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文|水木魚工作坊

2020/2/28

1. 《資治通鑑》:以古為鑑,經世之學

在廣闊的古代世界,古希臘人注重哲學和科學,中東、南亞、北非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佛教的誕生地。中國人更看重的是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典籍浩如煙海。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古代社會每朝每代都有撰寫史書的傳統,這一部部流傳下來的史書替我們撥開了歷史的迷霧,理出了歷史的脈絡,將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今天我們要談到的就是史書中的佼佼者——《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曾國藩說過:“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毛澤東也曾如此評價道:“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鑑》裡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資治通鑑》問世以來,受到了歷代文人和帝王的讚頌。相比其他史書,它的亮點究竟在何處呢?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一語中的:“這本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還懂得講操作,那就太厲害了。”

那麼,就讓我們通過這本書裡的幾個小故事看看《資治通鑑》留給我們的那些普世哲學和為人智慧吧。

2. 智伯之死:少以自能為能,多以官人為能

(1)賢而無德,必有隱患

春秋時期,晉文公稱霸。晉國出現了趙、魏、韓、智、範和中行等世襲卿族,史稱“晉國六卿”。在晉國,六卿的權力很大,他們壟斷國政,專擅晉權。到了春秋末戰國初,範氏和中行氏被誅滅,”六卿“變為了”四卿”(智、趙、魏、韓)。這個故事就是圍繞這幾位晉國卿大夫展開的。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在四卿當中,智氏的權力最大,把控著晉國的中央,智伯就是智氏的掌門人。智伯出身貴族,自然從小便接受著良好的教育。時人稱智伯擁有“五賢“(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但唯獨有一個缺陷——不仁。

智伯為人刻薄寡恩,高傲不仁,不仁義的君主自然難以籠絡人心。智伯上位後,處事強霸,對其他三家很不客氣。他甚至在酒宴上侮辱韓氏卿大夫,事後高傲不悔。時間一長,韓、趙、魏三家都對智伯懷恨在心,但礙於智氏的強大不敢表現出來。

(2)日漸驕奢,自掘墳墓

後來,智伯想要籌集軍費,於是向三家索要城邑。韓家首當其衝,韓庚子當然不樂意交出城邑。他的輔臣段珪建議道:“交出城邑,將禍水外引。智伯不仁而貪婪,得到韓家城邑後必將威脅趙、魏兩家。到時候我們靜觀其變,借刀殺人。”

果不其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城邑。魏桓子的謀臣任章採用了“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驕兵之策。於是在暗中與有同樣遭遇的其他兩家便成了“相親之兵”,用”相親之兵”敵智伯的驕兵,才有戰勝智伯的把握。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到了趙襄子這裡,得意洋洋的智伯更加狂傲,竟然點名要趙襄子先祖的封地。先祖之封地,焉能拱手讓與他人?趙襄子果斷拒絕。不可一世的智伯馬上糾集韓魏的軍隊,準備一起攻打趙襄子。面對氣勢洶洶的智氏聯軍,趙襄子只能作戰略性撤退。

他不選擇城高池深的長子,因為百姓的徭役繁重。不選擇糧草充足的邯鄲,因為百姓的賦稅繁重。而是選擇了相比之下少有優點的晉陽,因為晉陽輕徭薄賦,趙家在那裡最得民心。在事後智氏聯軍掘城灌水,將晉陽圍困了兩年之久。期間,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果然趙襄子來對了地方。

兩年後,趙國即將沉沒,韓魏兩家並沒有流露喜色。他們知道唇亡齒寒,趙國沉沒了,他們也難逃厄運。一天,三家暗中商議,反攻智伯。在約定的時間,三家發動進攻,趙襄子掘開堤壩,大水反灌智伯。不可一世的智氏家族就這麼隕滅了。後來韓趙魏三家盡分晉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3)切記:少以自能為能,多以官人為能

智伯之死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四位主角都是領導者,這個故事就是領導者的博弈。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最需要的品質是“仁”。一個領導者不仁,下屬就不甘心為其賣命。一個領導者不仁,他的合作伙伴就對其心存芥蒂。故事中的晉伯就是很好的範例。

領導者最需要的能力不是匹夫之能,而是領導之能。

匹夫之能就是“以自能為能”,是用來做事的能力。就比如上文提及的”智伯五賢“,這種能力是個人的本領,而不是領導別人的本領。

領導之能就是”以官人為能“,是領導別人為自己做事的能力。智伯多匹夫之能而少官人之能,也是他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3. 商鞅變法:一心變法掃六合,英雄遲暮盡餘生

戰國時代風雲變幻,政治縱橫捭闔,變法圖強始終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由此出現了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這次變法不但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制度根基,更為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毛主席曾經寫過:“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可見商鞅變法的有力之處。商鞅變法時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1)立木取信:國無法不興,人無信不立

商鞅變法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立木取信。

這件事情發生在變法前夕,商鞅的法令已經準備完善。他忌憚百姓不相信自己,不遵循法令,為了博取信任,商鞅上演了這一出好戲。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道:“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賞賜十兩黃金。”

時間沒過去多久,南門口就沸沸揚揚圍了一大堆人,大家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怎麼會給十兩賞金?”有的人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百姓滿肚狐疑,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但仍然沒人敢去扛。 正在人群仍舊遲疑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隨後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了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金,一分未少。這件事立即傳開,一下子轟動了秦國,政府信譽大大提升,商鞅言而有信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也塑造了起來。

人無信不立,與他人合作的前提就是博取信任。獲取了別人的信任,就可以引導別人,就不愁做不成事了。

(2)風光登場,蒼涼謝幕

“獎勵耕戰“是商鞅變法的重要舉措。

這個舉措說白了就是一種資源導向,商鞅藉此把國家的財力人力都引導到種地和打仗上面來。商鞅告訴百姓,人一生就兩件事情,一件是打仗,另一件是種地。怎麼能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打仗種地呢——立功受獎,違背責罰。在當時的秦國,如果你種地種的好,打仗立了功,就能有錢,就能當官。如果你不想種地打仗,就會被官府貶為奴隸。這樣一來,商鞅就把秦國百姓的人生道路安排好了——拼命種地和打仗。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乘著變法的東風,部分秦國百姓變成了秦國貴族,商鞅打通了平民通向貴族的通道。

尊嚴、金錢和權力像海水裡的血液一樣誘惑、驅使著“鯊魚們”為大秦統一天下付出汗水和生命。秦國國君指向一個方向,不管是貴族還是百姓,每一個人都被商鞅無形的鞭子鞭策著不停朝那裡奔跑。

商鞅真是政治奇才啊!從此以後,秦國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統六國,商鞅功居首位。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位變法圖強的商鞅最終因為自己的無上傲慢和一生最耀眼的變法而死。他殘忍冷酷,革新法令後面還隱藏著令人膽戰心驚的酷刑。他驕傲放縱,甚至敢於誅殺太子老師。

上至利益受損的貴族,下至飽受酷法的黎民百姓,秦國上下無一人不怨恨商鞅。這位在制度上無比聰明的人才,最後卻也被自己發明的制度殺害了。

4. 寫在最後

《資治通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傳奇的故事。

它網羅包括了春秋戰國的計謀,楚漢相爭的烽煙,雄漢的氣魄,三國的浪漫,還有盛唐的繁華。

它通過平靜客觀的講訴告訴我們世間的道理,運用智慧的辯證剖析事情的真相。深入研究,這本書帶給我們的謀略智慧和人性道德會引起我們更深的思考。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內容創作官】水木魚工作坊

我們是兼具創作力與活力的工作坊,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致力於推送分享最優質、最思考、最柔情、最開腦洞的資訊營養。21世紀,讓我們陪您一起生活與成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歡迎廣大朋友點贊、轉發、收藏,到留言區評論提建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無厘頭跨界】.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

這裡是百萬年輕人的成長交流社區平臺,歡迎你的入駐,讓我們一同經歷,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