保民”!

“敬德保民” 是中国古代文明最宝贵的思想,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它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经邦济世的神器,安邦定国的定海神针,民族安康的法宝,国家富强的根基和保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最有生命力的内涵和特征,文明古国源源不断蔚为大观的血脉和基因。 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

事实上,早在周公之前的三皇五帝,“敬德”已是中华的宗旨和传统。黄帝战蚩尤,成在德;尧舜禅让,在德不在力。 中国人由敬畏多神到一神上帝,由敬畏天命到道德,每一步都是漫长和艰辛,但每一步又都神奇和文明。最早文字记载敬畏道德的当属《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天命靡长,惟德是依!伊尹如此说: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

《咸有一德》文眼、中心词:德。天命无常,只有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关键词、核心词:一。纯一,真诚。“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真心实意,全心全意。 “德”的内涵是什么?善。“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德没有不变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善没有不变的准则,协合于能够纯一的人就是准则。一切贵在纯真,真诚。 什么是善?“为民”为善,民大悦为善,保民为善。“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君主没有人民就无人任用,人民没有君主就无处尽力。

何为“保民”?保,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保”字,像一个人把婴儿放在背上并伸出一只手在后面加以保护的样子,后来这只手形与人形分裂,变成右下的一点,为了平衡,又在“子”字的左下增加一点,原有象形意味就荡然无存了。 总之,“保”字的本义相当于“抱”,引申为养育、抚养、护理之义,进一步引申为保护、保佑、守卫等义。“保民”就是视民如子,养育他们,保护他们。“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富起来,匹夫匹妇,皆被其泽;不是假意假义,而是全心全意。“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不是形式一次,而是始终如一。“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惟有如此,知行合一,上下统一,天人合一。

淘万卷书 行万里路 知职场术 天天乐享


老黄0071

关于伊尹的事迹,目前所见都不是第一手资料,传世文献都是战国以后的,这其中真伪芜杂,而且带有传说色彩,对于考察伊尹的真实情况带有一定的困难。相对可信的材料主要见于《诗经》、《竹书纪年》以及上博简、清华简中的若干文献,包括《尹诰》、《尹至》等等。甲骨卜辞中虽然提及了伊尹,但那些都是他死了几百年后祭祀的记载,只能证明确实有这么个人存在过。靠着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伊尹一生的概况。伊尹据说是一个出生在伊水河畔的人,商代的伊水可能与后来的伊水不在同一个地方,可能在泗水流域。伊尹的出身低贱,长大后被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了商人部落里。据说伊尹擅长烹饪,得到了商人首领汤的赏识。商人觊觎夏王朝的领土,打算派人去夏朝从事间谍活动,于是选中了伊尹。商汤安排了一场戏,假意对伊尹表示出愤恨,伊尹则以逃亡者的身份进入夏王的领地。当时夏王桀在对外作战过程中得到两位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夏桀痴迷于这对姐妹花,而忽视了自己原本的妃子妹喜。伊尹得知情况后,便与妹喜取得了联系,从中探听夏朝虚实。当收集到足够的情报后,伊尹返回商地,向商汤汇报。商汤便组织兵力向夏朝发起进攻,最终俘虏夏桀,灭亡夏朝。商汤建立商朝若干年后去世,日名大乙。本来应该是其子大丁继位,但大丁早死,于是由大丁之子大甲继位。大甲因为年少,没能很好地控制权力,被伊尹流放。然而数年后,大甲又成功复位。这个过程,后世有不同说法,《尚书》认为是伊尹觉得大甲已经受到了教训,变得成熟稳重,于是让他继续执政,而《竹书纪年》则认为是大甲悄悄潜回,杀死了伊尹,重新夺位。从卜辞来看,既然伊尹可以与大乙同时享受祭祀,说明商人并不认为伊尹是叛逆之臣。《尚书》的说法,伊尹在大甲去世后依然健在,直到大甲之子沃丁上台后才去世。他的儿子,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有伊陟、伊奋,再其后便不详,估计其家族也在商朝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大意觉迷

商朝的天子不叫皇帝,而叫商王。秦朝之后才有皇帝。伊尹服侍过的天子不是最多的。

伊尹最著名的是放太甲。商王太甲不贤,伊尹流放之。等太甲悔过后,伊尹又重新迎接太甲为天子。太甲励精图治,伊尹尽职尽责,天下大治。

后世歌颂伊尹之志,敬天保民。

汉朝大将军霍光也废掉天子刘贺,迎立刘病已为帝,为汉宣帝。汉宣帝终成一代明君',缔造昭宣中兴。

伊尹放太甲,霍光废天子。都被后世歌颂。

伪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太甲重新夺得天子之位,诛杀逆臣太甲。但考古证明,伊尹去世后,商王朝一直保留对他的祭祀,歌颂他的功绩。更进一步证明了《竹书纪年》是伪书。


杨朱学派

你这算什么?史上最牛大臣是五代十国的“冯道”,号称“官场不倒翁”,虽然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无论谁当皇帝,都必须让他当宰相。

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五代”五个朝代五十四年,十四个皇帝,做了近27年的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