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創乾貨丨深刻理解這些能力,才能做好大運營


聖創乾貨丨深刻理解這些能力,才能做好大運營

一、週轉能力:快是基礎,但不是目的

明源君曾寫過一篇文章《從拿地到開盤,快週轉的極限到底是幾個月?》(公眾號對話框回覆“快週轉極限”即可查看詳情)。

過去的發展中,有的房企通過工作前置等已將快週轉做到了很高的程度,他們在淡市中不得不“降速”。

但更多企業的週轉速度還沒到需要“降速”的程度。

同樣的項目,別人拿地5、6個月就能開盤,而你的週期卻是12個月。這時,最明智的做法,顯然不是叫別人慢下來,而是你提上去。

一方面,週轉能力是房企規模調漲的基礎。另一方面,即使沒有規模需求,也要追求週轉速度。

現在融資難,成本飆升,房地產行業又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週轉速度慢,會造成資金成本高,回款慢,一系列麻煩就都來了。

房企的週轉涉及到了兩種能力:

將資金快速變成項目、將項目快速變成資金的能力,這關乎房企整個的週轉率;

項目的開發流程、合作資源管理、設計能力、報批報建能力、合約能力、工程建設能力等等,這代表著房企的供應效率。

擁有“快”的能力,這是運營的基礎,但不是目的!

不少房企在運營不同項目時,會對項目加以區分:到底是現金流項目,還是利潤型項目?

現金流項目就快一些,利潤型項目就慢一些。

而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一個項目並不能單純地被界定為某一類項目,隨著政策、環境改變,其自身條件也在變化。

而且,即使界定了,它也不一定能按你的計劃走。

如果一個既定的現金流項目,拿地、報建環節時間很長,正負0以下施工難度很大,你要想讓時間產生價值,就得變它的定性為利潤型項目,以此賺取更多利潤。


當然,除了單個項目需要從利潤角度想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從房企整體角度來想問題,有時候,讓單個項目賺取更多利潤,對於整個房企來說,不一定是最佳結果。

比如,某項目延遲半年開盤,項目毛利好像是增加了10%。但是,因為該項目佔用了這筆錢,另一筆財務成本很高的錢就還不上。項目利潤覆蓋掉那筆錢財務成本後所剩無幾,還讓所在城市的整體佈局發展受到影響,週轉變慢,2年6個項目變成2年4個項目……

二、回款能力:大運營管控範圍需要不斷向前後延伸

相較於之前的寬鬆環境,房企的土地成本和融資成本都達到了高位;限價當前,市場也在經歷結構性變化,橫盤時代到來。

在借錢越來越難,賣房也不那麼容易的情況下,回款能力越來越重要了。

關於回款能力,目前運營的關鍵操作有2個方面:

運營需要深入項目策劃,從首開貨量、產品佔比、去化率、回款率要求等業務點著手,確保首開回款。

運營要進行現金流統籌。關注各類城市和各類項目的現金流回正週期,以及高庫存項目、高庫齡項目,認購未簽約高的項目,防止各種陷阱出現。

而回款的前提,其實是快速的去化。前幾天,明源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房地產已經進入了C端時代(在公眾號對話框回覆“C端時代”即可查看)。這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供需關係正在發生變化。

明源君認為,在大運營的框架中,管控範圍延伸到拿地、項目策劃並不足夠。去化和回款所涉及到的變量還包括了客研能力、產品能力、營銷能力、客戶篩選等等,這些能力大部分都圍繞著“客戶”這個關鍵概念。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客戶重要性不斷提高,大運營也會不斷向客戶端延伸。最理想的狀態,是客戶需求直接決定房企生產!不是先有地、先有房子再做客戶調研,而是先有客戶需求,再找合適的地、修合適的房子!

三、數字化能力:所有變化都可立刻體現為對最終結果的影響

大運營的核心,就是為最終的結果負責,為集團整體的利潤負責。

而想要判斷一個決定、一個變化,對最終結果會構成怎樣的影響,就必須全面實現地產數字化。

真正的地產數字化,整個地產集團的運營是一盤棋。所有項目都要算總賬,為集團的戰略服務。一家房企想達到這個階段,有3個前提:

所有項目的信息都在同一個大盤上跑,最終還能呈現在管理層用於決策的大屏幕上;

各種政策經濟變化、項目本身變化,都可以數字化體現在大盤裡,並顯示為對最終結果的影響;

基層信息的採集非常到位,不存在信息滯後的情況。比如各種變更,即時錄入系統。

到這個階段,每個項目的變化(小到砸掉一堵牆重砌,項目進度延緩1天;大到所在城市突然加碼調控),對ROE的影響,都可以即時體現在系統裡、呈現在屏幕上。

針對相關變化,是否要作出應對,以及有哪些應對方式,每種應對可能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什麼,系統也會預先進行思考,一一呈現出來。各級管理人員,只要做選擇題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