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唐朝名將劉仁軌是一個怎樣的人?

勇敢堅強ygjq


歷史上中國和日本曾爆發數次大規模戰爭,說起抗日名將大家往往會想起薛嶽、孫立人、彭德懷、左權、張自忠、謝晉元、吉鴻昌、馬占山等等,如果再往前推可能有人會想起戚繼光、李如松等等,可他們之中究竟誰是中華民族第一抗日名將呢?如果以戰績而論往往是見仁見智——畢竟戰績可以說殺傷敵軍最多,也可以是收復失地最多,還可以是己方傷亡最小,衡量的標準不一樣,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其實都是為維護民族獨立與尊嚴而戰的勇士,不可不必如此比較,不過以時間先後而論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位抗日名將是誰呢?這個答案是確定無疑的——劉仁軌。

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漢章帝劉炟之後。劉仁軌少年時代家境貧困,但恭謹好學博涉文史。適逢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劉仁軌無法專心地讀書。每當勞動之餘他就伸出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寫寫劃劃,來鞏固所學的知識。到後來劉仁軌以學識淵博而聞名。

唐高祖武德(618年—626年)初年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幾句話。任瑰對他的才學感到驚異,於是赤牒(臨時授官的一種文書)任命他為息州參軍。不久後劉仁軌被調為陳倉縣尉。當時折衝都尉魯寧驕縱違法,歷任陳倉縣官都無法制止他。劉仁軌就職後特地告誡魯寧不得重犯,但魯寧仍兇暴蠻橫如故,劉仁軌於是用刑杖將他打死。州里的官員將此事稟告朝廷,唐太宗憤怒地說:“一個縣尉竟打死了我的折衝都尉,這能行嗎?”把劉仁軌召進朝廷責問。劉仁軌回答說:“魯寧侮辱我,我因此殺了他。”太宗認為劉仁軌剛毅正直,不僅不加懲處,反而提拔他為咸陽縣丞。

唐高宗年間為官清廉剛正的劉仁軌因秉公耿直得罪了權臣李義府: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劉仁軌因處理“畢正義案”得罪李義府,被貶為青州(今山東青州)刺史。顯慶五年(660年)高宗發兵征討百濟,劉仁軌奉命督海運,得知消息的劉仁軌興高采烈地對人說:“這是天賜良機令老夫我成名”。不過李義府並不打算輕易放過他,於是李義府在明知不宜出海的時節惡意催促劉仁軌出海,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死傷嚴重。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結案後李義府對高宗說:“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舍人源直心說:“海風暴起,這不是憑藉人力所能預料的。”高宗於是僅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隨軍。

唐軍在蘇定方將軍率領下戰勝了百濟軍隊並佔領百濟全境,唐高宗在百濟故地設置熊津都督府,王文度作為大唐首任熊津都督被委派上任,卻在半路上因病辭世,於是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檢校(代理)帶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軍長史頂替王文度前去赴任。當初蘇定方平定百濟後就率部歸國,留下左驍衛郎將劉人願率一萬唐軍駐守百濟故都泗沘城。劉仁軌率部進入百濟後和劉人願部會師。在劉仁軌的隨行人員中還有一直陷害打擊他的李義府的心腹:這些人不僅處處掣肘劉仁軌的行動,甚至還授意劉人願暗中加害劉仁軌,因劉仁願不忍而作罷。

劉仁軌赴任百濟之時這片土地並不平靜:儘管唐軍平定了百濟,然而百濟殘存的勢力又掀起了復國運動並遣使尋求日本方面的支持。百濟滅亡前和日本一向關係不錯——百濟曾向日本派出質子扶余豐,日本方面在得到百濟復國運動的求援要求後冊封扶余豐為百濟王並調度日軍五千餘人、戰船一百七十艘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舊地,這標誌著日本將正式出兵百濟和大唐帝國爭鋒。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將領毛野稚子等率二萬七千人攻新羅,朝廷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軍渡過渤海到來,與劉仁軌等會師。唐軍士氣因而大振。這時眾將討論進攻目標——有人說:“加林城是水陸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進攻就會大量傷亡,守衛也會曠日持久。周留城是敵巢,敵軍頭目都集聚在那裡。如果攻克周留城,其餘各城自然就好奪取了。”絕大多數唐軍將領打算先攻打作為水陸交通要衝的加林城,而劉仁軌始終堅持繞開沿途一切水陸重鎮直搗敵巢周留城,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孫仁師、劉仁願以及作為同盟軍的新羅國王金法敏率領陸軍向加林城進發;劉仁軌則與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水軍越過加林城,直擊周留城。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倭國水軍利用自己大小船隻兼備,小船行動便捷的優勢在不到入海口的狹小區域內對唐軍發起主動攻擊,以避免唐軍戰艦出海後發揮船大的優勢——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非常高超:能造出幾層樓高、上下能跑馬的樓船,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航母,相比之下倭國戰艦則簡陋得多。劉仁軌以大船佈列外圍,將日軍小船死死拒之陣外。倭國兵將甲冑質量極差,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初戰失利的倭國先頭部隊被迫現行撤退。

次日萬餘倭國援軍抵達戰場,此時倭國水軍已集中四百餘艘戰船在這片水域,而唐軍方面只有百餘艘,日軍兵力優勢十分明顯。然而此時的日本剛從原始部族進化為國家,此時的日本皇權還遠遠做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日軍各路將領幾乎都是日本國內的世家貴族,平時誰也不服誰管,再加入日本扶植的百濟王扶余豐也不願意完全當日本人的傀儡,所以他的部隊也自成一家。此時這些互不統屬的部隊自以為自己人多勢眾,於是在沒對戰區水文情況和對方列陣情況作出任何分析的情況下一窩蜂衝了上去。

儘管日軍的行動是盲目的,可兵力上的優勢實在太過明顯,劉仁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命令主力艦隊後退收縮,而令側翼艦隊迎戰敵方主力。好在唐軍久經戰陣,比起日軍這種以前只有和原始部族作戰經驗的菜鳥(日軍之前的打仗基本和打獵差不多)在協同作戰素質上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兩翼艦船利用相對靠前的局面同時先中央收攏,本來進行主動衝鋒的日軍很快發現自己已陷入唐軍大船的包圍中。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他見日軍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於是唐軍火箭齊發,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最終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此時的日軍還沒後世的所謂武士道精神,戰敗後的日軍兵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這應該是中日曆次戰爭中日軍最大規模的投降,也是歷次中日戰爭中贏得最為乾淨利落的一仗——之後無論是萬曆援朝戰爭、甲午戰爭,還是抗日戰爭,無論最終誰贏了,對雙方而言都是打得異常艱苦,而這次劉仁軌作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位抗日將領徹底完勝日軍,之後800餘年日本再不敢窺視中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劉仁軌,汴州尉氏人,自小就好學,好學

到什麼程度呢?史書上說‘書空地’,就是在

空地上書寫。一個人有這樣的表現,以後

想不成器都難。而管國公任瑰就發現了他

的才幹,提拔不久又混到陳倉尉的位置上,

可就是在任陳倉尉之時,劉仁軌剛正不阿

的一面就展露出來了,硬將一個兇暴蠻橫

的折衝都尉杖殺了。消息到了愛兵如子的

太宗耳裡馬上就怒了,正要命人殺他的時

候閃了下念,想看看這劉仁軌到底那路奇

葩敢這樣幹,見面一談化怒為喜,給個櫟

陽丞他做,升了。

貞觀十四年,仁軌上諫太宗莫因狩獵而奪

了農時又升了,累官至給事中。



有唐一代,太宗至高宗初期的賢臣幹臣是

最多的,劉仁軌在這時期雖無法穿上一襲

紫袍,可混得也還行。問題是他醉心虛名,

想做青史留名的清廉能臣,終有一日是

要和朝廷的負能量較上勁的。李義府,高

宗青睞有加的一代佞臣就此站在他的對立

面,幾下手段就整得他要白衣從軍,出征

百濟。李義府還私洽左驍衛郎將劉仁願,

有機會就送他下海。



可是後來死在海上的是閒置三年又重新起

用的王文度,也不知道高宗閃了什麼念,

讓劉仁軌接替他的位置,正如他自己說的

:富貴要降到我這老頭子身上了。自後,

他隨同蘇定方蕩平百濟,隨同李勣剿滅高

句麗,收服了一流戰將黑齒常之,打贏了

中日第一仗。最難得的他還讓劉仁願從開

始考慮殺他變成他的好戰友,好拍檔,連

上奏表也是讓劉仁軌代筆,而劉仁軌很好

地把握住這一展現深厚文史功底的機會,




是曾經失意教會他珍惜機會,是白衣之恥

令他更夢想紫袍。借高宗封禪之機,劉仁

軌帶上東邊四屬國的酋首共赴祭典。這一

手很給高宗長臉,很快就封他為大司憲

兼知政事,後面三個字很重要,意味著他

劉仁軌終於可以有國家大事的發言權了!



擁有高位的劉仁軌再也不願回到昔日隨意

被人整倒的日子,開始揣摩施展權謀心術。

死敵李義府此時雖已倒臺,可他的朋黨仍

多居廟堂之上,而劉仁願不但沒有加害劉

仁軌,還有意無意地助他進入高宗法眼,

這就讓李貓的朋友圈對這位耿直無私的將

領紅眼相向了。恰巧司空李勣為南北合圍

高句麗之事彈頦劉仁願逗留不進,這幫人

趕緊加油加醋,落井下石。此時能救劉

仁願的只有他視為好戰友的劉仁軌!可他

什麼也沒說,只暗暗憶起當初兩人之間的

分岐,既然昔日的分述上陳已令劉仁願為

高宗所惡,撈你上來又得罪位高權重的李

勣,敲醒了這幫奸臣對自己的提防,那隻

有讓劉仁願去領罪了。結果,劉仁願帶著

無盡的憤顢流放邊遠的姚州……



劉仁軌的冷血無情,睚眥必報最先感受到

的是袁異式,當初秉承李僕射的意思欲加

害於他,如今軍功昭著,成了朝中重臣的

他豈肯放過自己?可他錯了,劉仁軌也

意識到眾多大臣對他的腹誹,為邀虛名,

劉仁軌不但不公報私仇,還舉薦他升作

中臺司元大夫。這就真的有些矯枉過正了。

堂堂大國官員的任用制度成了他個人的謀

術利器,我對他也只能呵呵了。



因私費公的還有一樁軍國大事,劉仁軌因

李敬玄與其意見相左,懷恨在心。吐蕃犯

邊竟上表硬薦不通軍事的李敬玄掛帥出征,

李推辭不了果然被吐蕃大敗,唐軍損失之

慘不忍言表。我只想說,這等不以國家大

局為慮,不惜犧牲萬千將士性命來換取政

敵下野的行徑實在讓人髮指,喪心病狂!

莫要以為此公的作為僅限這些,早於咸亨

四年,高宗因不滿故去的許敬宗所主修的

高宗實錄失實偏頗,命劉仁軌與郝處俊等

重新修撰。這下可好,成了他快意恩仇的

大好良機了。



許敬宗此人與李義府並稱許李,是出了名

的一代奸佞,皆是劉仁軌的對頭。而不為

人知的是一代軍神蘇定方卻與許敬宗關係

相當不錯,若非許李二人向高宗推薦,大

唐統帥李靖的衣缽傳人在閒置二十餘年後

根本不可能重歸行伍,帶兵打仗。至於當

中的來龍去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本人在悟空問答中關於蘇定方為何被抹黑

的回覆,此間就不再多費周章了。



既然是這樣一種關係,劉仁軌對蘇定方的

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於是自龍朔三年至

總章二年關於蘇大將軍的西北戰事大幅被

刪,烏海戰役及火燒布達拉宮的豐功偉績

因此不顯後世,反而在敦煌史稿及吐蕃的

諸般史錄中豹窺一斑,相互印證。凡是了

解唐史的人都會多少有些詫異:邢國公蘇

定方的史錄為何到了後期語焉不詳,筆墨

漸少?順帶提一下:劉仁願與蘇定方的關

系篤厚,他獲罪之時蘇定方是遠水難救,

而且一年後不幸歸天!不知劉仁願在流放

途中,是否與其夫人陳氏說起昔年與邢國

公西征突厥時的金戈鐵馬……




南海裕郎


發生在1300多年前的白江口海戰,是一場很容易被忽略的戰爭,但它的意義卻非常重大。作為中日兩國間的首場戰事,白江口海戰給日本帶來災難性的創傷,使其在此後900多年間再不敢挑釁中國(下一次挑釁中國,要晚到明朝萬曆帝時期),同時也堅定了日本“以華為師”的學習歷程。而率領中國軍隊取得這場戰事勝利的將軍,正是鮮為人知的唐朝名將劉仁軌。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日本曾長期被稱為“倭國”,唐高宗在位時期,倭國以自己的國名不雅,遂正式改稱為“日本”(“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見《新唐書·東夷傳》),但在中國的史書當中,依然經常稱其為“倭”。


劉仁軌生於隋朝末年,在貞觀年間,逐漸由陳倉縣尉遞次升遷至給事中,並因直言敢諫深受唐太宗信任。唐高宗在位之初,奸臣李義府依仗著武后的權勢,在朝中肆意排擠與己不合者,劉仁軌因為得罪過他,先是被貶為青州刺史,沒幾年時間又被罷官,以白衣身份到遼東前線從軍。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唐高宗為支援朝半島上的盟國新羅、建立在半島上進攻敵國高句麗的據點,於是派大將蘇定方、劉伯英率水陸大軍13萬渡海作戰,與新羅的軍隊一起進攻百濟,結果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攻陷其國都泗沘,俘獲國王扶余義慈。



唐朝消滅百濟後,蘇定方率軍回國,留下大將劉仁願留守泗沘,並在百濟故地設置熊津都督府。唐高宗本來委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結果後者在渡海時病故,只好起用劉仁軌來代替王文度統領軍隊。不久,百濟殘眾在大將鬼室福信的帶領下,佔據周留城開戰復國運動,在迎請王子扶余豐回國的同時,遣使向倭國乞求援兵。


作為百濟的庇護國,倭國自然不能坐視它的滅亡,於是在顯慶六年(661年),天智天皇不僅派人將扶余豐護送回國,又派出大軍挺進朝半島,意圖與唐朝一決高低。倭軍與百濟殘軍實現聯合後,對留守唐軍展開猛烈的攻勢,一度將劉仁願圍困在泗沘城,虧得劉仁軌及時救援才脫困。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派軍2.7萬人入援,除部分兵力進攻新羅外,主力則向周留城挺進。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劉仁軌經與劉仁願商議後,決定利用扶余豐離開周留、迎接倭軍之機,兵分兩路直搗其老巢。其中,劉仁願從陸路進攻周留,劉仁軌則率水軍從熊津進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夾擊周留。


同年八月底,劉仁軌所部與倭國水軍相會於白江口,當時倭國與百濟的水軍共有戰船800餘艘、士兵4.7萬人,而唐與新羅水軍卻只有戰船170餘艘、士兵1.7萬,場面處於下風。劉仁軌自知本方勢弱,於是佯裝退卻,然後將敵軍引誘至提前設好的水陣中,利用船高艦厚的優勢,自上而下向敵軍戰船發射火箭。



倭軍雖然船多人眾,但由於多是舢板小艦,船小而薄弱不利於攻堅,而唐軍皆是艨艟鉅艦,艦大而堅利於防守,如今佔據高位向下射出火箭,那麼倭軍便只有捱打的份兒。果然沒多久,倭軍船隻紛紛中招,被撞擊沉沒、焚燬者極多,士兵死傷不可計數,其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此役,唐軍四戰四捷,大獲全勝。


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餘豐脫身而走。見《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戰後,只有極少數倭軍殘餘突圍而出,而扶余豐也逃奔高句麗,百濟復國運動就此失敗。白江口海戰的慘敗讓倭國極為恐懼,隨即將留在半島的殘軍撤回,此後900餘年間再未敢跟中國交手。不僅如此,倭國因擔憂唐朝會乘勝來襲,又斥巨資構築起四道防線,並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不久,日本開始大規模學習唐朝的進程,來往頻繁的“遣唐使”船便是明證。



白江口海戰令劉仁軌聲震海內,深得朝廷嘉許,僅僅用了3年時間,便由刺史升為宰相,升遷之快堪比火箭般的速度。此後20餘年間,劉仁軌又參與過擊滅高句麗、東征新羅、抵禦吐蕃等戰事,回京後又長期主持長安的留守事務。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薨逝,享年85歲,結束自己極為傳奇的一生。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要是問大家,中國第一次跟日本作戰的時間,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明朝的倭寇。但答案並不是,因為早在近千年前的唐朝,中國就與日本交戰過,史稱“白江口之戰”,在這場戰役,唐朝狠狠地收拾了日本,使得日本開始向中國學習,派遣大量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而指揮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劉仁軌,那麼,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劉仁軌出身貧窮,但他人窮志不窮,喜歡讀書,每當勞作時,他都會在地裡寫東西,來鞏固自己的知識。

劉仁軌可以說是功勳卓著、文武兼備的人。最有名的就是劉仁軌在白江口之戰大敗倭寇,這是有記載的中日第一次交戰,當時,唐朝主力已經班師回朝,百濟就勾結倭寇,跟倭寇以數以倍計的兵力攻打唐軍,劉仁軌臨危不懼,運籌帷幄,採取謀略大敗倭寇,此戰奠定了近千年的東亞政治格局,使得日本不敢覬覦中國。


劉仁軌還是正直的人。當他任陳倉縣尉時,看到魯寧殘暴不仁,就私自打死了他,唐太宗大怒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劉仁軌就說是魯寧侮辱了他。唐太宗跟他聊完以後,覺得他剛正,還給他升了官。但這也給他帶來了災禍,因為他做人剛正,得罪了中書侍郎李義府,李義府一直構害他,逮著他不放,幸虧劉仁軌後面調到了百濟,才得以遠離禍亂。

劉仁軌可以說的上是唐朝建國以來數一數二的將領,他身在異域,能夠以少勝多,揚唐朝國威,打的日本長達800年不敢侵犯中國,放在現在也是了不得。


歷史百家爭鳴


劉仁軌是個什麼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劉仁軌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讚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後人所景仰。當然,戰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後來出將入相。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讚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後人所景仰。當然,戰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後來出將入相。劉仁軌在乾封元年(666) 由於軍功,被拜為相,四次任相,三次退休,做了十九年的宰相,直至終老。他的官場之路雖有沉浮起落,但無大風大浪。他雖算不上一代一流賢相,但在唐朝那種 劍拔弩張的爭權奪勢的政治格局下,仍然能善始善終。在他逝世後,武后居然廢朝三日,令百官前往弔唁,並加以冊封,陪葬乾陵。其聲望和受寵的程度不言而喻。 為什麼他會如此受重視?恐怕與他為官的圓滑是分不開的。

  一、 劉仁軌身為一國之相,位高權重,本應以國家利益為根本,處處為大局著想,但他卻為了自己的一點私人恩怨,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假公濟私、公報私仇,陷國家於 危難之中。劉仁軌在為左僕射時,與中書令李敬玄有矛盾。時吐蕃入侵,劉仁軌奉命出征,但是他所遞交的奏摺多遭到李敬玄的反對,使其懷恨在心。於是劉仁軌上 表唐高宗舉薦李敬玄替代自己。李敬玄當然是推辭不已,不明就裡的高宗也說:“仁軌須朕,朕亦行之,卿何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敬玄硬著頭皮出征,結果在青海大敗,導致吐蕃由此更為興盛。

  劉仁軌明知李敬玄不能勝任,但為了洩一己之憤,而把國家大事當作他打擊政敵的工具。李敬玄在青海一敗後一蹶不起,國家利益也由此受到了重大損失,這也成為以後唐朝軍事由勝利轉向失利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劉仁軌因“逞其私忿”,而“陷人之所不能”,實在是沒有一點宰相度量,其做法也非君子所為,更重要的是“覆徒貽國之恥,忠恕之道,豈其然乎?”。

  二、劉仁軌貪慕虛名。看重名聲本是好事,但是過於追求虛名,就過猶不及了。時劉仁軌與宰相李義府不和,李義府一直尋機報復。當唐軍討伐百濟時,李義府督促劉仁軌進行海上運輸,由於遭遇大風,翻了船,死傷眾多。李義府派袁異式去定劉仁軌的罪,後由於舍人源直心的辯解他才得以逃脫死罪。在劉仁軌立有軍功被擢升後,袁異式非常恐慌。劉仁軌安慰他“無以昔事不安耶?知君為勢家所逼”,而且當場摔杯子表態。他果然沒有失言,在他擔任知政事時,袁異式不久也被升遷詹事丞。這表現了劉仁軌的胸懷大度、公私分明,本來是值得我們稱讚和提倡的。

  但此後,劉仁軌聽到了些許風言風語,又立即舉薦袁異式為司元大夫,即戶部侍郎。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本來朝廷官員的升降需經過嚴格的考核,而他卻為博得一個好聲名為他人所左右。這種做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監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劉仁軌不但在戰場上戰績卓著、才能超人,而且在官場那種權力角逐中善於自我保護,做到遊刃有餘、善始善終,的確令我們敬佩。同時他也是一個平凡之人,有其狹隘自私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