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離不開此人的取財有道

漢武帝即位後,因大舉討伐匈奴,造成國庫日漸空虛。有一天,漢朝主管財務的官員向漢武帝奏稱:“國家經費拮据,而富豪的大商人通過冶煉金屬和煮制食鹽等,家產有的達到了黃金萬斤,卻不肯用來資助國家急需。請陛下重新制造錢幣使用,以打擊那些狡猾奸詐、抽取民膏之徒。”於是漢武帝下令鑄造新錢幣,又命令地方官府銷燬半倆錢,改鑄三銖錢,凡私自鑄造各種錢幣的人一律處死。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官吏和民間私自鑄造新幣的人仍然不可勝數。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任命原大煮鹽商東郭咸陽和原大冶煉商孔僅二人為大農丞,負責鹽鐵事務。桑弘羊為洛陽商人的子弟,因為精於心算,十三歲就作了侍中。在這個豬站在這裡都能起飛的風口浪尖,善於計算的桑弘羊也自然破格受到重用,這三人可謂相見恨晚,一天到晚湊在一起商討謀利的事,連細枝末節都能分析到。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離不開此人的取財有道

後來桑弘羊作了大農中丞,與同樣升了官的孔僅共同謀劃,逐漸在郡、國設置均輸官,負責調節各地物資,互通有無。接下來,桑弘羊又以治粟都尉的身分兼任大農令,主持全國的鹽鐵專營事務。桑弘羊參考商人在不同時期向不同地區轉販不同商品的作法,創立平準法,令相距較遠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產作為貢賦,相互轉輸。又在京師設立平準官,負責全國各地的轉輸事務,大農令所屬各官,控制天下全部貨物,價高時賣出,價低時買進,目的是讓大商人無法牟取暴利,使各種貨物的價格不能高漲。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離不開此人的取財有道

漢武帝出巡各地,所到之處,賞賜絲織品共一百多萬匹,金錢以萬萬計,都由桑弘羊充分供應。桑弘羊又奏請漢武帝批准,小吏可以用捐獻糧食的辦法升為官員,犯罪的人也可以用此法來贖罪。因此,崤山以東地區一年的漕糧比規定數目多出六百萬石,一年內,太倉、甘泉倉全部貯滿,邊塞地區的糧食儲備也有盈餘;各地貨物相互流通,都有富餘,如絲織品就多出五百萬匹。百姓賦稅沒有增加,而天下財物卻變得富饒有餘。於是,漢武帝賜給桑弘羊左庶長爵位和黃金二百斤。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離不開此人的取財有道

當時漢朝正處於多事之秋,戰爭物資的供應接連不絕,桑弘羊極盡謀取財力,為漢軍得以能夠持續攻打匈奴做出了突出貢獻。桑弘羊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例如有一次,天下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旱災,漢武帝救命官員求雨。這時有人趁機蹦出來說:“朝廷的衣食供應原本全靠賦稅,可如今桑弘羊卻讓官吏坐在市場店鋪之中,販賣貨物,追求利潤。只有殺了他,天才會下雨。”對此,漢武帝當然只是一笑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