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一場大戲從黃袍加身說起,一代傳奇從陳橋兵變開始。

公元960年,趙匡胤率領後周的軍隊行進在北抵契丹的路上,但是當他們到達陳橋驛之時,所有人的腳步都像灌滿了鉛塊似的,再也無法向前行走一步,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部下趙普和弟弟趙光義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毫不知情”的主帥趙匡胤身上,隨即陣陣“萬歲”之聲響徹寰宇,趙匡胤從此被推上中國歷史的最高舞臺,黃袍加身的戲碼圓滿完成。這支軍隊轉頭向南出發,攻破了自己國家的都城開封,趙匡胤開始稱帝,史稱北宋。

作為這出大戲的主角趙匡胤,其導演的能力之強,藝術性之高至今仍然讓人感嘆。在兵兇戰危的五代亂世,儘管篡位謀反彷彿家常便飯一般,然而無論如何,能做到如此兵不血刃,甚至充滿政治藝術的變亂在我國曆史上也極為出彩。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趙匡胤畫像


我們先拋開趙匡胤兵變的道德評論,單就技術而言,不可謂不出彩。然而我們也很難想象,趙匡胤作為一個職業軍人,究竟是如何將政治玩弄於鼓掌?這裡面,最繞不開的兩個人便是郭威柴榮父子了。

雄主郭威

在五代十國,後周世祖郭威絕對算的上一個異類,他年幼便失去了父母,小時候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但是這種際遇在亂世中也屬於正常,但是人之奇不在境遇,而在於深處境遇之中如何超脫,郭威最貧困時一度淪為乞丐,但是苦難沒有壓垮他,反而讓他在飽嘗民間疾苦後奮發向上,要想在亂世之中擁有穩定的生活,就要打出一片天地,少年的郭威就是這樣不斷捶打自己的雄心。

隨後郭威在潞洲參軍,因為幫助後漢君主劉知遠攻破開封,一躍成為後漢最強的軍人。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祐為了獨攬大權,先借口謀反殺死輔國大臣楊邠,史弘肇,然後誘騙郭威北上抵抗契丹,在中途卻讓心腹持密詔在路途殺死郭威,然而事敗,此事終於迫使郭威謀反,於是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的大戲出現了。郭威在部下的擁護中用黃旗裹身,簇擁為首領,回頭便攻破開封,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的大戲。

郭威堪稱一代雄主,其為人處事自然對身邊人影響頗深。趙匡胤年輕時便在郭威身邊做事,還參與了討伐李茂貞的戰爭,在隨後的黃旗加身事件中,趙匡胤同樣在郭威身邊。這不難得出,年輕的趙匡胤耳濡目染,在郭威身上學到了軍事和政治的能力,並且青出於藍,這一點在陳橋驛兵變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陳橋兵變


陳橋驛兵變比之郭威事件處理的更加成熟,做事更加果斷,思慮更加周道,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

1.事前準備

我們知道郭威謀反,是劉承佑逼迫的結果,所以郭威在事發之前並沒有時間準備,一切都是臨時的應變之策,因為準備不足,在最後擁立郭威之時,不得已使用黃旗披身,這點可以證明郭威起事的臨時性。

而陳橋驛兵變,顯然是一件準備充分的事件,此時,柴榮已經去世,小皇帝與太后根本無法掌控大局,趙匡胤在軍隊之中威望頗深,又有趙普和趙光義出謀劃策,因此陳橋驛兵變是準備充分的結果,而且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黃旗又是如何而來呢?這點上已足夠證明。

2.更加果斷

郭威在黃旗加身之後,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先擁立劉氏宗親為後漢皇帝,最後才逼迫其禪位,以此來爭取法理上的合法性。這是因為郭威稱帝之前,後漢中劉氏的勢力仍然很大,郭威不敢貿然動手。

而陳橋驛兵變時,趙匡胤戰功卓著,在後周軍中擁有極高威望,又掌握了禁軍,因此趙匡胤在攻破開封后,比郭威更加果斷,沒有後顧之憂。

3.仁慈君王

無論是郭威還是趙匡胤,都是不嗜殺的君王。儘管郭威在反叛初期,劉承祐將其一家老幼屠戮殆盡,但是郭威稱帝后,善待劉氏宗親,這一點不由得讓人敬佩。

趙匡胤在稱帝之後,同樣能夠善待柴氏一族,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郭威的影響。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郭威畫像


綜上,可以知道,郭威對年輕的趙匡胤影響是巨大的,這也是趙匡胤在亂世之中第一次親身經歷藝術化的政治事件,這在趙匡胤的心中自然無法消除,因此在後來的陳橋兵變事件中,趙匡胤能夠得心應手,從容面對,加上趙普在身邊出謀劃策,趙匡胤的反叛可以說是成竹在胸的,以現在的語言來說,陳橋兵變更像是對前者的一次“致敬”。

英主柴榮

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司馬光曾評價其為“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這樣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君主,在其短暫的在位期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如果說柴榮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那麼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宋太祖趙匡胤了,在郭威死後,趙匡胤一直追隨在柴榮身邊。柴榮就像一把出鞘的寶劍,在五六年的稱帝期間,不斷向帝國的四面出擊,而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得力助手,先後在高平之戰,征伐南唐的戰爭中,立有大功,因此在柴榮死前的幾個月之時,將趙匡胤提拔為殿前都點檢,這也是趙匡胤第一次能夠將後周禁軍全部掌握在手中,其權勢可謂滔天,柴榮深知趙匡胤的能力,想要藉此來輔佐年幼的小皇帝柴宗訓,但是趙匡胤顯然違背了柴榮的意願,效法郭威篡得了後周的江山。

雖然趙匡胤違背了柴榮的意願,但是柴榮對趙匡胤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第一點便是柴榮的英氣。在五代十國,即使身為皇帝,也很少有傲世寰宇,橫掃六合的君王,大多都是苟且偷安,偏居一隅的帝王。但是柴榮卻不一樣,史稱其“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柴榮是富有朝氣的,因此在他執掌天下之後,在短短五六年之內,便破北漢,攻西蜀,收復淮南,北征遼國,這樣的開拓精神將五代的頹勢一掃而淨。

正是因為柴榮的開拓精神,在大臣王樸的《平邊策》中,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國策,這在趙匡胤繼位後,和趙普提出的先南後北不謀而合,可以說,北宋正是延續著後周的國策建立起來的。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後周初期地圖


第二點是柴榮的膽略。柴榮繼位之初,因為缺少戰功,威望並不算高,而且柴榮是郭威養子,後周李重進是郭威的親侄,皇位繼承的首選應該是李重進。柴榮為了積攢威望,在北漢進攻之時,便御駕親征,親冒矢石衝擊北漢大營,這對一個君王來說需要極大的膽略。

而趙匡胤作為跟隨柴榮多年的將領,這種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征伐北漢,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英所表現出的膽略,與士兵同甘共苦的行為都有柴榮的影子。

在高平之戰中,因為後周士兵的戰鬥力問題,柴榮曾說:“兵在精不在眾,宜一一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虛費”,隨即在全國各地選拔優秀的士兵組成禁軍,而這件事的操辦者,正是趙匡胤。因此,在宋朝有名的禁軍,廂軍體系也是在後周時期便有了雛形,而對於禁軍的使用趙匡胤也是得心應手,在數次征伐北漢,遼國的戰爭中禁軍的戰鬥力也十分強悍。


從陳橋驛兵變入手,淺談郭威父子對趙匡胤和宋朝的巨大影響


第三點是柴榮的治國能力。作為軍事能力出色的帝王,柴榮不僅武功卓著,治理國家同樣能夠得心應手,他曾說過“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正是在這種以才為用的理念之下,大批即使科舉不中的人才同樣能夠得到重用,這時候對於人才的重視在宋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我們知道,趙匡胤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遺訓,在有宋一代,士大夫即使言辭激烈,得罪皇帝,最多也是流放外地,基本沒有擅殺大臣的實例。

結語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締造者,趙匡胤和他的宋王朝深受郭威柴榮父子影響,這在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都有深深的烙印。

郭威對趙匡胤的政治影響,柴榮對趙匡胤的軍事治國影響,都讓趙匡胤在執掌天下後能夠追隨前者的腳步,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

而柴榮在位期間,對開封城大力營建,使得北宋能夠擁有一個富饒雄壯的都城,這也給北宋的創立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立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