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曹操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如雷貫耳,名滿天下,但世人瞭解的更多是其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的一面,其實,他身上還有另外一個非著名標籤:華北治水第一人。其自公元204年攻克原屬袁紹的華北鄴城始,在冀州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治水工程,出於軍事及經濟發展的需要,主持開鑿的一系列運河如利漕渠、白馬渠,特別是因北征三郡烏桓的需要,開白溝、平虜、泉州三渠,從而形成了一條由邗溝、汴渠、白溝、平虜渠、泉州渠連接起來的由江淮直通北京,南北貫通的運河系統。造就了漢末北方第一重鎮鄴城的歷史地位。

不過單從治水的角度來看,曹公的成就與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主人公一比,可是天差地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中華史上真正的開渠第一人與他興修的大運河之間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一.淮浪參差起,江帆次第來

清初顧氏在在其大作《讀史方輿紀要》文首即開宗明義言道:“天下之形勢,視乎山川,山川之絕絡,關乎都邑。然不考古今,無以見因革之變;不綜源委,無以識形勢之全。”故欲讀史明理者,若不明山川地理之古今流變,則難窺史書之奧妙也。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環是人工運河。對比起天然存在的名山大川,其對於古代人類生產生活的作用尤其重要。除航運外,運河還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先民們不斷拓展、連接、導引自然水系並開鑿運河交聯四海的改造自然的進擊史。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1-1:隋唐大運河今景

在工業革命到來前的數千年裡,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優點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運量最大、成本最低、損耗最小、穩定性最高。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開鑿於公元前506年的今蘇州市內的胥河,至今仍軸艫相繼,一如往昔。

中國大運河詳圖: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在本文主角開啟他的宏大工程之前的逾千年裡,我們的先民們已經在華夏大地上開鑿了眾多區域性運河,他們就像組成一幅宏大拼圖的一個個散落的插片,直到歷史的那個特殊節點,一個一個貫通連接,最終匯成這條世界上史上獨一無二、宏偉瑰麗的世界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1-2: 今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全景

故事從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講起: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詩中有幾個地理概念:汴水,泗水,瓜州、吳山。汴水發源於今河南滎陽,自開封東流至徐州,匯入泗水,經江蘇揚州南岸瓜州渡入長江,沿江南運河直下餘杭(杭州),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這首詩是白居易暮年一場中風後(時年68歲),不忍耽誤正當妙齡的愛姬樊素(今杭州人),而遣其南歸而作。詩人的愛意與相思似乎與愛妾一起,延著汴水,泗水一直流啊流,由揚州瓜州古渡頭直入杭州城,綿延千里,無邊無際。後世詞家評此詞為《長相思》鼻祖,“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

樊素所走的這條路線,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隋煬帝所下令修築的隋唐大運河。他的出現,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是開天闢地的,至少創下了以下這些記錄:

1、航線最長;溝通的航道總計約2700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人工運河裡程中最長的。作為比較:巴拿馬運河全長約81.3公里;蘇伊士運河約172.5公里。

2、開鑿最早;其建於公元605年-610年(隋大業元年至五年),而巴拿馬運河1914年通航,蘇伊士運河1869年啟用。晚了至少1200年。

3、工程最大;隋唐大運河是在春秋至三國近1200年間歷代修築的地區性運河的基礎上,由隋煬帝指派工程專家宇文愷總負責,勾連貫通,清淤築壩歷時五年修築而成。據《大業雜記》載,僅開通濟渠一段,即“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役丁死者十四五”。工程歷時五個月即完工,這在人類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斑斑白骨,成就了集權體制下血淚鑄就的人工奇蹟。

二、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大隋(581年-618年)僅歷二主,但父子二人都是開渠達人。文帝時沿漢槽渠故道,開鑿了從長安經潼關入黃河的廣通渠,長約300公里,規模較小;煬帝主導修建的是隋唐大運河的主體,從地圖上看呈“人”字形。以大隋首都洛陽(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由長安遷洛)為“人”字起點,以通濟渠向南連通黃淮,永濟渠向北溝通黃河與海河,分別作為“人”字的撇捺,並進一步向南接通邗溝和江南運河,直抵錢塘江畔。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2-1 隋唐大運河主體工程示意圖

自610年起,西至長安、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的華夏版圖核心區域盡入掌中。運河水面寬30—70米,全長2000餘公里。工程之浩大亙古未有。《大業雜紀》載,通濟渠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兩千裡,樹蔭相交,每兩驛至一宮,為停頓之所,共離宮四十餘所。”

隋煬帝主導修建的大運河主體分四段,如下表: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逐一介紹如下: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2-2. 隋永濟渠走向圖

就隋唐大運河而言,無論怎樣強調隋煬帝的個人貢獻都是不為過的。但是必須建立在一個常識認知基礎上:隋煬帝所做的貢獻更多的是連接,拓寬,貫通自春秋以來1200年間歷代所修建的地區性人工運河與自然河道,並不是完全憑藉大隋王朝一己之力從零開始修築瞭如此龐大的基礎水利工程。隋唐大運河事實上是古代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共同智慧與辛勞的結晶,這是毋庸置疑的。

下表詳細列出了隋唐大運河所連接的歷代修築區域性人工運河: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2-3. 曹操興修的華北水利工程圖示

三、東南四十三州地, 取盡膏脂是此河

前面我們系統的介紹了隋唐大運河的淵源及形成過程,接下來到了本文最重要的部分:分析這條大運河為什麼是在隋朝出現以及隋煬帝修築此運河的真正目的為何?

從春秋至隋的1200多年裡,真正大一統的時間其實只有秦及兩漢大約400多年的時間,其餘2/3的時間華夏版圖都是分裂割據狀態。而像隋唐大運河這樣的全國性水利工程,必須依託於一個強大統一的集權王朝才有可能完成(完成此類工程需要三方面的資源:強大的國家意志+充足的人力規模+經濟實力)。秦王朝大一統的時間過短,且在始皇帝的時代,首先:修築長城與秦直道這兩項國家工程,緊迫性及所帶來的收益要遠遠大於開發中原水利運河工程;其次:兩漢,三國直至南北朝間修築的那些區域性運河還未出現,沒有這些而談全國層面的運河工程就形如空中樓閣,故而秦王朝將開發重點放在邊防及陸路高速公路建設上。

兩漢時代受制於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及南方地區開發程度嚴重滯後等多種硬性制約,從國家層面也並不具備實力及動力開發如此規模的工程,故而在兩漢多見的是修建關鍵位置的核心工程:如長安至潼關的槽渠;重修邗溝以打通江淮水運以及東漢後期曹魏時在華北進行的一系列運河工程等。

歷史的重任就這樣歷經千年最終交到了大隋王朝統治者的手中。尤其是隋煬帝,雖然由於後世史家(主要是唐史家的抹黑,否則無法辯白唐起兵反隋獲得政權的正當性)的刻意摧殘歪曲,導致一般人大都認為其只是一位亡國毀家,荒淫暴虐,乖張無道的昏君。而事實上,隋煬帝其人僅就其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來看,高遠獨到可說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3-1. 隋煬帝畫像

隋唐歷來不分家,其統治階層均出自西魏關隴軍事集團。隋煬帝與唐高祖李淵是表兄弟。唐太宗一輩子都在暗地裡想追趕隋煬帝的功業成就。隋煬帝自幼接受了系統嚴格的文化教育,隋書記其“少敏慧,美姿儀”。《全隋詩》有其詩文近五十首傳世。文詞瑰麗氣勢開闊,有魏武之風。

後世文壇對其詩作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

公元589年,時年20歲的楊廣受命領軍五十一萬兵分五路大舉閥陳,僅歷時二月餘,即攻滅了立國三十餘年的陳朝。由此結束了自晉室南渡後近280年來大混亂大分裂的局面。如果從漢末天下大亂算起,則是將400年來的割據動亂一舉掃平。平陳後的十年他坐鎮揚州總領江南事務,淮揚麗人美景閱之無數,就從這一點就可以反駁後世言隋煬帝開大運河是為南巡揚州窮奢極欲而作。也正是這十年,給了他第一手的經驗,江南經過東晉及南朝近300年的治理後,富庶繁華已是今非昔比。這也是為何登基後修建大運河的工作,選擇第一時間開通濟渠與山陽瀆的關鍵原因。直接原因是自滅陳後的十年間,江南地方門閥勢力發動了兩次大型叛亂,隋王朝在平叛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合適的運輸通道,平叛力量難以及時投送的致命缺陷讓隋煬帝記憶猶新。

關隴貴族的階級出身,決定了其“鮮卑化的漢人“的獨特氣質。這使的隋煬帝不僅將戰略眼光侷限於華夏版圖之內,更令其有足夠的戰略高度審視中華版圖的四鄰。當其時:突厥正在北部蒙古草原及中亞草原崛起;實力異常強大;東部契丹與朝鮮半島的勢力也正虎視眈眈的窺伺東北廣闊的天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公元598年高句麗發兵四萬進攻遼西;而西面佔據今青海甘肅境的吐谷渾部如果不消減,其將與突厥一起切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通道,其結果是將整個西域剝離出華夏版圖。這樣的情形下,隋煬帝其實只有一個選擇,用毛主席的話講就是“打的一拳開,免的百拳來。”簡而言之就一個字:“幹!”

隋煬帝制定的戰略國策可用四字描述:西攻東守。西攻包含兩個具體方針:修好突厥,消滅吐谷渾,即一拉一打;有人要問為什麼是與突厥修好?理由很簡單:打不過;幹吐谷渾的理由就更簡單了,幾個柿子中他最軟,而且他佔據的位置威脅最大,直接趴在河西走廊邊,如果不消滅他,絲路將斷絕,國都長安也將永無安枕之日。東守屬於戰略性防禦,待西部問題解決後,回頭處理東部的契丹與朝鮮半島勢力。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3-2. 大隋疆域圖

要實現這樣的戰略規劃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即大隋王朝有能力將中原版圖帝國潛能全部釋放。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一種可能:修建全國性運河體系,有能力將帝國的人,財,物能最大化的集中於一點使用。這就是隋煬帝為何剛接班就立即開始大運河工程的本質原因了。

廣通渠,通濟渠與山陽瀆完工後,公元609年楊廣親征吐谷渾滅其國。並隨後耗時半年曆千險親巡絲綢之路,橫穿祁連山脈直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國鹹遣使覲見。他是中國曆時上唯一一位抵達河西走廊的皇帝。隋書記曰:“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藩懾服,朝貢相繼。” 此戰將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境庫魯克塔格山脈,南達崑崙山脈的遼闊土地皆收入囊中。設西海,河源等四郡歸於王治。唐太宗曾就隋煬帝西巡一事對臣下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以來不過一二代耳。”

大運河全線貫通後,從公元612年起連續三年三徵高句麗,首徵據隋書載:”大軍集於涿郡,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要知道這是在修建新都洛陽、貫通大運河、修隋直道、開太行山關隘等諸多國家工程進行之際。並“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如此徒耗民力,用兵百萬,轉戰千里的戰爭竟然連續搞三次,真的是難以想象。《隋書 煬帝紀》載當時民眾之慘狀:“於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於道,晝夜不絕,苦役者始為群盜。”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運河的開通,雖然為隋煬帝實現其既定計劃打下了基礎,但長期的窮盡民力加藏富於國,再加上其試圖將中原及江南士族一起納入統治階層的種種努力,不可避免的侵害到了執政的關隴集團本身的利益,由此隋煬帝幾乎是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失去民心及執政集團的支持,是導致大隋在國家層面極度富庶的情況下短時間土崩瓦解的核心所在。我們說隋王朝極端富足是有據可查的: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這一紀錄直到150年後的大唐玄宗天寶年間才被超越。繁盛如北宋,終其一朝人口頂峰也不過於與隋大業年間相仿。

運河沿線陸續建起數十座國家糧倉:如黎陽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常平倉、山陽倉等。用於儲藏經大運河轉運的江淮糧米。大業二年(606年),楊廣在河南鞏縣興建天下第一倉洛口倉,當時洛口倉的倉城周圍二十餘里,共三千窖,每窖藏糧八千擔,共儲糧2400萬擔。合今約12億公斤。簡單換算一下可知:僅洛口倉一倉存糧,即可供應80萬人十年之食。“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稟府庫之盛,莫如隋。”誠不欺也!

四、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

自秦漢以來二千餘年的封建王朝史,如欲探究其延綿不絕的底層根基,其實就是這四根基柱:一,郡縣制,二:科舉制,三:長城,四:大運河。郡縣制保證了華夏版圖能夠由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進行管理;為國家潛力的有效運用提供製度保障;科舉制保證了階層間一定的流動性,避免了階級矛盾過快過早的出現不可調和的情形;長城的存在使北方的軍事防禦力量能集中於某幾個關鍵節點進行有效防禦,而不至於千里設防,散而無力;大運河則是國家大動脈,確保各項資源的高效積聚能力,為應對國家層面任何突發事件提供現實保障。而樹立起這四根華夏文明基柱那兩位帝王,命運也是如此的相似,他們如流星般的在中華長夜中劃過,只一瞬卻為後世留下了影響千年歷史走向的資產,不可不說是一奇蹟。

隋唐大運河最核心的通濟渠段,由於引自黃河水,自隋至南宋的五百多年間,由於河水攜帶大量泥沙之故,鴻溝,汴水,洛水,濟水等水道均無數次淤塞氾濫,為保障水路通暢,歷代均花費巨量的財富整修此水道。

大唐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導致黃河沿岸汴水等的疏浚中斷了八年,“澤滅水,岸石崩,役夫需於沙,津吏旋於濘,千里洄上,罔水舟行”,航道幾近荒廢。唐末天下大亂,割據江淮的諸藩鎮使轉運路絕,大唐王朝瞬時氣血不暢半身癱瘓,可謂運河阻則王業蕩然以至於亡的典型案例。

北宋初由於深刻認識到“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的現狀,太祖建都汴水第一重鎮汴梁(今開封),考慮的正是由東南至開封一路皆平原,兼有通濟渠(宋稱汴渠)之利。正所謂:“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4-1. 北宋以開封為中心的漕運四渠(汴渠、金水河、惠民河、廣濟河)

由此才有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東亞第一都會的繁華盛景。北宋每年僅糧米一項,由汴水運至開封即達八百萬石。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汴水水患,宋大宗親自工地督促搶修,他憂心忡忡的對臣下言到:”東京養甲兵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樣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 運河之要要可見一斑。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4-2.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汴梁虹橋

至南宋偏安江南與金國對峙,汴河從此被兩家分佔。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宋高宗因恐懼於金兵延汴河順流而下的可能,下令開決河道並毀沿線堤壩堰渠。遂使運轉了五百年的通濟渠就此斷絕。隨著汴渠的消逝,汴水沿岸一眾城市即開始隕落,一代王都開封也一併凋謝。以隋煬帝巡遊江都時為大運河所作詩作結尾: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隋煬帝的才學膽識、文治武功、戰略眼光,是歷代帝王中超群絕倫的

圖4-3. 隋煬帝巡遊圖

參考文獻:

1.《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2.《大業雜記》

3.《隋書》卷三《煬帝紀》

4.《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

5.《資治通鑑·隋紀四》

6.《唐宋帝國於運河》

7.《宋史 河渠志》

8.《唐宋運河考》

本文作者:張磊,“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盜圖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