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崩潰滅亡的罪魁禍首是誰?

永恆的宋哥


我們都知道東漢滅亡於宦官專權和外戚亂政,而在西漢時期,最多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而到了東漢,卻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東漢滅亡的根源與當時的宦官專權其實有很大的關係,而罪魁禍首就是東漢的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因為從漢和帝開始,宦官就進入了東漢的政治機構,開始干預朝政,所以東漢走向衰退,最終滅亡,漢和帝脫不了干係。

東漢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皇帝繼位年齡都很小,所以大權就被外戚勢力把持。所以,東漢很多皇帝死後,新皇帝繼位權力就被外戚勢力架空了。漢章帝去世以後,10歲的兒子劉肇繼位,即漢和帝。漢和帝劉肇母親梁貴人在劉肇出生後不久被竇皇后誣陷致死,由竇皇后撫養。劉肇繼位以後,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在當時還是一個小毛孩不懂事,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臨朝稱制以後,他的哥哥竇憲被提拔為侍中,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一個掌管朝廷機密,一個統領皇帝的禁軍,可以說東漢大權被竇氏家族把控。尤其是竇憲大破北匈奴,名聲大噪,因此掌握朝政大權,可以說飛揚跋扈還養刺客專門暗殺那些與政見不同的官僚。由於竇太后對竇氏兄弟的放縱,導致朝廷很多正直的大臣不滿。且竇憲的女婿郭舉因為竇太后的寵信,曾謀劃刺殺漢和帝。漢和帝知道了他們的陰謀,打算奪權。公元92年,當時漢和帝只有14歲,權力已經被架空,且沒有親政,沒有兵權。漢和帝劉肇想除掉竇氏家族,卻無法與外界聯絡,他只好依靠宦官中常侍鄭眾合謀除掉竇憲。由於竇憲在外帶兵,不在京城,漢和帝怕竇憲作亂,暫時沒有發兵。

當時清河王劉慶,經常進入宮廷看望劉肇,一次在皇宮留下住宿。漢和帝為了聯絡劉慶,派鄭眾傳話將此事告訴給了劉慶,讓其協助除掉竇憲。公元92年6月23日,漢和帝劉肇臨幸北宮,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等竇憲進入京城,即刻關閉城門,就這樣竇憲同黨被除掉。而竇憲被降級回到封國,不久自殺。竇憲家族被除掉以後,漢和帝掌握大權,而宦官鄭眾因為有功,受到漢和帝寵信且管理後宮一切事務,連國家大事都會與鄭眾商量。所以,漢和帝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河。此後,皇帝的權力只要被外戚架空,皇帝就會拉攏宦官。所以的,東漢末年出現“十常侍作亂”宦官與外戚何進火併,結果東漢大權落入藩鎮之手,最終導致東漢走向滅亡。


謀士說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說道: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是漢桓帝與漢靈帝導致大漢的衰弱,但東漢從第四位皇帝開始的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導致朝政腐敗,是桓、靈二帝造成的嗎?顯然不是。

引發東漢朝政大亂的是國賊是董卓,董卓是大將軍何進招來的,何進為什麼要招董卓進京?是袁紹建議的。



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最後導致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皆由袁紹的建議引發,那麼袁紹為什麼建議何進招董卓進京呢?

因為袁紹想剷除宦官集團,而且是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斬盡殺絕。支撐東漢朝政屹立不倒主要是三股勢力:外戚、宦官、士族。這三股勢力相互制衡,形成相對的平衡,剷除宦官等於是挖掘東漢朝廷的基石,基石不存,大廈將傾。

在東漢近兩百年的歷史上,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而士族處於從屬地位,按照袁紹的想法,除掉宦官,朝廷只有兩股勢力:外戚與士族。如此士族將登上歷史的舞臺,而袁紹正是士族中的傑出代表,將因此而受益。



士族又稱門第、門閥,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壟斷了朝廷的人才推薦,控制了社會輿論,由於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在政治上又淪為外戚與宦官鬥爭的犧牲品,士族通過鬥爭獲取權力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漢桓帝、漢靈帝時,由於宦官掌權,因為權力之爭,宦官對以士族出身為主的士大夫和貴族階層進行打擊,實行著名的黨錮之禍,宦官們以結黨為由,將士族出身的官吏進行禁錮打擊,使其終生不能參政。

黨錮之禍中,士族大多支持外戚,反對宦官,袁紹此舉,就是借外戚(大將軍何進)之手,消滅宦官,為士族階層掌權鋪平道路,如果此舉動能使外戚與宦官火拼,兩敗俱傷的話,士族們就能專權,這是以袁紹為首的士族的天大陰謀。



黨錮之禍中,士族大多支持外戚,反對宦官,袁紹此舉,就是借外戚(大將軍何進)之手,消滅宦官,為士族階層掌權鋪平道路,如果此舉動能使外戚與宦官火拼,兩敗俱傷的話,士族們就能專權,這是以袁紹為首的士族的天大陰謀。

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後,召董卓進京,結果引起宦官們的垂死反撲,何進被宦官殺害,然後袁紹、袁術及何進部下又殺盡宦官,最後董卓進竊取勝利的果實,開啟了漢末三國的大亂世,導致東漢滅亡,而罪魁禍首就是袁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滅亡,分為三國,當真是因為桓靈二帝荒淫無道?


近些年來,星火辰讀《三國演義》,剛讀完第一段就有些讀不下去了。

《三國演義》當頭就說:“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治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東漢滅亡,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興起,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漢桓帝、漢靈帝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以及那些十常侍專權亂政所致嗎?至少《三國演義》的第一段就是這個意思了。

不可否認,漢桓帝有五千多個老婆,漢靈帝甚至發明的宮裝版開襠褲,兩個是夠荒淫無恥的。十常侍也確實掌握了東漢帝國的部分大權,貪汙受賄、賣官鬻爵也是有明確記載的。但僅僅這樣便說他們能夠把慣性運行一百多年的東漢帝國國家機器給搞垮、搞爛,真是把他們抬得太高了些。

既然看不過去,星火辰手癢了,重寫了演義第一段,朋友們莫要見笑。

一、先說天下大勢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好正確,但其實是句廢話。)

東周列國交戰,小國被大國吞併,數百後終於併為戰國七雄,直到大秦一統天下。秦朝興滅之間,不過十五六年,而後是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大漢。說起來,漢的國號是一條江的名字,意思頗好,有“天漢”的意思,指的是天上的銀河。銀河帝國,其實早就有了,只是大漢不會起得如此俗氣、如此直白罷了。西漢兩百多年,王莽篡漢後,也不過十多年時間,西漢的遠房皇族劉秀崛起,建立了東漢。

東漢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王的後代,這應該是真實的,因為,歷史的資料顯示得明確。星火辰想:劉備也自稱是漢景帝的玄孫,是景帝另一個兒子中山靖王的後代?這個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東漢傳到獻帝,遂分為三國。

兩漢加起來四百年,東漢將近兩百年。

通常都說東漢混亂的根由,在於桓、靈二帝,這兩個昏君造成了東漢的滅亡。桓靈之時,有宦官迫害士大夫的黨錮之禍,到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被宦官曹節等人謀害後,東漢彷彿進入了太監們的統治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十常侍專權。歷史記載,那時候災害頻繁,還時時爆發妖異事件,且不說狐狸鬼怪、大雨冰雹之類的,光是靈帝時代的東漢首都洛陽地區,一年到頭出生兩頭四臂畸形兒的事件就不斷的發生,讓人懷疑那個時代洛陽的環境汙染已經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

然而,實際情況是,直到桓、靈二帝駕崩前的那一刻,他們還牢牢掌控著國家的權力(桓帝還親手從外戚手中奪回了皇權),宦官不過是其家奴而已。

靈帝末年爆發的黃巾之亂,不到一年就被朝廷剿殺,帝國並非馬上就會土崩瓦解。

二、再看東漢歷史

整體來看,東漢大部分時間是個無聊的王朝,只有首尾兩頭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開國時期,有漢光武帝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實際應該是三十二大功臣),傳說他們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這些大功臣裡的馬、竇、鄧、梁幾大家族,與劉家皇族一起,幾乎表演了之後將近二百年裡東漢宮廷裡的所有劇情。

劇情高度重複,無外乎是皇帝荒淫無恥死得早,即位的皇帝年幼無法親政,作為皇后家族的馬、竇、鄧、梁等外戚相繼掌握天下大權;皇帝長大了要奪回權力,就藉助身邊的太監們打倒外戚,然後又是荒淫早死、外戚專權、太監幫助下位皇帝奪回皇權,如此循環往復。這種無聊的劇情,直到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們砍了頭,袁紹、袁術兄弟放火燒宮、殺盡宦官,才有了新的發展。

其實,相比於這些事情,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倒是有一項彪炳千古的政績,那就是讓王莽時期就決口的黃河終於封住了口,拯救了不知道幾百萬的黃河中下游人民,但大家對這些往往不會太感興趣。

除了皇帝與外戚的鬥爭,東漢一朝最大的問題在於做為朝臣的清流們在政治上的無聊和無力感,以及在帝國西北地區的古羌族的叛亂始終不曾停息。前者,讓朝堂政治缺乏遠見和創意,讓東漢成為了最沉悶朝代之一。後者,因為在西北部地區的百年平叛戰爭,最終拖垮了東漢的財政。隨著州牧政治的實施,地方諸侯掌握軍政大權,最終讓東漢王朝四分五裂。

與其說東漢滅亡是桓、靈二帝造成的,不如說是漢光武帝的小農意識(古代帝國建立後,其立國規模、格局往往是開國皇帝就決定了的。東漢西北部的動亂不斷,和劉秀大肆削弱河西、隴右的軍事力量有很大關係),歷代皇帝、宦官、外戚、朝臣、邊將共同的貪婪,以及後來作為益州牧的劉焉的私心,共同將東漢帶入了分崩離析的三國時代。

三、東漢帝國分裂最重要的觸發原因

從古至今,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有著良好的名聲,他既謙遜有謀、又大敵能戰,既御臣有方、又不濫殺功臣,然而光武帝的確是缺乏開創性的。他只想延續統治,基本沒有什麼創新發展。因此,他對有能耐的功臣內心裡是極為忌憚的,基本不讓他們掌握朝廷權力,全用一些啃故紙書的儒生來幫助理政。

儒生的好處就是聽話、善於妥協,他們能做的,就是起草詔書、編造祥瑞、吹噓功績之類的,但對維持局面已經足夠了。皇家在天命、在道義上的權威被儒生們樹立起來,因此,無論之後的外戚如何強大,繼位的皇帝通過一群無卵的太監們的幫助,往往還是能夠重新奪回政權的。

但無論東漢王朝的掌權者是誰,它整體殘酷放肆的剝削體系絲毫沒有改變。皇帝、宦官、外戚、朝臣、邊將他們內部的鬥爭雖然激烈,但對黎民百姓的壓榨才是王朝的主題,以至於越演越烈,這才是東漢羌亂(其實西北動亂不光是羌族,還有許多的漢族和混血兒,後來演變為馬騰、韓遂等人的勢力)始終不能完全平定的根本原因。當東漢的財政體系最終在不斷打擊羌亂的耗費中崩潰掉時,朝廷並沒有馬上垮臺,直到吸乾黎民百姓的最後一滴血之前,東漢王朝仍然能夠挺立。

有一天,做為皇族劉焉,從望氣師那裡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氣,能夠出皇帝。出於私心,他向漢靈帝建議實行州牧全權治理地方的制度,大意就是將地方上的各大州交給州牧總負其責,實行州牧掌控下的軍政一體制,這樣才有利於統一指揮、打擊四方蜂起的盜賊匪患。

漢靈帝一想,這個辦法或許不錯,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給州牧,責其功成,不成功治罪就是了,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也能大大節約中央財政支出,於是就同意了。不久後,漢靈帝病死,朝廷陡然間失去了控制,何皇后(當時已是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招董卓入京,朝野隨之大亂。就這樣,天下徹底分裂了,皇帝無法對不稱職的州牧治罪,強大的州牧卻往往可以要了皇帝的命。

劉焉成了益州牧,傳給了兒子劉璋,後來給劉備做了嫁衣。在這場地方權力改革中,皇帝可謂大敗虧輸:忠於皇帝的幽州牧劉虞,最終成為了公孫瓚的口中肉;冀州、豫州、兗州等等落入各派勢力的爭奪絞殺之中,直到袁本初、曹孟德雙雄崛起;徐州有陶謙;荊州、益州被身為皇族的劉表、劉焉掌控;袁術起家於光武帝的老家南陽,也想爭奪中原,被打敗後向江淮之間流竄;雍涼是西北諸將的戰場;孫氏父子最終在江東打下一片天下。

皇帝還有什麼呢?最後,連洛陽、長安二京都無法保住,徒有虛名而已。

說起來,惡賊董卓不過加快了這一進程,漢室在實行州牧政治時早決定了之後的結局。赤壁之戰後,天下鼎足三分。不久,徒有虛名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被廢黜(美其名曰禪位),三國時代到來。

相對來說,孫氏父子白手起家,自己打下一片江山,得國最正,可惜被演義給毀了,成了“江東鼠輩”;曹孟德世之奸雄,這名聲改不了了,彷彿一奸可以吃四方,然而事實恐怕並非僅此而已;劉備仁義,卻比呂奉先還要三姓家奴,且專吃自己的同宗兄弟,然而別人卻是正統。世間的事兒,也真不好說。

(看星火辰更多文章,請點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星火辰


一個國家的興亡從來都不是一個某某人或者某一件事就能百分百決定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原因綜合到一起才引發,只是某某人、某件事成了觸發其或者承擔了其果實而已。

近八十年的光輝

東漢最興盛的時期,就是東漢之初的四個皇帝,光武、明、章、和四帝。之後從殤帝開始,外戚和宦官就輪流的干涉著東漢的朝政。從而使得東漢步步走向衰落。


外戚勢大

東漢的開國功臣和西漢的開國功臣待遇又不太一樣,劉邦基本上都給核心功臣封了侯,並且還給了政治實權。所以西漢初年這些軍功受益者掌握政治實權。漢武帝之後就加強了中央集權,軍功受益者的政治權力基本上就消散了。

而劉秀雖然也是封了不少侯,但是給這些侯的政治實權甚少。不過東漢對待功臣的套路則是聯姻,這聯姻其實不要緊。問題是東漢諸多皇帝不給力,幼帝即位或者短命,當然就給了這些聯了姻的功臣後裔壯大自己政治權力的機會。所以先後有鄧、梁、竇氏等外戚權傾朝野。

宦官與黨錮之禍

皇帝想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該怎麼辦?當然就是壯大皇權的衍生品宦官。所以宦官這時候就開始壯大,最終壓過外戚。成了東漢王朝的干政者。到最後外戚勢小,外戚想聯合新興的士族來抗衡外戚,結果引發了黨錮之禍,造成了士族的犧牲。



東漢的中後期就在這外戚和宦官的輪流爭鬥中度過,其中的皇帝有幾個有權力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皇帝也是越來越不行。

外戚和宦官鬥歸鬥,又不像呂后當年那樣,朝廷內鬥,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經濟。東漢中後期的國力也是層層下跌,各種矛盾接踵,所以先是黃巾起義,最終三分天下,東漢滅亡。

要說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東漢中後期的皇帝不給力,外戚和宦官的私慾哪個不是導致東漢滅亡的重要原因呢?


淡看天上月



《三國演義》開篇,著重描寫了黃巾、董卓之亂。給人一錯覺,漢朝亡於黃巾軍和董卓。 不能不說,關係確實很大。但據史料,黃金起義“起於2月,終於十一月”,其實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剿滅了。而董卓之所以入京,初衷卻是為剿滅皇宮裡的幾個宦官,殺雞何以用牛刀?

細思起來,太多不解。 於是開始查閱資料。如果恰好你也有相似的疑惑,想必能幫助一二,如果不能,權當我為自己和某娃整理的,總有益處。 回到開篇的問題。此時的東漢彷彿百足之蟲,內部百毒侵體,但僵而不死,所以純粹的外部危險如黃巾起義並不足以致命,但由此引發的嚴重的“併發症”,卻是致命的,由此存了400多年的威武雄壯的大漢朝崩潰瓦解。

對東漢的幾條病根,黃仁宇教授在《中國大歷史》(第六章《名士成為軍閥》)裡總結了幾條,乍看時我也摸不著頭腦,待資料看的差不多了,又覺得確實如此。 (1)後漢朝廷在制度與組織上的缺陷。(2)私人財產之膨脹。 (3)儒家重人身關係,不嚴格尊重法治,產生不正規的影響。 (4)後漢在維持現狀和不事更革的狀態之下,又加以當日半似宗教性的信仰,朝廷也無從廓然更張向某一方向邁進。 (5)地方政府之權力日漸凌夷。 (6)黨錮之禍。 (7)皇室家庭內衝突作導火線,擴張了權力鬥爭,將所有有關的社會問題一齊掀動。

其論述有一定道理(限於篇幅不再展開,感興趣的可以讀我的參考文獻)。但不足也由此而來。面面俱到就難重點突出。他說的好幾點其他盛世何嘗就沒有? 我們現在常說,“企業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但其實,“沒有好領導的企業就沒有未來”,從古至今,都是真理。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對漢朝帝國的瓦解,劉備“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把東漢滅亡的責任歸結於桓帝和靈帝。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深以為然。

更明確的說,拋開漢朝政治制度組織設計缺陷、儒家影響等共性(歷史)因素,桓、靈兩帝的個性責任,正是使國家政治秩序陷入混亂的“黨錮之禍”。 在這個內因之外,是東漢末年的天災、人禍等外因都登峰造極。

由此,內有外戚專權、宦官縱橫,黨錮之禍,皇帝也沒閒著,沉迷於賣官鬻爵;外部是羌人叛亂、地震、大水、饑荒接連不斷。尤其平叛羌人的戰爭,僅桓帝時期較大規模的就有五次,以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 不知是否因此桓、靈帝才賣官鬻爵?

西晉大臣劉毅曾直諫晉武帝,批評他賣官入私門,就是拿桓靈帝做例子。“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 不管初衷如何,上行下效,東漢從根上開了腐敗之風。 據史,“社稷之楨幹”盧植鎮壓黃巾軍時,因不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官職(後由董卓接任北中郎將);張飛怒打督郵,起因是劉備拒絕行賄,督郵給他小鞋穿。後面的“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殺前,宦官張讓罵他,“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 (貪汙腐敗何止宦官,滿朝文武忠清者有誰?) 可知當時的政治腐敗、官吏貪汙,非常普遍。

此外,商人兼併,加上戰爭、自然災害頻發,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他們從農村湧入城市,開始總有辦法生存下去。一旦超過飽和點,城市也無法過活,就成為流民,且聚集程度高。黃巾暴動正是走投無路的流民被“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利用的結果。


周雨530


據說是袁紹與毒士賈吧

東漢滅亡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自身原因,基本上中國歷史王朝週期性存在。東漢到了關鍵兩百年時間,同樣矛盾出現。一是自身腐朽,統治黑暗腐敗,民不聊生。二是人口增多人地矛盾。最後,黃天當立

第二方面原因,有上面原因引發黃天當立的黃巾之亂 ,導致將以上原因全部暴露出來了。然後剿滅黃巾之亂,一是消耗國力,二是軍權下方,後面三國重要人物都是靠黃巾之亂起家掌握軍權。其次,讓某些野心家有了想法,看到機會。

第三方面,何進十常內鬥董卓入京。黃巾之亂平息後,發生內鬥,這個時候袁紹出現了。本來內鬥正常,關鍵有底線,偏偏何進沒有在袁紹幫助下應是幹得沒底線,導致兩方矛盾激化到你死我活階段。然後何進在袁紹推手下被殺,爆發動亂。這個時候董卓入京,本來董是來平衡政局,那知來了,雙方火拼全死了,自己一家獨大掌握政權。

董卓昏招盡出,導致各方面有反對起兵理由,後面歷史都知道了,打了起來。最後,導致中央威信盡失,各地方打著打著形成割據。

最後說一下,董死後本來還有機會 。當時董部將向王充投降,但王不允許。當時部將計劃走路,這時賈反對教嗦他們殺回去,導致整個中央徹底完蛋,皇帝都只能跑路被曹操救。


雲中雲山


歷朝歷代導致國家崩潰滅亡的罪魁禍首都是皇帝本人!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被強敵給攻滅。東漢不屬於被強敵攻滅,那就是皇帝本人的原因了。

東漢崩潰的另一個原因是多數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年幼的皇帝容易被人忽悠,操控。進而導致朝政失和,國家崩潰滅亡。

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另外東漢不少皇帝都短命,這也是導致國家崩潰的原因之一。

總結:導致東漢崩潰滅亡的罪魁禍首跟歷朝歷代一樣,都是皇帝本人的原因。如果皇帝不是昏君且能力又強,還活得久,國家沒有理由不向好的方面發展。


那人燈火


東漢的滅亡,有各種因素,主要因素在我看來還是地方豪強勢力過於強大,中央不足以鎮服各地;而這個問題自劉秀平定天下建立東漢起始就已經存在,後期越發嚴重,並且當時的官員起用遵從察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這樣極易形成地方官僚勢力,而豪強同地方官員結合就形成了主政一方的集團勢力--軍閥,中央一旦開始衰弱,地方肯定做大並形成混戰局面,漢章帝之後的戚宦之爭嚴重削弱中央勢力,導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並最終造成東漢王朝覆滅。


江楓漁燚


直接原因肯定是: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標誌東漢滅亡。

間接原因有: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後宮干政,東漢皇帝普遍短命,但是皇后卻普遍長壽。(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沒有地,沒有活路,肯定要造反。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比如袁紹家之前在河北就是有名的大地主。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老兵小猿


應該是大將軍何進吧!大將軍仗著自己是外戚又有兵權在手,為了對付十常侍,竟然不顧曹操和袁紹的進諫,非要招西涼刺史董卓進京,結果導致了董卓之亂,而大將軍也因為自己的愚蠢之舉身首異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你說你自己要死就死吧,非要拉來一個天下最大的惡棍董卓來禍害天下。董卓本人就是一個攪屎棍,廢立皇帝,自稱仲父(你呀當自己是范增了),霍亂宮闈,玩弄王庭,破壞秩序,先後逼走了袁紹和曹操,再加上各地方實力派本來就不服你董卓,結果引來了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你。結果後來董卓被呂布幹掉了,十八路諸侯聯盟也散夥了,天下也就大亂了。天子被曹操等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偕天子以令諸侯”。再後來通過各方勢力的兼併與廝殺,只留下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割據勢力。而這時候皇帝也就沒有多大用處了,曹丕比他老爸更狠,直接廢立了漢獻帝自立為帝,還幹掉了漢獻帝;劉備和孫權實在看不下去了,也都自立為帝,最終三國鼎立形成,東漢徹底滅亡。究其原因,導致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何進,沒有他引狼入室,就不會天下大亂,東漢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