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子貢



儒商鼻祖子貢

儒商鼻祖子貢


追溯“儒商”淵源,應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子貢政商結合,修齊治平,成為後人稱頌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個高雅動聽、令人讚羨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譽。當今,要培育中華新儒商,不僅要堅持文化自信,弘揚儒家文化,還要學習子貢的經商之道與人生智慧。


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子貢複姓端木名賜,春秋時代衛國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的佼佼者,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也是孔子眾多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子貢17歲跟隨孔子學習,前後歷經 31 年。子貢人品正直、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洞察時勢。在孔門弟子中,子貢屬於言語科的高才生,他智慧高,能力強,善言辭,重德行。不論經商,還是出仕,子貢皆獲得巨大成功,他的人生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子貢深得儒學真諦,他不僅是政治上有才幹,受人敬仰的“大儒”, 還善於經商,做生意“億則屢中”,預見之精準也是出神入化,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大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連孔子也稱“賜敏賢於我”;“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強。子貢將儒與商結合在一起,為了保護魯國的利益,站在國與國之間關係的高度,幫助魯國解除困境,遊說齊、吳、越、晉四國,成功地進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在做生意上子貢把商業營銷技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充分顯示了他的卓越才幹,因此,子貢是中國歷史上“學而優則商”的大商人之一,家累千金並最終做到了“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被世人公認為“儒商鼻祖”。


誠信立身,知行合一。誠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商之本,是商業活動順利進行,企業穩步發展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在子貢看來,一個真正的商人,不僅要有良好的學問,包括書面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水準,也就是“忠”和“信”。以誠信作為人生的準則,才是一名儒商的根本要求,這也是儒家先哲所提倡的重要美德。《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子貢認為,作為一個商人,求富取利無可非議,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獲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規範,要把道德放在前面,然後才考慮如何獲得利益。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那麼人們就不會相信他的承諾,這個人在眾人的心目中就毫無價值了。有了信譽作保證,人們才會覺得你說的話值得信賴,做生意成交的可能性就大,疑慮和不安就會少一些。在子貢的言行舉止上,無不體現著儒家的思想,使他在精神上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言必信、行必果”,內儒外商,誠實可靠的良好信譽,使他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達到“億則屢中”“義利雙贏”的經商境界,所以,他不但有錢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感。可見,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如果講信用講到了眾所皆知的程度,在社會上就樹立了良好的信譽,擁有這樣的好名聲就享有了一種無形的資產,各行各業的人都願意與你結交為友,都願意與你打交道,願意與你所在的企業做生意,這樣你就會在無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條可以走的路,你的事業就會不斷開創新局面。


審時度勢,精謀善斷。《韓詩外傳》曰:“子貢,衛之賈人也。”他二十多歲就承繼祖業,開始了經商之旅,成就了他後來的經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億”通“臆”,意思是意料“中”或“正中”,亦即:料事總是能與實際相符的意思。孔子說的這段話,意思是說子貢善於預測市場,經常預測市場行情,能準確把握市場趨勢。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子貢的經商成功在於他學會了駕馭為人處世和經商之道,養成了善於預測市場行情的才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這裡的“廢舉謂停貯也。與時謂逐時也。夫物賤則買而停貯,值貴則逐時轉易,貨賣取資利也。”(《史記集解》)也就是說,當東西賤時就買進來貯存,等到東西貴時再賣出去獲利。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騁享諸侯,所到,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所到之處,國君以禮相待的場面,正是因為他的仗義,諸國國君才對他熱烈歡迎,以禮相待。“賤買貴賣”最為重要的就是行情與時機。而子貢卻善於觀察市場行情,把握市場機會,從中獲取利益。


仁者愛人,義以求利。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子貢之所以能成為儒商的鼻祖,與他的道德、志向、學識、修養分不開。《論語》一書中在很多地方,記載了子貢的思想、道德、品質與遠大志向。《論語·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其中“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反映了子貢經商的道德情操與遠大志向。而孔子不僅讚賞子貢,還提出了“仁”的標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體現了儒家的“利他”思想,也是一種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呂氏春秋》中記載子貢曾經救人而不接受國家贖金。但子貢贖人不接受國家贖金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老師孔子的批評,子貢卻能虛心接受並引以為戒,可見其胸懷之博大。孔子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論語》裡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貢遵循老師的教導,在儒士的明“義”和商人的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打通了交流溝通的渠道,形成了正確的義利觀。子貢正是踐行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並能夠靈活運用忠恕的辯證思維方式,才取得了人生事業的巨大成功,成為世人敬仰的儒商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