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越來越疏遠?

同剪西窗燭


小編最近參加了一次久違的同學聚會,同學們聊起了各自的“家”,

相比於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似乎“家”才是令我們大部分人頭疼的難題。

有一位同學說道:

“自從上了大學不在家住了以後,和家裡的聯繫也慢慢變少,一開始一個星期回一次,慢慢變成了一個月一次。平時的通話也是例行公事的彙報日常,和父母的對話像複製粘貼一樣他們問一句我答一句,他們都是問‘學習怎麼樣’、‘生活費夠不夠’這些問題。

我也開始習慣報喜不報憂,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基本不想說。在朋友面前,我更放得開,在父母面前反而像戴了個面具一樣,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實的我其實是不一樣的。”

他的發言激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鳴。

小時候我們粘父母粘得緊緊的,大事小事都想告訴他們,那時候還信誓旦旦地以為自己長大後一定不會跟父母分離,會一直跟父母很好、很親。

但長大後,尤其是外出上學、工作以後,和父母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就算偶爾回家時和他們提起工作、朋友、生活的趣事等也是一時興起,甚至突然在某個瞬間不知為什麼就吵了起來。

其實,我們都明白父母的辛苦以及父母有多愛我們,我們自己也是愛父母的,知道要珍惜、要好好孝順他們,親密溝通。

但道理大家都懂,現實卻是:有什麼困難麻煩,大部分人依然選擇自己揹著,不會再找父母;想要好好向父母說聲愛,卻羞於開口,總覺得還有時間以後再說。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與父母之間開始漸漸分離了呢?

其實青春期到成年,是一個人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完成獨立的過程。

我們離家上學、開始工作,慢慢開始將自己與家庭分離,在這個學會獨立生存的過程,我們不斷探索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遇到問題和阻礙,會自己去挑戰和克服,不會什麼都依賴父母的幫助。

父母也在適應這個分離的過程,考量何時支持、何時不干預,擔心支持多了會阻礙孩子的獨立,太快放手會不會讓孩子摔得太狠?……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容易發生衝突,彼此在摩擦中尋得堅持與妥協之間的平衡。

最終,我們獲得勝利,父母適度妥協,退出我們的生活,給了我們自由空間。

我們逐漸強大,意識到人生是屬於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努力、去創造、去經歷。

我們開始尊重父母,心疼父母,也看到他們的侷限和衰老,更能去體諒、寬慰他們,甚至給出有力的臂膀扶著、護著他們。

我們也不再像小時候那般一遍遍地喊著“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而是學會了採用其他方式表達著對父母的愛,或不時主動問候,或給他們買些必需品,或送些暖心的禮物……

我們開始“報喜不報憂”,然後發現父母對我們也多是“報喜不報憂”:彼此都會更傾向於和對方分享自身好的事情,弱化不好的事情,比如經濟緊張、健康問題等。

剛開始,“報喜不報憂”,也許會讓我們感到“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實的我其實是不一樣的”,感到彼此不再像小時候那般粘了,感到彼此都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些失落、孤獨。

然後發現原來“報喜不報憂”意味著我們長大了,懂得了心疼父母,擔心說了之後,會讓父母們擔心和焦慮。“報喜不報憂”也意味著我們強大了,懂得了承擔,明白有些事情要自己扛,有些眼淚要自己擦。

當然,若有一天真的真的扛不住了,我們也可以回到父母的懷裡靜靜躺一躺,再次出發。

適當的“報喜不報憂”,恰恰表明我們學會了如何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去愛父母,而不再是一個“小寶寶”。

我們也開始理解父母的“報喜不報憂”。從父母的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報喜不報憂”:

一是心疼孩子,知道孩子在外辛苦,不希望孩子為家庭中的事情煩惱、分心;

二是習慣了在孩子面前扮演強者、保護者的形象,若家裡發生點困難就向孩子求助,對成年父母來說這是脆弱的表現,有失尊嚴。

我們開始學習更成熟的為人處世方式,懂得了如何既顧及父母的尊嚴,又給予他們愛與依靠。

其實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開始漸漸疏遠呢,

最大的原因是:我們需要分離,進而獨立成長。這是特定年齡階段成長必經的過程。

當然,如果你覺得成年的你與父母的關係過於疏遠或過於糾纏,讓你很痛苦,可以求助於心理諮詢師,通過專業的幫助,維持適當的距離。為什麼需要你的努力呢,因為以前你還小,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裡,總會更多地將父母看作是關係主導的一方,現在的你已經成年了,有能力去改善一段關係。


李建學心理諮詢


因為從孩子記事起,就把爸媽的點點滴滴都看在眼裡,六歲以前孩子對父母寸步不離的依戀,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眼裡都是對的,認為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當跨入小學的門檻,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和同學們交往中也會談論自己的父母,因為孩子們單純善良和同學有啥說啥,根本不像大人那麼複雜,大人這不能和外人說,那不能讓外人知道,孩子們簡單實在,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漸漸地對自己爸媽的某些不妥行為就有分辯能力,在孩子的意識裡就有了爸爸不好或媽媽不好的觀點。

到了十歲以後,孩子們的分辯能力更強了,爸爸媽媽如果不檢點自己,還像以前一樣強迫性的干涉孩子某些事,不懂得和孩子交流談論,只是一味地命令,甚至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等到十四五歲徹底與家人對立,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爸爸媽媽說什麼他(她)們都會極力反對,到那時想改變親子關係已經很難很難,因為孩子的潛意識裡已經給爸媽加上“萬事錯”的標籤,所以不和爸媽溝通,天天唱反調,有的孩子可能會加倍努力學習,想著好好學習是為將來自力更生離開父母;有的孩子相反會不學習,玩遊戲,與學習不好的孩子為友,學習各種陋習……

此時的大人如果還是不低頭,不與孩子平等交流,那麼孩子一天天長大,想離開原生家庭的意願一天比一天堅定,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和爸媽有些疏遠。



子璐瀟涵


反正就是疏遠啦!,以前小時候挨著爸爸睡,安全感十足。現在不喜歡挨著他睡。而且沒有小時候那種感覺。 1。代溝最重要吧,感覺和他們沒什麼共同語言。比如我覺得那件衣服好看,他們覺得就是不好看 2.孩子經常不和父母一起,導致關係疏遠。 3.經常嘮嘮叨叨的。PS.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已經老啦,他需要你們的關心。在此祝各位父母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長命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