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一场大戏从黄袍加身说起,一代传奇从陈桥兵变开始。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领后周的军队行进在北抵契丹的路上,但是当他们到达陈桥驿之时,所有人的脚步都像灌满了铅块似的,再也无法向前行走一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部下赵普和弟弟赵光义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毫不知情”的主帅赵匡胤身上,随即阵阵“万岁”之声响彻寰宇,赵匡胤从此被推上中国历史的最高舞台,黄袍加身的戏码圆满完成。这支军队转头向南出发,攻破了自己国家的都城开封,赵匡胤开始称帝,史称北宋。

作为这出大戏的主角赵匡胤,其导演的能力之强,艺术性之高至今仍然让人感叹。在兵凶战危的五代乱世,尽管篡位谋反仿佛家常便饭一般,然而无论如何,能做到如此兵不血刃,甚至充满政治艺术的变乱在我国历史上也极为出彩。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赵匡胤画像


我们先抛开赵匡胤兵变的道德评论,单就技术而言,不可谓不出彩。然而我们也很难想象,赵匡胤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究竟是如何将政治玩弄于鼓掌?这里面,最绕不开的两个人便是郭威柴荣父子了。

雄主郭威

在五代十国,后周世祖郭威绝对算的上一个异类,他年幼便失去了父母,小时候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是这种际遇在乱世中也属于正常,但是人之奇不在境遇,而在于深处境遇之中如何超脱,郭威最贫困时一度沦为乞丐,但是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在饱尝民间疾苦后奋发向上,要想在乱世之中拥有稳定的生活,就要打出一片天地,少年的郭威就是这样不断捶打自己的雄心。

随后郭威在潞洲参军,因为帮助后汉君主刘知远攻破开封,一跃成为后汉最强的军人。刘知远死后,其子刘承祐为了独揽大权,先借口谋反杀死辅国大臣杨邠,史弘肇,然后诱骗郭威北上抵抗契丹,在中途却让心腹持密诏在路途杀死郭威,然而事败,此事终于迫使郭威谋反,于是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的大戏出现了。郭威在部下的拥护中用黄旗裹身,簇拥为首领,回头便攻破开封,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的大戏。

郭威堪称一代雄主,其为人处事自然对身边人影响颇深。赵匡胤年轻时便在郭威身边做事,还参与了讨伐李茂贞的战争,在随后的黄旗加身事件中,赵匡胤同样在郭威身边。这不难得出,年轻的赵匡胤耳濡目染,在郭威身上学到了军事和政治的能力,并且青出于蓝,这一点在陈桥驿兵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陈桥兵变


陈桥驿兵变比之郭威事件处理的更加成熟,做事更加果断,思虑更加周道,下面就来具体说一说:

1.事前准备

我们知道郭威谋反,是刘承佑逼迫的结果,所以郭威在事发之前并没有时间准备,一切都是临时的应变之策,因为准备不足,在最后拥立郭威之时,不得已使用黄旗披身,这点可以证明郭威起事的临时性。

而陈桥驿兵变,显然是一件准备充分的事件,此时,柴荣已经去世,小皇帝与太后根本无法掌控大局,赵匡胤在军队之中威望颇深,又有赵普和赵光义出谋划策,因此陈桥驿兵变是准备充分的结果,而且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黄旗又是如何而来呢?这点上已足够证明。

2.更加果断

郭威在黄旗加身之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先拥立刘氏宗亲为后汉皇帝,最后才逼迫其禅位,以此来争取法理上的合法性。这是因为郭威称帝之前,后汉中刘氏的势力仍然很大,郭威不敢贸然动手。

而陈桥驿兵变时,赵匡胤战功卓著,在后周军中拥有极高威望,又掌握了禁军,因此赵匡胤在攻破开封后,比郭威更加果断,没有后顾之忧。

3.仁慈君王

无论是郭威还是赵匡胤,都是不嗜杀的君王。尽管郭威在反叛初期,刘承祐将其一家老幼屠戮殆尽,但是郭威称帝后,善待刘氏宗亲,这一点不由得让人敬佩。

赵匡胤在称帝之后,同样能够善待柴氏一族,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郭威的影响。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郭威画像


综上,可以知道,郭威对年轻的赵匡胤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赵匡胤在乱世之中第一次亲身经历艺术化的政治事件,这在赵匡胤的心中自然无法消除,因此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事件中,赵匡胤能够得心应手,从容面对,加上赵普在身边出谋划策,赵匡胤的反叛可以说是成竹在胸的,以现在的语言来说,陈桥兵变更像是对前者的一次“致敬”。

英主柴荣

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司马光曾评价其为“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这样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君主,在其短暂的在位期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如果说柴荣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那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了,在郭威死后,赵匡胤一直追随在柴荣身边。柴荣就像一把出鞘的宝剑,在五六年的称帝期间,不断向帝国的四面出击,而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得力助手,先后在高平之战,征伐南唐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因此在柴荣死前的几个月之时,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这也是赵匡胤第一次能够将后周禁军全部掌握在手中,其权势可谓滔天,柴荣深知赵匡胤的能力,想要借此来辅佐年幼的小皇帝柴宗训,但是赵匡胤显然违背了柴荣的意愿,效法郭威篡得了后周的江山。

虽然赵匡胤违背了柴荣的意愿,但是柴荣对赵匡胤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第一点便是柴荣的英气。在五代十国,即使身为皇帝,也很少有傲世寰宇,横扫六合的君王,大多都是苟且偷安,偏居一隅的帝王。但是柴荣却不一样,史称其“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柴荣是富有朝气的,因此在他执掌天下之后,在短短五六年之内,便破北汉,攻西蜀,收复淮南,北征辽国,这样的开拓精神将五代的颓势一扫而净。

正是因为柴荣的开拓精神,在大臣王朴的《平边策》中,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国策,这在赵匡胤继位后,和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不谋而合,可以说,北宋正是延续着后周的国策建立起来的。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后周初期地图


第二点是柴荣的胆略。柴荣继位之初,因为缺少战功,威望并不算高,而且柴荣是郭威养子,后周李重进是郭威的亲侄,皇位继承的首选应该是李重进。柴荣为了积攒威望,在北汉进攻之时,便御驾亲征,亲冒矢石冲击北汉大营,这对一个君王来说需要极大的胆略。

而赵匡胤作为跟随柴荣多年的将领,这种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征伐北汉,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英所表现出的胆略,与士兵同甘共苦的行为都有柴荣的影子。

在高平之战中,因为后周士兵的战斗力问题,柴荣曾说:“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随即在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的士兵组成禁军,而这件事的操办者,正是赵匡胤。因此,在宋朝有名的禁军,厢军体系也是在后周时期便有了雏形,而对于禁军的使用赵匡胤也是得心应手,在数次征伐北汉,辽国的战争中禁军的战斗力也十分强悍。


从陈桥驿兵变入手,浅谈郭威父子对赵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响


第三点是柴荣的治国能力。作为军事能力出色的帝王,柴荣不仅武功卓著,治理国家同样能够得心应手,他曾说过“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正是在这种以才为用的理念之下,大批即使科举不中的人才同样能够得到重用,这时候对于人才的重视在宋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赵匡胤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遗训,在有宋一代,士大夫即使言辞激烈,得罪皇帝,最多也是流放外地,基本没有擅杀大臣的实例。

结语

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和他的宋王朝深受郭威柴荣父子影响,这在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都有深深的烙印。

郭威对赵匡胤的政治影响,柴荣对赵匡胤的军事治国影响,都让赵匡胤在执掌天下后能够追随前者的脚步,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而柴荣在位期间,对开封城大力营建,使得北宋能够拥有一个富饶雄壮的都城,这也给北宋的创立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立国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