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一、門德爾松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

英國音樂評論家本奈特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優美的,女性的。如果將前者比喻為協奏曲中的亞當,那麼後者就是夏娃了。”

門德爾松終生一帆風順。生活鑄就了他那明朗溫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樂的獨特的抒情風采。門德爾松的朋友德弗林說過:“他只想做和他性格相適合的事,此外,他什麼也不做。”門德爾松安逸的生活與貝多芬同命運苦鬥的歷程相比,《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鮮明地反映出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強烈地表現出他們在相同體裁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音樂氣質。

因此,用亞當與夏娃作兩部協奏曲的比喻是不無道理的。門德爾松寫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他在十三歲時寫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流露出非凡的才華,但仍不成熟。《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門德爾松在二十九歲時開始構思並寫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當時,作曲家三十五歲,但已經是他的暮年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門德爾松三十八歲暫短一生的縮影,仍為人們揭開了一篇新穎而美麗的抒情畫頁,病魔與死神的逼近,沒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縷陰影。

在絃樂純清的涓流中,一支醉人的旋律由獨奏小提琴輕歌而出,震攝著人們的心靈。這支著名的抒情主題,鏤刻出門德爾松的清秀動人的音樂肖像,每每湧入耳畔,人們都會脫口呼出:這就是門德爾松!作曲家沒有沿襲傳統奏鳴曲式的慣例,加上序引或前奏;這支抒情旋律在協奏曲大門剛一打開,就翩然而至,並作為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一下子就浸透到人們的心田之中。

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樂章之間不中斷地連續演奏,這在當時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圍的快速流動被切斷;而各樂章卻各自獨立,體現了門德爾松以古典派傳統為基礎,並灌入新時代氣息的典型作風。

第一樂章
熱情的甚快板,e小調,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第一主題是一個充滿幸福,又盪漾著憂愁的優美旋律。這一樂章是如此的出名,以至於一提到門德爾松,人們便會聯想到這個主題。同時, 這一樂章的華採樂段也體現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樂章
行板,D大調,6/8拍, 這是一個抒情的而且富有門德爾松韻味的極其醇美的樂章。


第三樂章
以奏鳴曲式寫成,也是世界著名的樂章。

二、柴科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著名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現在幾乎成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門德爾松的e小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絃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而它當初的命運也和《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樣,柴可夫斯基寫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後,把它題辭獻給當時傑出的小提琴家,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奧爾,可是奧爾卻認為這一作品在技術上有許多困難,不適合小提琴演奏,並且和聲太古怪,效果難以想象,所以乾脆拒絕演奏。1881年維也納“知音樂隊”也認為它配器太笨重,和獨奏小提琴不相稱,因此預演之後就拒絕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魯德斯基徵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將協奏曲個別地方稍加改動,於同年12月4日由維也納“知音樂隊”協奏演出。

這第一場演出,博得了熱烈的掌聲,也引來了倒彩。維也納某些批評家攻擊道:“整個作品是不對稱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無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毆打、怪叫。”某批評家說:“從有些圖畫中可以看到臭味,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後,也有可以聽到臭味的音樂作品。”多麼怪誕的批評,多麼惡毒的攻擊!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演出後,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獻給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魯德斯基。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彷彿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樂章
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彷彿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
第三樂章
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三、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此曲是勃拉姆斯為當時的小提琴演奏家約·阿希姆而作。1878年秋完成,1879年元旦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由約·阿希姆完成首演。這是勃拉姆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樂曲具有濃厚的田園牧歌風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調,那種安詳與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覺,正是勃拉姆斯所獨具的特色。在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將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結合起來,並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膽創新。

全曲共分三樂章: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曲開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與單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題,之後主奏小提奏以d小調熱情而華麗地登場;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速度減慢,充滿牧歌風格;接下來的是美妙的發展及變奏,使整個樂章從頭至尾都具有濃重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特徵。
第二樂章
慢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首先由管樂器緩慢地開始,之後由雙簧管奏出徐緩優美的田園風格旋律,稍稍帶有一絲荒涼的感覺,這無疑是整個樂章中最動人之所在。
第三樂章
活潑而不太快的,遊戲似的快板,D大調,2/4拍子,不規則的迴旋奏鳴曲形式。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創造性的樂章。旋律輕快活潑,抒情優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氣勢。

四、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這一年,他對他的學生——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樂曲正反映出他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滿的詩意。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然而,本曲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前,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本曲初演以後,幾乎沒有人再對它回顧,本曲的華彩樂段,並不像鋼琴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其中較常採用的有約阿西姆、奧爾和克萊斯勒等的手筆。它比莫扎特的協奏曲有氣勢和深度。獨奏小提琴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協奏樂隊則並不處於從屬的地位,而是積極參與發展樂曲的音樂形象。樂隊的音響效果特別具有一種昂揚振奮的緊張度,因此該曲又被稱為《交響協奏曲》。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這一樂章從定音鼓的五擊開始,因此這首協奏曲也被稱作《定音鼓協奏曲》,樂隊前奏將呈示部的主題首先演示一遍。其中的D大調主部主題沉靜、安詳,A大調副部主題力度有所加強,並在重音拍上採用頓音,顯得非常堅定、果斷。整個樂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題佔據主導地位,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有對比,但是沒有激烈的衝突。整個樂章的情緒是沉著、堅定的。


第二樂章
小廣板。這一樂章是典型的貝多芬抒情曲,是一種寬廣的抒情。單簧管呼應著小提琴奏出的樂句,一句一句平緩地流淌,其中間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經過句。最後,經過一個簡短的小提琴獨奏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整個樂章的情緒是冥想、平靜的。
第三樂章
快板,迴旋曲。小提琴一開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題,這個跳躍的主題充滿歡樂的情緒。隨後,樂隊重複。這個主題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現,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極大,充分表現出歡樂和高昂的情緒。這個樂章的高潮也是整個樂曲的高潮。

據貝多芬年表記載,這首協奏曲是貝多芬專門為當時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門特(FranzClement)而作,也是由克萊門特首演小提琴。當時一、三樂章中的華彩(Cadence)部分是由克萊門特譜寫的。現在演出的基本是二個華彩版本,一個是約阿西姆(JosephJoachim)華彩,另一個是克萊斯勒華彩。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