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專營,封建時代的創收利器,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鹽鐵專營,封建時代的創收利器,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市場經濟已非常發達的今天,有些商品(比如菸草)仍然由國家控制和銷售。這種現象古已有之,稱官營,也稱禁榷(qu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營思想出現於春秋時期的齊國。 當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向宰相管仲(?—前645)垂詢如何治理國家,管仲的回答是“唯官山海為可耳”。 山海即山林川澤,管仲的觀點是國家要控制山澤之利,然後才能富國強兵。鹽和鐵均為天然產物,古代都屬川澤之利,因此成為歷代官營的主要對象。

鹽鐵專營,封建時代的創收利器,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管仲雖然最早提出官營思想,但當時的齊國是否已經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官營,目前尚有爭議。中國歷史上真正將官營思想付諸實施的是漢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漢武帝時期,因北擊匈奴,國家軍費開支巨大。 為增加國庫收入,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頒佈法令,將冶鐵、製鹽、鑄錢等收歸官營。 官營制度為漢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也使農民收入減少,負擔加重,社會因此動盪不安。針對官營制度,統治階級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於是,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召集各地賢良文學60多人與當時的官營政策倡導者御史大夫桑弘羊(前152—前80)公開辯論,史稱“鹽鐵之議”。這次辯論後,酒類禁榷被取消,但鹽鐵仍然官營。

鹽鐵專營,封建時代的創收利器,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桑弘羊

唐代是繼西漢之後,又一個鹽鐵專營力度最大的時期。唐初國力強盛,不重鹽鐵之利。 8世紀中期安史之亂後,國力虛耗,加之北方藩鎮割據,不納貢賦,朝廷不得已又開始重視鹽鐵專營。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置鹽鐵使。此後,鹽鐵專賣制度不斷強化。 建中元年(780年)時,鹽利一年達600多萬緡(mín,指成串銅錢,通常每串千文),約佔當時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正因為鹽鐵之利巨大,鹽鐵使均為政府要職,常以重臣領使,或由宰相兼任。巨大的鹽利也使一些人鋌而走險,販賣私鹽。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王仙芝(?—878)、黃巢(?—884)等人就曾長期以販私鹽為業。

鹽鐵專營,封建時代的創收利器,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綜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鹽鐵官營制度時存時廢。通常,國力強盛時,對鹽鐵的控制相對較少,而國力衰落時,鹽鐵收入就成了國庫收入的重要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