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永樂大典》有何意義?

_鄯魘


《永樂大典》收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以及百科文獻,共22877卷,目錄60卷,裝訂11095冊,全書3億7千萬字。


這本書比法國狄德羅編簒的百科全書、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早300年,堪稱世界文化的瑰寶。據保守估計,《永樂大典》採收古代典籍八千卷左右。前代所著《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是非常著名的鴻篇鉅製,但和它比起來,在體量上相形見絀,《永樂大典》是它們的六倍左右。清朝的《四庫全書》收錄古籍在3000冊左右,也只能望其項背,自嘆不如。這本書匯聚2 000多頂尖文士

的心血,歷時五年方告完成。內閣首輔解縉、太子少師姚廣孝擔綱編纂,初名《文獻大成》,朱棣親自作序,並更名《永樂大典》。內閣首輔解縉畫像

巜永樂大典》採用成本很高的樹皮紙
,這種紙又白又厚實,打開後木香四溢。此書高50.3釐米,寬30釐米,這種大尺度的書為群書之冠,書面用多層宣紙硬裱,再用黃絹包皮,皇家風格體現無遺。
曾擔任靖難軍師的姚廣姚畫像

巜永樂大典》成書後,因當時排版技術落後,只能採用雕版技術印刷,而一名熟練雕工一年才雕一萬字,照此速度,刻版少說也要250年。基於這一工程難度,該書一直未能印刷面世,只能束之高閣。




原書只有一部,現在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惟恐如此珍
貴的圖書有閃失,嘉靖41年8月下令抄寫一部,直到嘉靖駕崩,書還沒抄完,到隆慶初年才剛剛完成。原書置於南京保管,正本藏於文淵閣,副本安放皇史宬。這套書乾隆年間僅存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並未抄完。對於原書的去向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有人懷疑,嘉靖將它帶入了墳墓。根據考古人員對嘉靖的永陵進行遙感探測,報告顯示墓內積水嚴重,如果有書則凶多吉少。後來又歷經戰火,包括八國聯軍、義和團,又遭遇監守自盜,該書損失貽盡。1912年,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存64冊。經過徵集,目前中國家博物館珍藏161冊。聚焦國外,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40冊,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各大圖書館共藏有51冊,德國兩所大學圖書館,以及柏林人種博物館共藏5冊,臺灣國立博物館有62冊,日本各大圖書館也有收集。《永樂大典》的損毀和佚失,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

當初,朱棣為什麼要修巜永樂大典》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棣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既然在打江山方面沒有機會比肩其父,那麼在立德立言方面要超過其父。眾所周知,朱元璋在皇帝堆中,屬於文化不高的人。為了彌補自身形象的不足,他在位期間,令大臣修撰了很多書籍,如《太祖實錄》等等,朱棣“不厭其繁”的《永樂大典》,浩繁博廣,堪稱巨無霸百科全書,無疑掙足了面子。

第二,朱棣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上位的,按照封建禮制屬於來路不正,叔奪侄位讓人不齒、不服,雖然在肉體上打擊了建文帝的保守派,包括滅方孝孺十族,但是要想讓保守派思想上臣服,必須有所建樹,特別是要拉攏知識分子,告訴他們我不是莾夫,我尊儒,我和你們一樣,都有知識分子的追求;你們今後都會有用武之地、都有好的前途。

拋開個人的功利心,實事求是講,《永樂大典》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春秋風雲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詔諭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歷時六年編修完畢。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七、八千種,當時輯錄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醫學等;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明嘉靖年間的抄本,穿越五百年的歷史塵沙,歷經多次宮廷變故和外敵劫掠,該書早已大量譭棄和流失,1900年大部分被八國聯軍梵燒,殘卷被劫掠瓜分 ,現分別存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國外的一些官方及民間圖書管理機構。

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誌、科技書籍和醫學著作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為成孰的類書,其價值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幾點。即便現存的殘卷,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醫學、語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稱寶藏。《永樂大典》是古代大型工程,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心中的蓮花XZdlh


《永樂大典》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先後命內閣首輔解縉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後由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和博大精深。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它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是十分可惜的。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清代學者輯錄宋、元文人的詩歌文集和宋、元兩朝的史料最為豐富。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誌、科技書籍和醫學著作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它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它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玫寶,是當今世界最早、最全和最大的百科全書,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


左行自媒體


謝謝題主的提問。無論從歷史價值角度分析,還是從文化價值角度考量,《永樂大典》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意義。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由兩千多名學者在1403年至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近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也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現在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正如《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所說,《永樂大典》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我們要感謝這部書,因為如果沒有它的誕生,很多古代書籍,今天的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了。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說起《永樂大典》,我們不免常常會與《四庫全書》做比較,而這兩本古代典籍都是我國古代兩部大型綜合類的典籍彙編,兩者沒有優劣之分,都是我國曆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與珍品。不管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說看,只能說是各有千秋。只是由於《四庫全書》在編撰過程中由於編撰之人根據個人喜好改動歷史,造成對傳統文化的巨大破壞使其完整度不如《永樂大典》,給後人留下難以彌補的巨大遺憾。

《永樂大典》,編撰時也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編撰工作始於明成祖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歷史六年編撰完成。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約3·7億字,由姚廣孝及內閣首輔解縉帶領朝野上下共2169名文人志士進行大典的編寫。初名《文獻大成》,由於編撰完後明成祖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作序,改名為《永樂大典》,其內容涉及廣泛,彙集了古今圖書達七八千種,總共收錄了明朝也就是14世紀以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方面的書籍。

《永樂大典》可供後人根據記載的資料進行參閱和借鑑,書中所有內容歷史還原度極高,雖然在編撰時不免缺漏,編排時定韻標準不一致等一些人為客觀因素會對後人的查閱工作帶來一些麻煩,但這絲毫不影響《永樂大典》它成為我國古代典籍前所未有的文典鉅作以及它對於後人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的重要作用。



博閱軒愛讀書屋


《永樂大典》不單是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文化科技等之集大成,亦是人類幾千年來文明文化科技等之集大成,其意義對中華並人類怎麼說都不為過。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千年黑暗,而“文藝復興”猛然間就成就近代世界霸主到今天,類似於地球生命史上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西方一下子就奠定了近代幾乎所有人文類與自然類學科的基礎,並且是打著古希臘、羅馬的旗號……在這裡,必然有驚人的歷史內幕……以前的不說了,我曾經斷定,世界也即地球上凡是超過距今兩前年以上的文明史,幾乎都是中國人直接或間接的創建,是中華文明奠定了人類一切文明的基礎,但近代西方突然的超車是怎麼來的呢?我想,除了以前沿襲以來的中華輸出到歐洲的文明外,在西方文藝復興前夕,必然有大量的驚人的規模的文明由中華輸入,才會有可以在汲取後不久的產生這樣的近代西方效應……而當時能夠總結幾千年上萬年來的人文、自然科學門類的知識總結有沒有呢?什麼樣的國家力量能有這個 能力呢?這讓我想起李約琴在研究中國科技史時總結的話,大意是人類近代以前幾乎所有的創造發明都可追溯到中華。而孟席斯正是在辛勤的做這項工作。能有能量做這件事的當然是中國囉,也唯有中華有這樣自古至今(當時)的人類全面的知識積累和組織力量與印刷條件。

我們來看看這本書:《永樂大典》。該大典編撰成冊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為總編,近三千多學者歷經數年勞作,收集從古到明朝當時所有資料而成的的一部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書,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然《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全球——近代災難被搶掠到世界各地。《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以這麼說,直到今天,這部百科全書之規模之涵蓋的學科領域在歷史上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無所不包:如數理化、地理學、農學、民用工程、軍事工程、醫藥、建築、城市規劃、鋼鐵、鋼材、製陶、生化甚至包括異體受精、船舶建造、火藥製造、繅絲、絲織業、釀酒……甚至於包括編碼、譯碼、密碼學……舉個例子,就說數學,書中提及到宋朝就達95部數學論著,其中有些是關於餘數定理和密碼學即用數學方式解析密碼的專著。還有不少是關於計算圓形、球體、圓錐體、稜錐體、立方體和圓柱體的面積和體積的數學方法……高等數學。

關於軍事方面,大典裡記述瞭如何製造迫擊炮、火箭炮、大炮、火箭驅動裝置、噴火器以及各種火藥炸彈的製造方法……這些,都成了後來西方侵略中華的先進武器。

想必大家都知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如果不知道,再提起一副著名的畫——《蒙娜麗莎》,你就會感覺——哦原來是他。看看他獲得的名譽: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生物學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嗬嗬。如果你得到了當時中國人的文明成果——尤其是永樂大典裡的知識——你當然不想成為天才科學家、發明家……這個家那個家都難。可不是,如被譽為文藝復興早期“通才”的列奧·巴蒂斯塔·阿爾貝蒂也是。孟席斯分析,阿爾貝蒂1434年前的著作都是關於國內事務,而此後也即鄭和船隊到訪佛羅倫薩與教皇見面後,開始爆發大量撰寫天文、數學、密碼學、製圖等方面的專著了……恰巧阿爾貝蒂是當時教皇尤金四世的公證人,可能還參加了中國代表團與教皇之會面。孟席斯驚歎原來佛羅倫薩的數學家抄襲了中國人的著作——塔科拉、弗朗西斯科·迪·喬爾喬、阿爾貝蒂從《數學九章》中抄襲了數學、測量、透視法、和密碼學知識;雷吉奧塔斯從郭守敬著作中抄襲了球面三角形的內容,托斯卡內裡和庫薩的尼古拉抄襲了郭守敬著作中的天文知識……

另外,文藝復興時,被中華文明文化培植出來的西方這些所謂的大家抄襲得厲害的就是《農書》了,許多圖片直接被這些大家“複製”。 這本專著是中國古代記述農﹑副業生產技術的科學著作。作者王禎﹐元代農學家和活字印刷術的改革家。書中彙編了許多古農業著作﹐包括西漢《汜勝之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宋秦觀《蠶書》﹑曾安止《禾譜》和歷代史書中《食貨志》的有關資料等。他還按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編繪了“農器圖譜”。《農書》共22卷﹕農桑通訣6卷﹐谷譜4卷﹐農器圖譜12卷。書中還包括有活字印刷術的內容。《農書》的“農器圖譜”中﹐有蠶繅門﹑織紝門﹑纊絮門(附木棉﹐即棉花)﹑麻苧門等各篇﹐繪圖介紹當時中國南北各地繅絲﹑織綢﹑絹紡﹑棉紡﹑織布﹑拈麻等工具和手工機械﹐並作了評價。還在“利用門”中繪圖介紹了8錠手工搖紗機(軠床)和使用各種動力的32錠木製麻﹑絲拈線機(大紡車)……

孟席斯說,就我所瞭解,塔科拉和弗朗西斯科發明和繪製的各種各樣的機械軸、輪狀物和曲柄,都來自《農書》;塔科拉、迪喬爾喬書中抽描寫的能量傳輸來自《農書》;達芬奇發展了弗朗西斯科的成果,其繪製的機器草圖原形來自《農書》……


崑崙源


《永樂大典》是中國第一步完整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目錄60卷),11095冊,大概3.7億字,保留了明朝之前絕大部分的文獻古籍,從永樂二年開始編制,直到永樂五年才定下初稿,參與編書的多達兩萬多人,由於內容浩大,所以只有一套正本,在嘉靖年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抄錄了一套副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就是這套副本。

眾所周知,朱元璋死前,其實是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的,燕王朱棣由於不滿侄子的削藩政策,所以率軍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南京皇宮卻被一把大火燒了,朱允炆生死未卜,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於是朱棣就自封皇帝,登上皇位,但是合法性卻飽受質疑,於是為了給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皇位提供法理依據,開始主持編制《永樂大典》,卻也意外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趣味小說屋


《永樂大典》是明朝明成祖時期編著的一部書,內容浩大,如果流傳到現在,光是其中保存的古代文獻就已經是無價之寶了。因為其中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書,現在都已經沒有了。

而且這部書有一個特點,它不是公開發行的。

開始的時候只有一部,是完全手工抄寫的。而且它的讀者也只能是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因為明成祖下令編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後代子孫教怎麼做皇帝用的。所以這部書一直被珍藏在皇宮。

萬曆當皇帝的時候非常喜歡這部書,可以說是愛不釋手。萬曆下令重新抄寫了一部,這才有了第二部。

現在的人都十分看重《資治通鑑》,認為它是一部權謀書。然而《永樂大典》一出,《資治通鑑》就是小兒科了。


故紙匯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全書22937卷,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為首總編的約2000名學者在1403年至1408年編成:目錄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和歷史意義在於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文獻資料。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它由於人為或自然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寶船”,它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船倉。道教在元朝曾經歷一次毀滅性打擊,道教書籍幾乎盡毀,至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期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地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清代學者輯錄宋、元文人的詩歌文集和宋、元兩朝的史料最為豐富。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誌、科技書籍和醫學書籍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凝超


那相當於百科全書,記錄了很多寶貴的信息。對研究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