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爲什麼沒有稱帝,是因爲孝莊還是另有他因?

龍騰百科


多爾袞怎麼不想當皇帝,他太想了,只是實力還不夠沒那個命,與孝莊沒多大關係,在女人與皇位之間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皇位,當了皇帝女人大把的。


皇太極學他爹努爾哈赤連遺囑都沒立就匆匆而去,空空的皇位無不讓人凱覦,論實力、才幹,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是最大熱門人選,兩黃旗的圖爾格、索尼、鰲拜是極力支持豪格,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支持福臨,兩白旗支持多爾袞,兩紅旗是旁系不參與,因此兩人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一度差點大動干戈。


在這緊要關頭,兩紅旗旗主、享有崇高威望的禮親王代善出面平息事態,經過協商,採取“和稀泥”的方法,照顧各方利益,豪格和多爾袞兩派誰也不立,照顧兩黃旗的提議由皇太極的子孫當皇帝,同意多爾袞提議福臨當皇帝,由兩白旗的多爾袞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做攝政王,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多爾袞也知道這個道理,皇太極去世後,他的兒子是正統的繼位者,多爾袞如要奪位就屬於篡位,大逆不道天下反之,皇太極如果沒有兒子,多爾袞完全能勝任,哪怕大動干戈也不為過。

多爾袞權衡再三,如果死磕的話,對自己絕對不利,與其對抗不如退而求其次,由福臨繼位,乃皇太極之子,打壓了對手豪格,又拉攏了濟爾哈朗,各方都能接受,皆大歡喜,多爾袞利益最大化成了贏家。


至於多爾袞在當上攝政王之後為何不奪位稱帝就不得而知,估計那個位子也不是那麼好坐的,他現在雖無皇帝之位,但有皇帝之實,該滿足了。

遺產君


像多爾袞這種殺伐果斷影響中國歷史的人,能為了一個女人自斷前程?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不滿6歲的順治帝繼位,順治上位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產物,絕不多爾袞發揚雷鋒精神禮讓的結果。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實質是個奴隸制政權,部落的首領不是父子相傳,而是要各方推舉。所以皇太極病逝時的滿清,只要是有能力的愛新覺羅氏都有權繼承而並非是皇子。

在皇太極生前未立嗣子。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集團是競爭皇位最大的兩股勢力。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已三十四歲,豪格初封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貝勒,再晉封為和碩肅親王。他從小跟隨皇太極及多爾袞南征北戰,勇猛彪悍,戰功赫赫。豪格除親率的正藍旗勢力,兩黃旗的圖爾格、索尼、鰲拜和鑲藍旗的濟爾哈郎是極力支持豪格,且作為先帝的長子繼承皇位應當應分,名正言順;

多爾袞為皇太極的十四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戰績蜚然,富有理政經驗,威望極高,是皇太極頗為倚重的"肱股之臣",多爾袞手下的兩白旗的戰鬥力則是更勝一籌!其民望也更高。

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宗室會議上,兩黃旗的代表大臣索尼和鰲拜甚至帶劍入宮,多爾袞以努爾哈赤定下的八王議政祖制才將他們哄出去。會議正式開始,各方開始發力角逐。最後兩黃旗撂下一句狠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這緊要關頭,兩紅旗旗主、享有崇高威望的禮親王代善在同皇后哲哲、滿清親貴、及漢臣范文程等人商協後,為了避免大清帝國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皇太極的兒子當中另選一個皇子作為繼承者。最終通盤考慮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位。 同時決定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兩大輔政大臣,不久多爾袞很快踢走濟爾哈朗,自己晉為攝政王,實際代行皇權。

順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兒的兒子,大玉兒(孝莊文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擇順治就是選擇了科爾沁部一起謀略中原。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私情糾纏不清。這樣安排對多爾袞可說是一石三鳥,一福臨年幼,便於自己掌握權柄,二滿足了兩黃旗的要求,讓他們閉嘴,同時打壓了最大對手豪格;三是獲得美人芳心。

6歲福臨繼承皇位避免了一場血腥奪位之爭,保持了帝國的穩定,福臨也成了大清入關第一帝,並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開國之君。


美麗青春您真痘


看過《孝莊秘史》的都知道,多爾袞一生都愛著大玉兒,甚至為了大玉兒放棄了帝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多爾袞是那種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人嗎?我的答案是,多爾袞一直有著稱帝的夢,之所以沒當皇帝,是因為其他原因,和孝莊一點關係都沒有。



努爾哈赤在位之時,多爾袞和皇太極都是領軍大將,都富有極強的政治軍事能力,而且多爾袞的母親還很受寵。但是多爾袞還是和皇太極有著巨大的差距。皇太極要比多爾袞大很多,他早已經在軍隊和朝廷中有著自己的班底,這些勢力是多爾袞比不了的。而且皇太極比多爾袞有著更好的政治天賦和政治背景,也比多爾袞更加理智,相比多爾袞,皇太極才是當皇帝的第一人選。


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多爾袞的母親被迫殉葬,而且他的勢力在皇太極眼中是一個威脅。多爾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向皇太極效忠,只有這樣他才能不死,才能為自己母親報仇。


皇太極猝死。這給了多爾袞爭奪皇位的心。但是皇太極有一個大兒子,這個大兒子雖說不是嫡長子,但是能力出眾,在軍隊裡的勢力和多爾袞勢力相當,這兩人還素來有恩怨,其中任何一個當皇帝,另一個都不好過。而且當時朝中大臣,都支持皇太極子孫繼承皇位,不承認多爾袞。所以多爾袞在這次爭奪皇位過程中妥協了,讓皇太極嫡子大玉兒的孩子福臨當皇帝。



雖然多爾袞沒有當上皇位,但是他認皇帝為義子,當了“皇父攝政王”,在朝廷中說一不二,比皇帝還像個皇帝。

在他的皇帝夢破滅的時候,他自比周公,讓後人知道他有能力當皇帝,但是不當,輔佐幼帝。是一個大忠臣。


歷史鹹談


多爾袞一生中有3次離皇位一步之遙的機會,但他最終卻都沒能更進一步。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17歲就隨皇太極帶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皇太極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皇太極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皇帝;之後,他從兩個攝政王到大權獨攬,先後被順治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和皇父攝政王。



從上面的多爾袞的經歷,俺來分析一下他的3次機會:

機會1:多爾袞與皇太極之爭

據說有努爾哈赤想傳位給多爾袞的打算。可是努爾哈赤的突然去世,並未立遺囑讓誰做接班人。努爾哈赤死時只有他寵愛的大妃阿巴亥在場,也就是多爾袞的母親。當時有希望成為大汗的有四大貝勒(代善、皇太極、阿敏、莽古爾泰)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由於代善的兩個兒子和代善的原因,把皇太極推上了汗位。多爾袞的母親阿巴汗被逼陪葬努爾哈赤,保全了尚未成年的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那年才15歲。那時皇太極已經34歲了。



機會2:多爾袞與豪格之爭

豪格,皇太極的大兒子,多年來的征戰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比多爾袞還大3歲。

皇太極生前也沒有指定過接班人,因此各方勢力對皇位都有覬覦之心。在多爾袞與豪格兩派勢力的爭鬥會議上,多爾袞認為自立條件尚不成熟,於是達成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條件:擁立皇太極年近6歲的福臨繼位。

雖然多爾袞在這次沒能當上,不過他當上了攝政王,同時也讓豪格失去了稱帝的機會。


機會3:多爾袞獨攬大權之後

此時的多爾袞大權獨攬,實際權力已經凌駕於順治皇帝之上,但他依舊沒有當皇帝。

關於此時他為啥不稱帝,有以下兩種說法:

1:他愛江山更愛美人

為了心愛的孝莊太后,甘願扶持她的兒子福臨,自己只做個皇父攝政王。

此種說法一直存在爭論,無從考證

2:他只有一個女兒

多爾袞不多產,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即使他稱帝,他去世後肯定會被反攻倒算的。

正當多爾袞權傾天下之時,他卻在一次塞北狩獵中意外墜馬受傷,最後不治身亡,年僅39歲。除了無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來解釋他為啥不稱帝了。


不藥的花花世界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死後,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為皇位爭執不下,以及各方勢力如兩紅、兩黃和兩藍六旗對多爾袞的不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阻止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睿親王多爾袞不得已只好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把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立為皇帝,是為順治帝。


順治元年,大清入關,順治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北,又追封為“清成宗”,順治八年,剝奪其封號,掘墓鞭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為其平反。

(多爾袞畫像)

從以上情況我們知道,多爾袞並非有多大的胸襟,不是不想稱帝,實是當時的力量不夠強大,不得已而為之。更不像電視劇那樣與孝莊有那麼一腿。


春花秋實5872


無風不起浪,要說多爾袞和孝莊沒有情愛之事,反正我是不信,就像北方流傳著一句話說的,“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更何況是蠻夷之地的人,對這樣的事情早已見怪不怪。


多爾袞之所以沒敢稱帝,在我看來有三個人起到了阻擾的作用。

笫一位是肅親王豪格,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按理說繼承皇位的是他,但由於自己出身不高加上勢力不如多爾袞,所以與皇位失之交臂,也因為如此,他和多爾袞勢兩立,他雖然實力不如多爾袞,但也是手握重兵之人,如果多爾袞想自立為帝,那無疑會讓剛剛強大的大清,立馬陷入內亂之中。

第二位,是禮親王代善,身為努爾哈赤的長子,滿族族長的他,在八旗諸將中威望甚高,連多爾袞對他也要禮讓三分,他是不會看著剛剛崛起的大清王朝,而毀於內亂之中,因此,他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多爾袞稱帝。

第三位,是孝莊太后,孝莊屈身於多爾袞,不排除有消磨他野心的成分在,另外,孝莊聰明睿智且名正言順,最少在表面看來地位是高於多爾袞的,手中的權利也不容小覷,其實到了多爾袞後期,他的實力已逐漸的被孝莊削弱了。

當然,多爾袞雖然沒有稱帝,但就他而言其實和皇上沒啥區別。



曹操的速度


清朝第一大功臣多爾袞的爭權之路!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多爾袞沒有稱帝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說是:“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喜歡孝莊文皇后,而放棄自己稱帝”,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也是沒有真實準確的歷史資料為其提供史料支撐的,所以這個說法在目前來看是不成立的。

那麼多爾袞放棄稱帝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不難理解,在崇德八年時,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他生前未立嗣子。這時皇位究竟由誰繼承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了。最後皇位繼承的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誰都不肯妥協。此時的多爾袞並不受到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的支持,當時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主要來自於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和眾人協商後決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也就是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多爾袞當時之所以放棄帝位,是因為當時多爾袞稱帝的條件並不成熟,所以在不得以的情況下多爾袞選擇放棄了稱帝,並不是所謂野史所說的多爾袞是因為孝莊文皇后而放棄稱帝的!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


BM大嘴


多爾袞沒有稱帝主要原因是時機不到,另一個他去世太早。

多爾袞也是一個軍事天才,軍事能力不遜於努爾哈赤皇太極。在他的指揮下滿清迅速統一了中國。貢獻很大,想當皇帝的阻力同樣大。

第一,中國人都講究名不正,言不順。多爾袞也不能逃離這種傳統觀念的巨大壓力。皇太極去世後,他的兒子是正統的繼承者。多爾袞要是奪位就是得位不正,就是亂臣賊子。周文王、曹操都有實力當皇帝,卻都不願意走出那一步。事實上中國歷史上這種事例很多。多爾袞也會面臨這種選擇。


第二,多爾袞本身還沒有能奪取帝位的絕對實力。努爾哈赤訂立了八王議政制度。八王就是滿清的八位旗主。八旗裡有皇太極的鐵桿支持者要求立皇太極長子豪格。大臣裡支持豪格的人也佔多數。多爾袞無力壓制,最後達成妥協,立順治為帝。

第三,多爾袞去世太早,無法確定他的真實想法。多爾袞39歲去世,如果再有10年,就能觀察出他是否想奪帝位。

第四,多爾袞愛孝莊是毫無疑問的,否則不會冒生命的風險。如果是因為孝莊而退讓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過這個因素野史性質較大,不作為論據。


滄海歷史春秋


多爾袞一生有多次稱帝機會,尤其是在皇太極死後他攝政時期,但他沒有稱帝,這是為什麼?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多爾滾沒有稱帝不是因為孝莊的原因。下面本人就幾方面來說說,希望和歷史愛好者共同探討。

內部實力對比不佔優勢,只能退而求其次。

皇太極死後能夠繼承皇位的,除了多爾袞和年邁的大貝勒代善,就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在世時雖然比較賞識多爾袞也重用了他們三兄弟 ,但還是有所戒備,處處打壓他們三兄弟。在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擁有兩白旗,但此時的兩白旗已經沒有努爾哈赤留給他們兄弟三人時那樣強大了。經過了此前皇太極的不斷整合,皇太極親手掌控的兩黃旗才是最強大的。在皇太極死後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兩黃旗的動向決定著皇位的歸屬。以圖爾格,索尼,鰲拜為首的兩黃旗將領經過商議決定支持豪格,鑲藍旗的濟爾哈郎也比較傾向豪格,此時的豪格自己也是正藍旗旗主,他擁有四個旗的支持按理說是繼承皇位的最大熱門。當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有人提出由豪格來繼承皇位時,他卻無厘頭的謙虛推辭了一下,這時多鐸順勢馬上提出由多爾袞繼承皇位。但兩黃旗的將領已經率兵將議事大殿包圍,劍已出鞘,一定要立皇太極的兒子。此時多爾袞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能力,他深知兄弟三人的力量不能與豪格硬拼,只能退而求其次,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他提出由福臨繼承皇位,自己與濟爾哈郎輔政。這樣一是安撫兩黃旗,由先帝之子繼位,二是打壓了最大對手豪格,三是拉攏了濟爾哈郎。

由此可見,這次多爾袞爭奪皇位沒有成功是因為內部各派實力對比中,多爾袞並不佔優勢,與其沒有把握,不如退一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外部形勢不容許他稱帝,重心在對外戰爭。

有人說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大權在握,是不是可以稱帝了?沒有稱帝是因為孝莊,我不這樣認為。

多爾袞雖然做了攝政王,但當時天下並不太平。首先面對的是入關的問題。入關之後又有與李自成作戰和南明政權的問題。此時多爾袞若是急著稱帝,試問在前方的將士會怎樣想?豪格和兩黃旗的那些將領都在外邊作戰,多爾袞最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做任何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可能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為了私利而亂來。

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不論滿清內部有什麼利益爭奪,他們總能找到妥協的辦法而一致對外。比如說當初皇太極與代善爭奪汗位時,如今多爾袞不可能能為了帝位而喪失統一中國的大好局面。


多爾袞受自身條件所限,沒有稱帝

首先,多爾袞沒必要稱帝,大家都知道他只有一個女兒,他的兒子也是多鐸過繼給他的,就算他稱帝了,也有可能秋後被算仗。

其次,他最中意的人選——多鐸先他而去了,阿濟格又不受人待見,沒有中意的人選還不如不攤這渾水。

再次,他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有皇帝的權利,與其身後得個篡位的罵名還不如安穩的繼續輔政。

最後就是他可能沒料到自己會暴斃。有些事情也許根本就沒來得及實施。身後的事也沒有安排。

內部沒有絕對實力,外部形式不容許,自身條件有缺陷,致使多爾袞沒能稱帝。

大家讀過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方一起留言評論。 我是聽濤軒書法,歡迎大家關注!


聽濤軒書法




其實,多爾袞根本沒有稱帝的實力,我們看看順治是怎麼選出來的。皇太極死後,沒有留下遺詔立儲,生前也沒有傾向於立哪個皇子為儲君的跡象,給了各方勢力蠢蠢欲動的機會。先來看看當時皇位最有力的幾個爭奪者: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正白旗旗主

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鑲白旗旗主

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兩紅旗旗主,和碩貝勒,四大貝勒之首

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得到兩藍旗和兩黃旗的堅決擁護

在召開選立繼位者的宗室會議之前,多爾袞試探性的詢問索尼的意見,索尼的回答很直接: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短短一句話,索尼亮出了兩黃旗的底線——未來的大清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至於哪個兒子,可以商量。



同時,多爾袞也聽出了索尼的弦外之音——先帝的兄弟們就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了。宗室會議上,兩黃旗的代表大臣索尼和鰲拜甚至帶劍入宮,多爾袞以努爾哈赤定下的八王議政祖制才將他們哄出去。會議正式開始,各方開始發力角逐。

阿濟格和多鐸首先出招,擁立多爾袞為帝,多爾袞沉默不言。多鐸一看多爾袞半天沒反應,提議立自己,被多爾袞否定。多鐸又提出立代善,代善以“年老體衰”為由拒絕。代善提出立豪格,豪格又推辭不受。就這樣幾方互踢皮球,踢來踢去,沒有個結果,個個做夢都想當皇帝,卻都表現的視帝位為燙手山芋。最後兩黃旗撂下一句狠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如此形勢,多爾袞明白了,如果自己強行上位,兩黃旗一定和他玩命。但也絕不能立豪格,因為他已經成年,又是多爾袞的敵對勢力,一旦登基,多爾袞必將死無葬身之地。權衡再三,選了6歲的福臨,也就是順治帝繼位。在多爾袞看來,選福臨有三個好處:第一、福臨年幼,便於控制;第二、滿足了兩黃旗的要求,讓他們閉嘴;第三、滿清還未入關,內部必須要團結,各方勢力沒有撕破臉皮,平息了一場皇室紛爭。

順治的這個皇位,其實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現在看看,多爾袞的勢力根本沒有發展到一家獨大,單一個豪格,就夠他喝一壺的了,他成功阻止了豪格登基,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所以他根本不具備稱帝的實力。入關後,多爾袞一直做到皇父攝政王,權力凌駕於順治之上,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再者時間不等人,多爾袞只活了38歲,就去見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了,而且他還沒有兒子,導致他入關以後雖大權在握,但對皇位沒那麼迫切的渴望了。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