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桑弘羊,生於漢景帝五年(前152年),“洛陽賈人子”。在重本輕末的古代社會,商人本不受待見,但也正得益於家庭環境的薰陶,13歲時,桑弘羊憑藉出眾的商業天賦、心算能力被朝廷選中,進宮做了郎官,後來又先後做到漢武帝的治粟都尉、大司農,全權掌管國家的經濟政策、財政支出。他所主持或參與制定的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政策,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時勢造英雄

漢承秦制,劉邦稱帝,天下重歸平靜,但到處傷痕累累,處處荒涼殘破。《史記·平準書》記載:“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皇帝想找四匹純色的馬拉車都找不到,將相出門就乘坐牛車,足見當時社會經濟之凋敝。為擺脫困境,劉邦及其繼任者奉行“黃老之道”,與民休息,通過減稅負(田租稅率由十五稅一降至三十稅一),輕徭役(“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發展工商業(“弛山澤之禁”,發展邊境貿易),提倡節儉等,經濟逐漸恢復,《漢書·食貨志》記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足見當時社會之富足,史稱“文景之治”。

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一改祖輩韜光養晦的策略,討匈奴、通西域,軍費浩繁,沒幾年就把他父親(景帝)、祖父(文帝)幾輩子積蓄下來的財富都給花光了。但戰爭還在繼續,財政陷入窘地,怎麼辦?田租三十分之一的稅率已經定了,不能輕易變更。武帝也只有自己慷慨,把少府的錢拿出來,也終歸九牛一毛,又號召商人捐款,但響應者寥寥。“興利之臣自此始也”,緊迫的形勢將桑弘羊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漢武帝時疆域

桑弘羊為漢王朝的繁榮立下赫赫戰功

國家有沒有錢、經濟運行穩不穩定、打仗的物資如何籌備,這是桑弘羊考慮的問題。為此,他採取瞭如下舉措:

——整頓財經秩序。桑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 《史記·平準書》),奏請漢武帝設置了“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對財經多頭管理的弊端,同時也要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財經管理系統,為保障和推行新的財經政策做好人員上的準備。

——大力推行鹽鐵官營,並一再擴大鹽鐵官設置的地區。這是關乎百姓生產生活的重要物品,鹽鐵收歸國有後,政府無疑又控制了一批巨大的財政來源,鞏固了國本。

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籠天下鹽鐵」,把鹽鐵由原來的私營改為國家專營

——頒佈鑄錢令。對貨幣制度進行全面整頓,將西漢初年以來的私人鑄錢統統收歸官辦專營,這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早實行的金融政策。發行新幣,力廢弊制,終於撲滅了私鑄之風,解決了積重難返的“通貨膨脹”問題。

——頒佈均輸法。即商業活動由政府出面調節,創造性地實施“均輸”和“平準”政策,其作用好比在當時建立一個“中央銀行”並推行“宏觀調控”。使經濟財政、農貨工商得到適當的控制和調配,抑制壟斷,照顧民生。

桑弘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經濟社會得到空前發展,國庫開支十百倍於往昔。漢武帝連年用兵,開疆拓土,巡行天下,大事興作,賑災濟荒,皆因桑弘羊的財經改革而得以支應。

千秋功罪桑弘羊

漢武帝駕崩之後,年僅8歲的漢昭帝即位,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政,掌握朝政大權,桑弘羊改任御史大夫。霍光與桑弘羊素有矛盾,同時對桑弘羊主持的各項政策也頗有看法,霍光曾向桑弘羊提出調整部分政策,但遭到反對。為打擊桑弘羊,霍光組織了一場“鹽鐵會議”,讓一些代表民意和社會輿論的賢良、文學與桑弘羊等人展開激辯,桑弘羊“舌戰群儒”,一人對戰60餘人,但最終輿論仍認為他在辯論中處於下風。

桑弘羊: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鹽鐵會議”後,霍光采納李延年等人的建議,“議罷酒榷、鹽、鐵”,桑弘羊所主導的主要經濟措施先後被廢止,而桑弘羊本人則捲進了燕王劉旦的謀反事件,儘管這件事撲朔迷離,但他因此案而下獄,最終被處死,並付出了滅族的代價。

縱觀桑弘羊的一生,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由一個小小的郎官,升任大官丞、大司農,成為位高權重的九卿之一,後來又出任御史大夫,成為漢代地位僅次於丞相的最高權力中心的核心成員。他的“鹽鐵國營”等諸多政策,

為漢王朝的繁榮以及漢武帝平定匈奴立下了赫赫功勞,真可謂“了卻君王天下事”。但是,

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名垂史冊不同:生前,桑弘羊就受到“烹弘羊,天乃雨”的詛咒;死後,《漢書》不為其立傳,司馬光痛斥其“不加賦而國用足,不過設法以陰在民利,其害甚於加賦”,終究未“贏得生前身後名”

這,終究是一個很大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