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論語·學而篇》:孔子品德高尚,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贏得贊同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道:“我們夫子每到一國,必先聽聞他們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探求得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給他說的呢?”子貢回答說:“人們認為夫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所以贏得各國國君們的敬重,而向他問政。夫子的請求,是不是與別人的請求不一樣呢?”

淺談《論語·學而篇》:孔子品德高尚,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贏得贊同

“聞其政”,是指打聽知悉一個國家的治理之事,此句話寫出了孔子對於國家政事的重視和用心;“求之”,是“孔子求之”的簡略表達,指的是孔子向別人探求而得來的意思;“與之”,是“人君與之”的簡寫,指的是國家的君王主動給孔子講述自己的國家政事。

子禽的問話表面上來看,是對孔子知悉各國政事手段方法的疑惑,實際是他對孔子行事目的原因的疑惑,從而表現出子禽對於孔子思想和處事方法瞭解不深、掌握不足、理解不透的一種無奈之舉。

淺談《論語·學而篇》:孔子品德高尚,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贏得贊同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孔夫子的仁德充滿內心,在他的言行中也處處得以體現:他的容貌和語氣溫和厚重,沒有絲毫粗暴;善良直爽,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恭敬莊重,沒有絲毫怠慢;勤儉節制,沒有絲毫放縱;禮讓謙遜,沒有絲毫驕傲。

孔子這五種品德內蘊於心、外顯於行,由此便能推測出孔子為人重德的情況。而孔子又用這些高尚的品德待人接物,即便一言不發,也能以自己的品德給別人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所以自然取得了別人的讚揚和認同。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很多君王在聽到孔子的大名之後,便主動地將自己國家的政事拿來向孔子求教。

淺談《論語·學而篇》:孔子品德高尚,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贏得贊同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一句是子貢表明孔子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因為孔子在知悉國家政事的途徑上,既有異於一般人的情況,又不止這一種方法,所以子貢便採用了“其諸”這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看法。同時孔子所到之處,想要知悉國家的政事,就好像是一件輕而易舉、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子貢才會對子禽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如此回答。

通過此篇文章,可以看出孔子“溫、良、恭、儉、讓”這五種品德,於人於己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細細思考其中的深意、品味裡面的內涵,可以讓人感覺到孔子的胸懷氣度彷彿躍然於紙上,只讓人心生神往。對於我們每一個有志向上的人來說,要學習孔子這種品德,就必須戒除暴戾驕慢的脾氣、摒棄巧言令色的行為、糾正孤高狂傲的性格、丟掉奢侈浪費的習慣、改正爭名奪利的陋習,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度待人接物,不斷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