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已經衰微到了什麼程度?

納粹第三帝國元首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主要體現在了兩個方面:

1:漢室失去了對州郡的控制權

漢室失去對州郡的控制權是在漢靈帝時候開始的。漢靈帝在位時宦官掌權外戚當道,當時許多地方州郡長官都和宦官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靠賄賂宦官掌權的州郡長官在地方為官違法亂紀剝削百姓導致當地百姓時常發生了叛亂。

面對日益衰敗的朝廷身為漢室宗親的劉焉向漢靈帝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認為應該選拔有名望的大臣作為州郡長官鎮守一方。劉焉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為漢室著想,他見天下大亂向藉此求得交州牧一職以求避亂。漢靈帝採納了劉焉的建議從此地方州郡長官的權力便逐漸壯大,到了後來地方州郡長官成了名副其實的割據諸侯而漢室朝廷再也無能力收回對地方州郡的統治權了。

2:漢室失去了對朝廷的控制權

漢靈帝死後其子漢少帝即位,這時候把我朝廷大權的是漢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何進為了誅殺宦官竟然請西涼的軍閥董卓率軍進京,還沒有等到董卓的到來何進就先被宦官們幹掉了。何進死後袁紹等人以為何進報仇為名誅滅了朝廷裡的宦官,這時候漢少帝失去了外戚和宦官的保護輕易的被董卓廢掉。

董卓廢掉漢少帝之後便又擁立皇子劉協為帝即為漢獻帝,漢獻帝從即位開始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他後來輾轉流落到了曹操手裡,漢獻帝做了幾十年的傀儡皇帝后退位給了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就是說從大將軍何進和宦官們同歸於盡之後漢室就已經失去了對朝廷的控制權了。


歷史戰爭

已經衰微到,上至士大夫、知識分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對漢室失去信心了。

首先就是官僚階層已經對漢室非常不滿。這是由於東漢中後期的皇帝信任宦官,違背了文官階層的利益。當時還發生了很多起宦官迫害著名知識分子的事件,史稱“黨錮之禍”。

東漢中後期出現了大量權傾朝野的太監,比如侯覽、曹節、王甫,以及後來的“十常侍”。包括曹操的祖父曹騰,也是一名很有權勢的大太監。

不像明末文官與宦官互相合作、勾結,東漢的文官與太監們勢同水火。文官與宦官都爭鬥中經常吃虧,所以連帶著對東漢皇帝也不滿。

比如在漢靈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許攸等人,打算在漢靈帝造訪的時候,將他廢黜。他們聯絡了很多海內名士,包括曹操也被拉攏。但曹操等人並不支持這項行動。但詭異的是,曹操等豪傑雖然沒有參與,卻也並沒有向朝廷告密。可見,東漢末年的知識分子、文官,雖然並不支持某些陰謀家,但對寵信宦官的皇帝也已經沒有忠心了。

另外就是民眾也已經不再支持漢朝了。漢靈帝時,天下爆發了很多叛亂,最著名的有遍佈全國的黃巾起義。此外,全國各地還有幾百起大大小小的民眾起義、士兵暴亂。

可見,上至朝廷高官,中至地方豪傑,下至普通百姓、士兵,都對漢朝失去忠心、信心了。

漢末時期,有實力的劉姓諸侯有很多,比如劉備、劉表、劉璋、劉虞等。但他們的身份並不能帶來多大的號召力。


國史拾遺

1.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使人心漸失。史書記載桓靈二帝荒淫無道,政治腐敗,生靈塗炭,人民起義不斷。可見越來越多的百姓己經站到漢政府的對立面了。


2.黃巾起義等促使地方勢力形成。黃巾起義幾乎遍佈全國,許多豪傑世家憑掃黃巾的軍功上位。他們發展只聽命於自己的武裝,據州而立,成為既有軍權又有財力的地方諸候。



3.州牧制直接承認了地方勢力合法化,使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劉焉等欺騙漢帝而實行的州牧制使州牧獨享轄地軍政大權,促使其諸侯化。百姓只曉州牧不曉漢帝。



4.皇帝年幼無權威,外戚宦官集團的相互撕殺皇權旁落。兩大集團不斷的爭鬥都是在削弱中央政府的實力,此消彼長。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武裝力量逐漸不如地方。



5.董卓行廢立之事,撕下最後一塊遮羞布。地方諸候雖在形成,但還是要尊重中央政府,尊重皇帝。董卓所為之事,讓天下諸候看到,皇帝已成擺設,誰有實力誰說了算。如不是後面曹操迎回獻帝,他真有可能餓死在流浪的路上。

楚湘一夢歡迎大家交流指點互動


楚湘一夢

一個朝代衰微,會有很多明顯的表現。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為皇權時代的權力核心的皇帝出了問題,比如說連續遭遇未成年的皇帝,就會出現權臣專政的情況。東漢在桓帝之前,就連續出現了順帝、衝帝、質帝三個娃娃皇帝。好不容易從宗室中找了個桓帝繼位,結果桓帝有沒有兒子,只好找了桓帝的侄兒,也就是靈帝來當皇帝。

以外藩身份入繼大統,是有很大風險的。比如漢昭帝死後,霍光主持之下,找了昌邑王劉賀入繼大統,但是隻當了27天皇帝就又被霍光廢黜了,而且給羅織了一百多項過錯,等於劉賀當皇帝的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什麼都不幹,專門犯錯誤。劉賀被廢黜後,又被貶為海昏候,降低了爵位。

質帝九歲的時候,大將軍梁冀毒死了他,梁太后以嫁妹妹給桓帝的名義,把當時還是蠡吾侯的桓帝召入京城,立為皇帝。當時桓帝已經十五歲了,但梁太后依然臨朝聽政,並且實際上是梁冀把持朝政,桓帝也把梁太后的妹妹立為皇后,這顯然都是梁太后與梁冀的主意,是想把桓帝當成傀儡。

梁太后和梁皇后先後死去之後,桓帝在太監的協助下,一舉剷除了梁冀。為了酬謝幫助自己剷除梁冀的五個宦官,桓帝封這五個宦官為侯,也就為宦官干政奠定了基礎。不過,桓帝本身也愛財,一般都是宰相之類的權奸弄權,才賣官鬻爵,桓帝則是乾脆自己親自上陣,直接受賄,在宮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桓帝死後沒有兒子,皇后竇氏和哥哥竇武商量,最後只好找了靈帝繼位。當時靈帝只有十二歲,所以由太尉陳蕃為太傅,竇武為大將軍,陳蕃、竇武和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實際上也就是輔政大臣。陳蕃和竇武本來計劃誅殺桓帝留下的宦官,以控制朝政,結果事機不密,反而被宦官先下手為強,矯詔一舉誅殺了陳蕃和竇武,並在之後製造了黨錮之禍。

此後,司徒劉郃等人又密謀剷除宦官,結果同樣是被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他們。這樣,宦官控制宮廷禁衛軍,成了最大的勢力,誰也無可奈何。到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與朝臣密謀,想剷除宦官,結果同樣是被宦官騙入宮中,殺死了何進。只不過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往都是帶頭誅殺宦官不成,其他人也不會怎麼樣,而這次先是袁術等人率兵火燒宮門,接著又是董卓率兵進京,控制了洛陽,從而開啟了漢末大亂的大幕。

皇帝是皇權時代的權力中樞,內廷與外朝之間需要相互牽制,來保持平衡,這樣皇帝就可以處在比較安全的位置,既不會被外朝的權臣控制,也不會被內廷的太監所控制。但桓帝入繼大統的時候,梁冀毒死質帝,權傾朝野,而且留下了“豺狼當道”的著名成語,所以桓帝當時是比較緊張的。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冀,也剷除了梁氏的勢力,這是正常的權力鬥爭。

在已經剷除梁氏之後,卻因此而過度相信宦官,讓宦官完全控制宮廷禁衛軍,內廷與外朝之間就又失衡了。在宦官當權期間,不斷對當時的名臣士大夫進行政治迫害,製造黨錮之禍,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可以視為皇帝對當時已經逐漸壯大的世家大族勢力的一種打擊和平衡,以避免自己成為世家大族的傀儡。

雖然在靈帝生前身後出現了三次外朝大臣意圖誅殺宦官反而被宦官誅殺的事情,但前兩次顯然是在皇帝的支持和默許之下才實現的,也可以看成皇帝試圖加強皇權。而最後一次何進在朝廷的權力鬥爭中引入邊軍,而且出現了朝臣直接率兵圍攻皇宮,非要強行誅殺宦官的情況,就說明世家大族為主體的外朝勢力也已經不甘於繼續隱忍了,而採取了極端的反抗行動。

皇權、宦官與朝臣之間的權力鬥爭是帝制時代的常態,但要保持平衡則是非常困難的,稍有不慎就會失去這個平衡,從而打破這個平衡局面。但一旦出現這個平衡局面被打破的情況,一個王朝也就差不多走到盡頭了。雖然宦官專政容易製造政治混亂,出現比較嚴重的危機,但宦官本身是依附於皇權的,並不會危及皇權。這也是皇帝更容易信任宦官的原因。


蕭武


  第一,對地方失去控制權。東漢末年,漢室朝堂宦官掌權外戚當道,當時諸多州郡官員都與宦官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這些官員賄賂宦官為他們撐腰,在當地胡作非為,導致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多地爆發起義。


  漢室宗親劉焉提出應該讓有名望的大臣鎮守一方,壓制那些外戚。而在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成為各地州郡長官之後,漢室皇帝沒想到,想要收回權力,那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由此導致末年各地諸侯割據,漢徹底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


  第二,漢室已經失去了對朝政的話語權。自漢順帝之後,梁太后聯合其族人把持朝政,連續立了兩個娃娃皇帝,將朝政牢牢的握在手裡。梁太后的哥哥梁冀專擅朝政濫用權力,忌妒陷害忠良之士,勾結宦官,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好不容易迎來已經十五歲的漢桓帝,卻仍舊成為了梁太后與梁冀的手中傀儡。在梁歸還朝政因病去世之後,漢桓帝將梁冀除去。原本朝堂應該因此而乾淨,卻不曾想,漢桓帝對宦官同樣寵信,身為皇帝更是親身上陣受賄,為後面宦官專權、漢室滅亡埋下了禍患。

  而在靈帝死後,宦官與外戚、諸侯的衝突達到了頂點,袁術等人打著為大將軍何進報仇的名號火燒宮門,董卓率兵進京控制洛陽,自此,東漢末年大亂的序幕逐漸拉開。


圖說三國

這就要看看東漢時期的政治。簡要說明。

東漢時期,皇帝為了加大中央集權,素來有重用宦官的傳統,東漢著名的明章之治後,漢和帝繼位早期就是外戚專權,後來利用宦官奪回權力,東漢之後基本上就是宦官、外戚權力交替的複製版,堪稱國家機器的螺旋式下降。簡直在給東漢王朝自敲喪鐘。

和帝死後,一歲小兒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後一直到漢安帝繼位始,外戚鄧氏專權,太后死後,宦官又得志 。漢安帝死後,閻氏外戚又掌權,劉保(漢順帝)因為太監們擁立有功,把太監加官封侯,並誅殺閻家。劉保死後,梁氏外戚專權,後繼任兩個皇帝在位時間加一起不到3年。

再之後就是著名的桓靈二帝,桓帝誅殺梁氏,宦官掌權,靈帝時竇氏外戚擁立有功被加官進爵,宦官在政治鬥爭最終勝利。後來便發生了黃巾起義。國家已經無法控制。人們內心浮動,各懷鬼胎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事實。

桓帝時期就開始賣官鬻爵,當時國家沒錢,就賣官充當財政,造成地方豪強加大對百姓的盤剝,地方很多百姓附庸於豪強,地方勢利越來越大。刺史等軍事長官愈發的不受監督,靠錢說話,靠實力辦事。

宦官和外戚的鬥爭雖然對皇帝保全有幫助,但是卻造成很難形成統一而有力的權力中樞,拉幫結派情況嚴重,對異族作戰顯得能力有限。可以說東漢是積貧積弱。


大眼大世界

黃巾亂起,世家在鎮壓過程中獲得了武裝力量的甜頭。此後,世家力量開始膨脹。

特別是劉焉起到了非常惡劣的作用。他提倡恢復牧伯制度,又聽說益州有天子氣,行賄宦官獲得益州牧的職務,到任故意養張魯為患,藉口道路不寧而不向中央繳納稅金,關上門做土皇帝,再將州牧職務傳給兒子,開創了高級職務世襲的惡例。

同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力量,與張讓為首的宦官力量進行了決戰而同歸於盡,以袁紹為首的世家就以為能夠一手遮天。這又導致以董卓為首的前政府軍形成軍閥力量。軍閥不僅控制政權,還令皇帝完全喪失尊嚴。

漢室尊嚴沒了,軍事力量衰微,掌握龐大軍事力量的長江三大宗室州牧,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完全不把皇帝放眼中,不勤王,不聲援,都在關門做土皇帝。

漢室有什麼?

聲望沒有,軍隊沒有。原本是自己執政支柱的外戚與宦官沒了,宗室也不管不問,世家和軍閥都在爭奪地盤,皇帝在諸位野心家心目中當然就是可以丟棄的垃圾。


張勇達州

先上一段三國志的記載吧: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閒。州郡各擁兵自韂(chàn),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這是漢獻帝從被董卓挾持到了長安之後,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陽。洛陽已經破敗到了這個程度。天子已經沒地方住,沒東西吃了。都到了餓死的邊緣。

這之後緊接著就是曹操以洛陽破敗為理由,遷漢獻帝到了許。自此曹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漢獻帝最好的待遇了,最起碼能吃飽了。


別說皇權旁落,皇權已經是漢獻帝的奢望。他求的只是能吃飽,能安身。


東東歷史

雖然氣數已盡,但並不代表不得人心,“大漢”二字代表的是什麼?不要說漢末,就算現在,凜凜猶有餘威,永遠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漢末奇變迭生,十常侍亂政,董卓進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卿士大夫求自保而不得,更不談普通老百姓為一頓飽飯奔波勞碌。然漢末多奇士,三國多英雄,丁原罵賊、伍孚行刺、盧尚書撥刀相向,許田射獵,獻帝遭受奇恥大辱,劉協自幼聰穎異常,忍見祖宗江山社稷易主?故下衣帶血詔,召四方之士進京勤王,有肝膽有見識。可以說,上至天子,下至黔首,忠義之士,為復興漢室可謂殫精竭慮,故《出師表》有云:因受先帝厚恩,欲報之於陛下也。劉禪投降的消息傳到劍閣前線,將士們撥刀砍刀,無不義憤填膺:吾輩尚在血戰,你憑什麼投降?人心之思漢,由此可見一斑。劉備欲伐吳,趙雲進諫:若陛下先伐魏,屯兵謂河上游,關東義士,必策馬裹糧,以迎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