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乾隆為何要為多爾袞平反?

嚴萊


多爾袞一案,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欽定的,誰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鐵腕治國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這個重孫子乾隆就翻案了。為何?

一、寫入國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歲高齡的乾隆帝下詔:

“命追復睿親王封爵”;

“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傳尚有未經詳敘者,並交國史館,恭照實錄所載,敬謹輯錄,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宗勳至意” 。

很明顯,乾隆要講多爾袞的相關資料補入國使館。為何要寫入歷史?多爾袞功勞太大了,雖說清軍入關寫在順治的功勞簿上,但誰都知道,1644年,順治才6週歲,他懂個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爾袞的創造的,你不能寫歷史忽略掉這麼重要的人吧,況且多爾袞也是皇族一員、太祖皇帝親兒子,怎麼說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歷史上屏蔽掉,但自家人還是要顧及面子的,也是對遠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給多爾袞平反,其實也不用補償什麼,不就是下發一紙空文,給多爾袞恢復名譽,重新給他造個墓地,給他的後代一些錢糧救濟,哪怕讓他們世襲睿親王爵位,無非就是朝廷多開銷一點點錢糧,在皇帝眼裡,九牛一毛而已。

這樣給歷史一個比較好的交代,給天下臣民一個求真務實、寬大為懷的態度:看看,朕是最講道理的,連罪臣多爾袞也給平反了!朕能容天下萬物,你們好好遵從朕的旨意,服從大清王朝制度,做大清的良民,朕一視同仁,一定給你們安居樂業,好好生活!總之,你們永遠聽從朕的話,就對了!這和康熙拜謁明孝陵如出一轍。

三、乾隆大帝的野心

乾隆是很有野心的,乾隆控制朝政長達63年多(退位後依然控制),一直想讓自己彪炳史冊。文方面,編纂《四庫全書》、一生寫詩繁多(水平一般)、附庸風雅(到處都是題詞和蓋章);武方面,一生開戰不止,號稱十全武功(有些戰爭濫竽充數了);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六下江南;開創所謂盛世。

他一心要做千古一帝, 乾隆可不止平反了多爾袞,鰲拜(重新定位)、袁崇煥、甚至胤禩,他把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定案都給翻了。卻把對清朝有功的祖大壽、李永芳等寫進了《貳臣傳》,可見其用心。而千古一帝除了政績、最重要的就是胸懷。

當然,歷史並沒有滿足乾隆的野心,客觀公正的評價乾隆,他還算個不錯的君主,但在那個時代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晚年好大喜功、寵信和珅,都算是他的汙點,甚至要為之後的“道鹹衰世”負點責任。


黑水布衣


乾隆時期是康乾盛世的最輝煌時期,也是封建社會權力專制的頂峰,而乾隆皇帝對於“千古留名”的追求也是所有帝王中最為強烈的一個,為了顯示自己“包容天下”的胸襟。乾隆為一大批前清時期遭遇迫害的家族成員洗去不白之冤,像被雍正帝迫害的眾多兄弟,僥倖存活的都得到了乾隆照顧,當然,最出名的還要數多爾袞



要討論乾隆為什麼會為多爾袞“正名”,首先就要看一下多爾袞當時的罪名是否真的成立?我們正視歷史的話,多爾袞的功績顯然要比過失要大得多:

清廷能夠順利入關,是多爾袞的功勞;清廷得以定都北京,是多爾袞的功勞;清廷在皇太極死後陷入權利爭鬥,又是多爾袞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皇位,才換取了各方的退步,避免了大清的分裂;甚至說順治也是沾了多爾袞的光,才登上了皇位!若沒有順治,哪有後來的康熙和雍正,也就沒有強盛的大清,這一切,都是多爾袞勵精圖治的體現,所以,我們可以把多爾袞和皇太極並列認為是大清的奠基人



在肯定多爾袞功績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他死後被定下的罪名:篡權、奪位、意圖謀反等等等等,反正都是為了皇位。歷史都是勝利者撰寫的,顯然,多爾袞不屬於“勝利者”的範疇!可是我們看看當時這些罪名的具體所指:穿龍袍、以皇父自居!拜託,這些到底是誰賜予的?難道不是順治嗎?先是攝政王,然後是皇父攝政王,哪一道聖旨是多爾袞發的?再說了,多爾袞時期,如果他真想取而代之,那也真沒什麼難的,因為豪格、濟爾哈朗等人都已經被他給擺平了,在“奪位”的路上,已經沒什麼可以阻止他了。可是,皇帝依然是順治,而多爾袞再牛,權勢再大,他也始終沒脫離“攝政王”的稱號。說多爾袞“謀反”,估計連順治自己都不信

那順治為何如此仇視多爾袞呢?在多爾袞的眾多罪狀中,有一條是“私入後宮”,這可能才是順治的“心病”所在,因為當時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緋聞已經天下皆知,在很多野史中甚至記載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事,這等於給順治找了個“後爹”。沒掌權的順治除了“忍”,也別無他法,可是,當多爾袞不幸去世後不久,就藉著有人揭發的理由對多爾袞展開了“清算”,這種仇視其實也和孝莊有關



孝莊太后親歷了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順治是她的親生兒子,可是,孝莊太后和順治的關係並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皇后的任命基本是孝莊做主。第一個皇后是孝莊的侄女,結果和順治根本沒有共同語言,順治幾次要廢皇后,都在孝莊或明或暗的反對下無功而返,致使順治鬱鬱寡歡,無奈之下,孝莊只得同意了順治“廢后”的意願。(順治後來自己選了一個,又想廢,沒廢成就偶了)

順治認為由於多爾袞的存在,使得自己當了多年的“傀儡”;他還認為是孝莊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婚姻支離破碎;最主要一點,這兩個他所不滿的人還緋聞不斷,這就更激化了順治的憤怒,所以,多爾袞就這麼定罪了

多爾袞被定的各種罪名顯然根本站不住腳,更何況他對大清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所以,樂於被後人讚揚的乾隆就恢復了多爾袞的名譽


回眸滿清


乾隆為何要給多爾袞平反,這是一個比較值得深思的問題,既有多爾袞的功績因素,也有乾隆皇帝自負因素,兩者相互依附,缺一不可,為何這麼說呢?且待我深入分析。


一、多爾袞功過

1643年,皇太極突然因病去世,由於當時他才五十多歲,並沒有考慮過繼承人的問題,突然離世,讓整個朝廷陷入恐慌。


大家為爭奪皇位亂成一團,這時,繼承人呼聲最高的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還有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豪格是嫡長子,最具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多爾袞手握重兵,最具有實力繼承。兩者互不相讓,沒辦法最後只能聚集大臣一起商量繼承大事。

討論繼承人時,大家首先就把多爾袞排除,因為畢竟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皇太極有長子存在,輪不到多爾袞繼承。原本豪格已經距離繼承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結果豪格稍微客氣謙虛了一下說自己怕肩負不了這個重擔。

就因為這一句話,多爾袞死死抓住不放,覺得豪格自己都沒有信心,怎麼能把江山交給他呢?門外鰲拜、索尼等也是重兵在握,為豪格助威,多爾袞想要採取暴力手段進行搶奪,不太合適。

最後濟爾哈朗提出建議,讓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做攝政王輔佐福臨處理國家大事。這樣一來,雙方才暫時消停,濟爾哈朗本來就是與豪格一夥的,他做攝政王也算雙方實力相當。


但是濟爾哈朗遠遠沒有多爾袞實力雄厚,福臨才登基不久,很多支持豪格的大臣就倒戈支持多爾袞,並且出賣豪格一夥人,說他們有人想要謀立豪格,首先被處置的就是濟爾哈朗。多爾袞不僅把濟爾哈朗處置,還將濟爾哈朗原本的旗主之位也搶佔。

緊接著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致死,多爾袞霸佔了豪格的旗主之位,還將豪格的老婆也一併搶佔,實在有些殘忍。豪格倒臺之後,索尼、鰲拜也被多爾袞想方設法進行處置,朝中權利基本掌握在多爾袞手裡。

年紀尚小的福臨只能默默忍耐,別無他法。1644年多爾袞帶領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大清順勢遷都北京,實現統一基業,這應該就是多爾袞最大的功勞,因為這個功勞,基本已經可以與其餘內訌的過錯相抵消。

至於福臨為何對多爾袞如此不滿,是因為相傳多爾袞與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后有一腿,導致福臨感覺臉上無光,此外,就是權力的搶奪,福臨後來長大成人,多爾袞又於1650年去世,為了將之前多爾袞帶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旗主之位收回,福臨對多爾袞的功績進行了否定。


多爾袞去世兩個月後,福臨就叫大臣紛紛揭發多爾袞生前過錯,最後對其進行死後處置,削去爵位,革去官職,也算是報多爾袞當年專權的一箭之仇。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其實多爾袞也算不上什麼專權,正如康熙時期的鰲拜一樣,作為輔政大臣,鰲拜有責任輔佐年齡尚小的康熙,多爾袞一樣有責任輔佐年齡尚小的順治,只是皇帝年輕不能理解這種行為,康熙晚年就給鰲拜平反,因為已經恍然大悟。

順治得天花年僅24歲就去世,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也許就會明白多爾袞當時所做的一切,要是多爾袞真的想篡位,順治根本擋不住。


二、乾隆時間充裕

乾隆在看關於多爾袞檔案的時候,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可是為什麼他的爺爺康熙沒有給多爾袞平反,父親雍正沒有給多爾袞平反,偏偏乾隆就要給多爾袞平反呢?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乾隆比較閒,才有時間去處理這些舊事,為何乾隆能夠如此悠閒自在呢?那還是他的爺爺康熙與父親雍正為他奠定的基礎。早在康熙時代,就已經平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抵禦住沙俄侵略,讓大清江山穩定下來;雍正時期又追繳國庫虧空,大力施行“改土歸流”等改革政策,讓國家更加安定,國庫更加富足;到了乾隆時期,江山穩定,國家富裕,天下雜事較少,乾隆不需要像父輩那樣操心而擔驚受怕。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乾隆才有時間精力來研究過去的案件,並且一一平反,比如禮親王代善、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還有與雍正奪嫡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以及乾隆的哥哥弘時等人。

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後,還恢復其爵位,讓子孫後代繼續世襲。

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

三、乾隆自負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並且公然敢說:


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

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覺得要是他不敢做不敢說的話,以後子孫後代都不敢說不敢去做,他已經完全把自己標榜成為清朝時期最厲害的皇帝,他平反時這樣評價多爾袞:

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這樣的評價抓住了多爾袞的功勞,而忽視錯誤,要說乾隆認識有多深刻,實在不敢恭維。

盛世總是容易讓人麻木,好大喜功,自以為是,歷史從來如此,比如唐朝時期的李隆基,處於開元盛世,國家人民生活足夠富裕,可以做到夜不關戶,路不拾遺,但是危機也隱藏在盛世表面之下。

清朝一樣,乾隆時期雖然看似富裕穩定,但都是靠祖輩奠定的基礎,才造就的,乾隆自以為是,閉關鎖國,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最終的結果也就導致奢靡成風,官員貪汙腐敗,比如和珅之流,成為國家蛀蟲危害國家。

單純從這些事情來看,我們就知道乾隆當時平反多爾袞的心態其實主要還是想在自己政治生涯中錦上添花,讓百姓覺得自己確實足夠寬宏大度,足夠仁義。



要說真實的功過,也許乾隆並沒有考慮的那麼深入,而真實的多爾袞什麼樣子,也因為乾隆平反之後將資料銷燬,我們無從得知,給後世留下一個謎,讓我們逐漸摸索。


結語

雖然多爾袞確實有過很多功勞,該得到歷史正確的評價,但是乾隆的做法目的為何,也值得我們深思!



嗔痴歷史觀


首先我們看看乾隆在平反多爾袞的時候是怎麼說的:“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

很多人說,乾隆是為了恢復滿足統治、政治需要等理由。但是通過乾隆本人的性格和他平反時候說的話來看,並沒有如此深奧複雜。其實答案4個字就足夠:承認功績。

乾隆之所以想要承認多爾袞的功績,主要是因為乾隆自己的性格所致。乾隆一直都以十全老人自居,說明他是一個有政治潔癖的皇帝,所以在皇族的問題處理上,乾隆秉承的是清者自清的原則。

多爾袞有功就是有功,而順治皇帝因為卻因為私人感情給多爾袞欲加之罪,這讓乾隆不能接受。所以在乾隆執政的後期,選擇了為多爾袞平反。因為這個時候他認為他自己有足夠的功績作為支撐,底氣十足。另外,如果自己不為多爾袞平反,就意味著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敢為多爾袞平反了。

所以,我給出的最後答案有一下幾條,

1、多爾袞確實功績卓著

2、乾隆自恃十全老人,不容皇族的用功之人受冤,有罪之人逍遙。

3、乾隆有著十分嚴重的政治潔癖。

4、除他以外,沒人敢給多爾袞平反。

至於其它的答案,比如政治需要等,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武品文史


多爾袞是滿清政權繞不過去的坎。

作為攝政王,實際帶領滿清入關者,多爾袞雖然只有短暫的六七年時間,但滿清坐穩江山之後就得釐清法統——這肯定很重要。而要釐清法統就始終繞不過多爾袞。

如持續否定多爾袞,則滿清入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從哪裡來?

此外,多爾袞雖然跋扈專權,但他的權力基礎是八旗貴族公議而來,並非武力奪取。此後多爾袞至死未篡權奪取皇位,順治因憤恨其殺兄擅專,也出於快速控制政權、奪取正白旗的考慮才批判定罪多爾袞。

最後,正白旗成為上三旗已近200年,乾隆平反多爾袞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可以凸顯自己的能力。


四川達州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為順治朝追罪的睿親王多爾袞平反昭雪。詔曰:

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歿後為蘇克薩哈所構,首告誣以謀逆。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始以斂服僭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朕每覽實錄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

此時是公元1778年,距離多爾袞去世已經過去了128年。

有清一代,關於多爾袞的身後事終於由乾隆蓋棺定論。對於一個被“謀逆”追罪的人來說,最後給定“忠”的諡號,頗有幾分戲劇化。

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即被清算,落了個身敗名裂。順治十二年,皇帝下詔求言,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許爾安上疏歷數多爾袞的功勞,請求能為他平反冤案,恢復爵位,被濟爾哈朗等人駁回,兩人也被流放寧古塔。

此後一百多年,再無人敢提及多爾袞。

乾隆三十八年,弘曆就曾下詔:認為睿親王多爾袞雖然定罪除封,但念及定鼎之功,不忍墳塋荒蕪,由內務府進行休憩,並令近枝王公按時祭掃。

也許從這個時候起,乾隆就已經有了平反的想法。

作為皇帝,乾隆必然能看到最為詳盡、真實的檔案,對於多爾袞謀反與否,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他認為當時的多爾袞“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要想當皇帝實在是輕而易舉。多爾袞當時的清算如何造成,無非是他身死之後,朝廷中關於權力的分配來了一次重新洗牌。“批倒”多爾袞,就勢在必行。

更何況,當時滿清入關不過七年,民族之間的矛盾仍然極為尖銳,大大小小的反清復明起義此起彼伏,亟須把多爾袞這個重量級的人物推出來當替罪羊。

而到了乾隆朝,愛新覺羅家已經坐穩了江山。作為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帝,在二十五歲風華正茂的年紀登上皇位,繼位沒有任何懸念與質疑。完全不需要顧慮為這樣一個關鍵人物平反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合法性。

他的觀點是:

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

於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弘曆不僅為多爾袞平反,同時也恢復了豫親王多鐸、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原有的爵位,並配享太廟,連在雍正年間獲罪的允禩、允禟也恢復了名譽。

也許他沒有料到滿清後來的歷史走向,但這句話說對了。從嘉慶開始,清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自顧不暇,若沒有他來釐清前朝舊案,後世的皇帝們哪裡還有精力來顧及這些舊事。

道光九年,旻寧巡視盛京拜謁祖陵,追念睿親王多爾袞領兵入關的功勳,賞賜當時襲爵的睿親王淳穎的兒子禧恩三眼花翎。嘉慶薨逝後,禧恩在宗室中首先站隊,支持道光繼位。旻寧此舉,也是對禧恩投桃報李吧。

清朝諸帝中,當數乾隆對多爾袞的評價最高,他自稱看實錄墮淚,想必是看到了內廷中最隱秘的檔案,而這些,才是最真實的記錄。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後,令多爾博仍舊為多爾袞後嗣,以其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位。

淳穎的嫡福晉富察氏是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傅恆的女兒。傅恆是乾隆前期到中期最為炙手可熱的大臣,他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

乾隆固然好大喜功,但對這些競爭皇位的失敗者,終究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刻薄。


盧溝古橋寫江山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年僅39歲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膝蓋受傷,以藥塗之,不久竟不治死於喀喇城。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追封其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簡稱“義皇帝”,以皇帝禮下葬,身後極盡哀榮。



然而不到兩個月,多爾袞的命運就急轉直下,13歲的順治皇帝開始全面清算多爾袞一黨,正式向全國宣佈多爾袞十四條大罪,追論其生前謀逆罪,削爵擢宗室籍家產,罷廟享斷其後嗣,掘墓開棺鞭屍。此後,一百多年朝野上下無人敢提及多爾袞。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親自閱看清朝以來的重大檔案,不僅對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重新定義編撰《貳臣傳》,同時也對清朝開國功臣多爾袞開始重新翻案。

乾隆皇帝認為多爾袞手握重兵大權之時,何事都能幹的時候,都沒有謀逆篡位,可見其沒有謀逆之心。再次,多爾袞對清朝入主中原實現大一統功勞太大,可堪功臣第一。乾隆皇帝閱覽實錄,以為多爾袞“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乃清朝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最高功臣。其三,乾隆皇帝同情多爾袞死後的遭遇,對多爾袞有大功於清朝卻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感到不平。從乾隆皇帝下達全國的上諭中,給多爾袞平反正是基於以上三點原因。


當然乾隆給多爾袞平反還有深層次的原因,當時處在乾隆皇帝統治的中後期,天下承平日久,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給幫助清朝定鼎中原有大功的多爾袞平反,可以有利於緩解宗室矛盾,樹立自己的威望,鞏固滿清的統治,所以給乾隆皇帝給多爾袞平反的政治意義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漫話史海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收攏人心。

乾隆為何要為多爾袞平反?

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其實也是很受冤枉的人。當初,在多爾袞身邊的正白旗人蘇克薩哈是個有野心的人。善於察言觀色的蘇克薩哈見多爾袞擁立順治有功,在朝中能夠獨攬大權,於是特意依附於他,很快成了多爾袞的心腹。後來多爾袞在一次狩獵時跌落馬下,暴病而亡。而之前察覺到順治對多爾袞不滿的蘇克薩哈 ,便向順治告發多爾袞生前有謀反之心。此告正中順治下懷,於是將入土為安的多爾袞被掘墓鞭屍、挫骨揚灰,剝奪所有尊諡和家產,家人也受到株連被治罪。


乾隆43年(1778年),乾隆皇帝掀起了一場翻案狂潮。被翻案的宗室成員分為兩類:第1類就是為滿清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功勳卓著,卻被殘酷對待的宗式成員。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當時頗受爭議的,就是多爾袞。乾隆恢復了他們的名譽、身份、封號, 並安排其後人繼承爵位。而乾隆也藉著此翻案時機,將爵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確頒行,恢復了諸王最初封號。


乾隆進行翻案,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政治的需要。經過雍正13年的治理,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不僅國庫充盈、官場清廉、國泰民安,國家達到盛世景象,版圖也拓展到了清朝的頂峰。好大喜功的乾坤皇帝充滿了足夠的果敢和魅力,他認為自己此時不去平反,後世的人就更不敢了,他也希望將此作為自己功德流傳後世的體現。

其次,平反也是乾隆實行的懷柔政策。時間距離多爾袞被削奪已經過去150多年,恩怨情與家國矛盾已被時間沖淡,平反行為緩解了宗室之間的關係,讓宗室更加支持自己,鞏固統治的內部根基。同時這也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表明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已經化解, 現在的朝廷團結一致,從而進一步提升皇權的威嚴和自己的地位,為自己樹立仁政的形象,保證皇位的穩固。



此後不久,乾隆皇帝還為袁崇煥平了反,緩和了民族矛盾,拉攏了漢族階層,穩定了民心,維護了統治的基礎,表達了乾隆皇帝的開闊胸襟。相反,對於洪承疇、孔有德、祖大壽等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將,卻編入了《貳臣傳》。


總之,對有功之臣平反,是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而實施的懷柔政策。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在政治上是沒有對錯之分。全看治階級當時的需要 。

所以我們就要看看多爾袞為什麼有罪。這個歷史就可以推到努爾哈赤時代了。

女真人以黃色為尊。所以努爾哈赤為兩黃旗旗主。 但當時最能打的卻是兩白旗 。能打,分的戰利品也多,牛錄也多。兩白旗的旗主分別是多爾袞和多鐸。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大統。 皇太極成為兩黃旗旗主。這下問題來了 。作為皇上的皇太極實力還沒有多爾袞兄弟大。所以皇太極把兩黃旗和兩白旗互換。以前的兩白旗成為現在兩黃旗,以前的兩黃旗成了現在的兩白旗。 這下兩黃旗和兩白旗就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了。

清軍入關,多爾袞是攝政王,兩大助手就是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 這樣兩白旗在統一戰爭中立功最大。也就是說兩白旗壓過了皇上的兩黃旗。 所以在圈地運動中兩白旗獨多。 這樣以兩黃旗為首的剩下六旗是大大的不滿。

清朝是一個二元帝國,雖然皇上準確的說是漢人的皇帝,滿人的可汗,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法王。但在女真的內部 皇上的全稱是鑲黃旗第一佐領,多爾袞是正白旗第一佐領,平級。所以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作為兩黃旗旗主他必須為兩黃旗出氣,兩黃旗才是他的命根子。 多爾袞的必須有罪,兩白旗必須有罪。

到了乾隆時期國家已經徹底安定下來。八旗旗主徹底變成擺設了。八旗之前已經沒有不可調和矛盾了。相反乾隆要塑造明君的形象,就必須有功則賞,有罪則罰,給過去的一些事情平凡。


Johnny親王


你好,這個問題由《午夜鑑史》來回答。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也是皇太極的弟弟,他14歲被冊封為貝勒,17歲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又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福臨,1644年他率領清軍入關,消滅了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為大清入主中原做出了非一般的貢獻,因此多爾袞的勢力極大。

1650年,多爾袞在塞北狩獵時不小心墜馬身亡,順治帝聞訊大驚,超出規格地追封他為“清成宗”,並將多爾袞厚葬。至此多爾袞應該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然而就在多爾袞去世兩個月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順治帝不僅剝奪了他所有的封號和賞賜,而且還把其墳墓挖掘開,屍體遭到了侮辱,多爾袞從天堂到地獄,處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何為如此呢?

試想下,多爾袞是一位權力通天的攝政王,即便他沒有造反的意圖,但對順治帝來說,尊重肯定是不夠的,只是順治帝當時只能忍耐;而且多爾袞在活著的時候,肯定得罪了不少的王公大臣,這些人與順治帝一樣,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不敢造次,但是他人一旦死了,肯定會起來報復,事實也證實了這種猜想。

至於,過了上百年時間,乾隆為何會為多爾袞平反?其實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第一點:相同的性格。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他是一位天生的武將,一位馬背上的大將軍,乾隆同樣如此,他也是從小習武,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他是因為馬背上的皇帝,乾隆對多爾袞是有同情之心的。

第二點:人格需要。乾隆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在他的領導下,大清達到了鼎盛時期,對於取得的成就,乾隆內心是洋洋自得的,他自詡為十全老人,既然如此,他就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為多爾袞平反,其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祖輩的做法,乾隆這是為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

第三點:政治需要。這點是最重要的,多爾袞被掘墓挖屍,與其相關的人員也都受到了處置,並且影響了他們的後人,對此這些人長期壓抑心中的不滿,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其實也就變相拉攏了多爾袞以及相關人員的後人,如此一來真是一舉多得。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淺陋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