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三九〕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譯:

姜夔寫景的作品,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然意格韻調極高,但是如同霧裡看花,終覺隔了一層。史達祖、吳文英等人寫景的不足,都在一個“隔”字。北宋詞人的風流韻致,在宋南渡立國以後就絕跡了一樣。抑或真的有時運機會存在中間?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摘錄:


姜夔 《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點絳唇》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姜夔 《惜紅衣》

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籍。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評析:

從三十四則開始到三十八則,王國維分別講到“替代字”、“神理”、“道著”等概念,裡面暗含“隔與不隔”的比較。此則他通過姜夔三首詞中的名句直接把“隔”的概念明確出來。

在王國維看來,“霧裡看花”的詞就是“隔”的。言外之意只要一首詞的詞意不直觀、明確,意象組合不自然、清晰,就是“隔”的。這其實涉及到兩種審美觀念和體驗的問題。在王國維看來,詞中應儘量不用替代字,少把寫人與寫物“黏合”在一起,不管是景語或情語都應該自然無違、境真意清。就北宋詞來說,大多數確實如此,但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審美觀念和體驗。

王國維所引姜夔的三首詞的名句,則是另外一種審美觀念和體驗。姜詞移情著色、境幻意隱。物著人之情色,人與物合而為一,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當這樣的句子在整首詞中有序組合,就會讓整首詞呈現出新奇朦朧之美,當然這只是針對詞中高手而言。當你在這樣的詞中尋繹線索,你的理解和想象會不時變化,詞中的意象不停重構意境之美,於是就獲得了多重審美愉悅。

王國維所提倡的審美觀念和體驗本身沒什麼錯,但那只是眾多審美中的一種。不能因為一種審美是對的,就否認了其它審美方式。

王國維此則還重點肯定了北宋詞,認為北宋詞大都風流不隔,符合他的審美主張。他言語中自然不自然地認為南宋詞大都較隔,比起北宋詞來總差那麼一些。其實南宋詞一點不比北宋詞差,限於篇幅,在此就不展開討論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四十〕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闕雲:“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譯:

有人問“隔”與“不隔”的區別,我回答說:“陶淵明、謝靈運的詩是不隔,顏延年的詩就稍微有些隔了。蘇軾的詩不隔,黃庭堅的詩就稍微有些隔了。‘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就在於不隔。詞也是這樣的。就拿一人一首詞來說,像歐陽修《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闋說‘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句句所呈現的都如同發生在眼前,這是不隔的;到了說‘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一層。姜夔《翠樓吟》有言:‘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這是不隔的;到了‘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就隔了一層。然而南宋詞中即使有不隔的地方,比起前人來,仍然有淺深、厚薄的區別。”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摘錄:


謝靈運 《登池上樓》句摘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薛道衡《昔昔鹽》句摘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


歐陽修《少年遊》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姜夔《翠樓吟》

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醣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

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評析:

此則承續上則,正式提出“隔與不隔”並進行區別。不過王國維沒有直接下定義,而是通過幾位著名詩人及詩句對比來區分“隔與不隔”,並重點肯定了不隔的詩句。從王國維舉的例子來看,跟此前幾則的主張是一致的。他不贊同使用替代字、移情手法,重自然、直觀、真切。但他在例舉詩人及詩句時證據和論證並不充足,並且太過主觀隨意。一是關於“隔與不隔”詩人的區分太主觀,沒有實際具體的證據來論證。二是關於“隔與不隔”的詩句區分有太強的個人審美喜好在裡面,過於追求簡明、直觀,並認為這樣才算不隔,意曲和意隱都被他看作是隔。

個人認為王國維的這種單一性審美主張,不利於詩詞的多樣化發展和審美需求,更不利於讀者整體審美和認知的提高。就拿上面例舉的“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對於稍瞭解詩歌的人來說,都稱不上什麼隔,並且下句“吟魄與離魂”還交待了事情原委。“謝家池上”指的是謝靈運讚賞謝惠連之才,思詩不成,夜間夢到謝惠連,於是吟出“池塘生春草”的故事;而“江淹浦畔”就更明顯了,講的是江淹的名作《別賦》中各種離別的情態。傳統詩詞用典是基本技法,典用的莊古,用的恰當,往往能讓詩詞顯得更有底蘊和深意,而不顯得輕浮和淺迫。因此用典和替代並沒有錯,關鍵在是否用的恰當,恰當則不會存在表面“隔”的問題。

“酒祓清愁,花消英氣”更談不上“隔”的問題,這是古詩詞典型的移情手法,移情於“酒”和“花”,借“酒”與“花”寄託懷抱。

此則最後王國維還不忘把南宋詞和北宋詞在“不隔”的問題上進行褒貶,並執著地堅持北宋詞好於南宋詞,就是不隔處,北宋詞也比南宋詞深厚。王國維為什麼一再強調北宋詞不隔呢?直接目的為他自然、直觀、真切的審美觀念提供例證,間接目的為他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說”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四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譯: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能像這樣,才是不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能像這樣,才是不隔。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摘錄:


《古詩十九首》第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古詩十九首》第十三句摘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陶潛《飲酒詩》第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斛律金《敕勒歌》

敕勒川,陰川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九至四一則) 隔與不隔

評析:

王國維恐怕意識到上面幾則有關“隔與不隔”的例證不夠充足,所舉又多是以景物為主,於是就在此則中把寫情和寫景並舉,並重點突出了寫情和“不隔”。他所舉的這些詩句,都是隋唐以前的,以直抒胸臆、質樸自然為主,很符合他真景物和真感情的“境界說”理論,也為他“隔與不隔”的區別再添證據。

由此可見王國維的良苦用心以及執著的秉性,他為了自己的審美喜好,可以說是層層鋪墊,以求理論的完善和系統化。王國維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學者,但也不能否認他理論的缺陷性。天地物象千萬,人世感情百千,交織匯合更是姿態和情態殊異,有簡潔的美清澈的境,也有複雜的美朦朧的境,正因為眾多變化才能有更多的審美愉悅,不可因一人的喜好而偏廢對更多不同美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