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什麼至死不肯篡位?

司馬長史


多爾袞不是不敢篡位,他一生做夢都想做皇帝,可是一代梟雄的他,卻碰上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她就是孝莊,順治皇帝福臨的母親。孝莊以她過人的政治天賦和手段牽制了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讓多爾袞的皇帝夢最終破滅。多爾袞有兩次做皇帝的機會,只是孝莊的高超的手腕讓多爾袞的美夢破滅了。



第一次是在皇太極死後,皇太極死了,因為沒有說過誰繼承皇位,這就麻煩大了。當時的清朝可沒有什麼嫡長制的說法,誰當皇帝由八旗王公說了算,說白了,誰的兵力越多,誰就佔的了上風。當時有四個人有競爭皇位的資格,分別是多爾袞,豪格,代善和福臨。福臨雖是皇太極的兒子,確實實力最弱的,而多爾袞是實力最強的。孝莊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兒子不能繼位,孤兒寡母的他們也許小命都沒有了,所以孝莊決定絕地反擊,推自己的兒子上位。首先孝莊拉上了當時的哲哲皇后,按照慣例,皇帝死了,皇后是主動擁有兩旗的兵力,孝莊也是哲哲皇后的侄女嘛,都是一家人了,福臨當皇帝,對大家都有好處。然後孝莊和擁有一旗兵力的濟爾哈朗達成私下交易,承諾福臨當皇帝讓他做顧命大臣。這樣一來孝莊就擁有了三旗的兵力,代善因為年長沒有權力慾望,對誰繼位保持中立的態度,而孝莊也承諾讓代善做顧命大臣,這樣一來,代善至少不會偏向多爾袞。這樣一番操作,孝莊有三旗兵力,多爾袞有兩旗,豪格被孤立了只有一旗,代善是觀望態度。實力最強的多爾袞以為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皇帝美夢了,沒想到孝莊成了攪局者。孝莊面見多爾袞,對他攤牌,只要福臨登位,就封多爾袞為攝政王,否則大家鬧起來,誰都沒有好處,也許最後福臨和多爾袞都做做不了皇帝,便宜了別人。在形勢面前,多爾袞屈服了,無奈的支持福臨繼位,這是多爾袞第一有做皇帝的機會,只是孝莊打破了他的夢想,當然多爾袞只是蟄伏起來,野心並沒有消除。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靠可清朝,滿人終於進入可北京城。而多爾袞首先進入北京城,牢牢的控制了王都,北京城也成了多爾袞的天下。隨著多爾袞用手段打壓各個顧命大臣,豪格死了,代善也老了,多爾袞的權力迅速膨脹,幾乎控制了整個朝堂,多爾袞想做皇帝的野心再次爆發出來了,這是多爾袞第二次有機會做皇帝,也是最後一次機會了。孝莊知道多爾袞的野心,所以採取了以柔克剛的手段牽制多爾袞,首先不斷的給多爾袞加封號,從攝政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除了稱號上的尊貴之外,還讓多爾袞和福臨一起享受群臣的朝拜,享受皇帝的尊容。當然孝莊也在朝堂布置了自己的心腹,范文程和洪承疇就是孝莊的人,多爾袞也不能全部控制所有的官員。在平時的相處中,孝莊對多爾袞都是溫和相待,和和氣氣的,也許有些曖昧關係,所以民間也傳出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聞,不管真假,孝莊對多爾袞是溫和有加是事實的,同時孝莊也囑咐福臨對多爾袞要平等對待,尊敬有加。孝莊的溫柔手段雖然不能打消多爾袞篡位的野心,但是至少牽制可多爾袞,讓他有所顧忌,推遲了篡位的步伐。當然多爾袞是實力強大,但還不是盡佔優勢,福臨有兩旗兵力,多爾袞不能保證剩下的六旗都聽他的,孝莊一直在拉攏其他旗主啊,其他旗主對多爾袞把持朝政是有意見,雖然攝於多爾袞的權勢不說,內心還是有怨氣的!所以多爾袞要想硬來,也是不能百分百確定篡位成功,所以多爾袞採取的策略就是慢慢來,等到自己完全掌控可局勢,一切都順理成章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多爾袞居然在39歲時墜馬摔死了,滿人可是善長騎馬的啊,竟然給摔死了,是不是陰謀,一切都說不清楚了?反正多爾袞一死,什麼皇帝美夢都泡湯啦!

多爾袞生前沒享受過皇帝,死後孝莊圓了他的美夢,多爾袞死後,孝莊為他封了個義皇帝,算是一個安慰吧!可是不久,順治削了稱號,還把多爾袞屍體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可憐的多爾袞為孝莊母子做牛做馬,卻落得這個下場,真是讓人感嘆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應該說,多爾袞時時刻刻都想篡位的登基,但由於諸多條件的作用下,使得多爾袞登基沒有成功。但絕不是因為孝莊,太后下嫁更是後世演義,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篡位的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他自己沒有兒子。他稱帝的話,傳位給誰?多爾袞沒親兒子,養子多爾博是多鐸的兒子,他在多爾袞死時才十六歲。而且在多爾袞時代,很多和他平輩的宗室還在,他要是冒然犯這個忌諱,滿清完全有可能分裂。

如果說多爾袞在皇太極死時不能即位確實因為實力不足,但後期不廢帝自立實數無奈,資本能力都有了。而之所以沒有登基更多的是時運不濟。也就是所謂“天命”不在了。1644年清軍入關定鼎天下以後,多爾袞是對滿清政權貢獻最大的人,作為攝政王的權勢無疑是最大的。在他去世之前,他是皇父攝政王,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了。而當時豪格已死,順治帝被架空,另外一個輔政大臣濟爾哈朗被排擠,處於核心地位的兩黃旗大臣也被邊緣化。其他人被打壓。當時的多爾袞是絕對有實力廢帝自立的。多爾袞本人定國開基,天下一統,威望最高。宗室滿臣支持多爾袞的也不少,漢臣對此中立。漢臣實力派吳三桂等也唯多爾袞馬首是瞻。但多爾袞不利的地方也很多,滿清廷初定中原,作為異族統治本身就不正,統治人數百倍於己的漢人,強行廢帝自立動搖滿清根基。更加讓天下人看到很多人知道滿清得國不正,喪失統治根基。其實從1644年入年到1650年去世,多爾袞實際統治滿清不過六年,拋去打天下的3年多。實際上多爾袞控制滿清不過2年多,在多爾袞去世前一年1649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去世,失去了最大支持者好和臂膀。

在就是性格問題,多爾袞過於求穩,如果在皇太極駕崩的當年,如果多爾袞破釜沉舟強硬到底當皇帝的機會肯定大於豪格,但多爾袞卻沒有,以天下為重,也就是說,多爾袞是大政治家,知道政治的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條件的妥協,多爾袞有大局觀。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多爾袞確實頗有建樹。沒有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登基。再有一點就是,多爾袞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自己利益集團並不穩定,兩個弟弟都是一勇之夫,絕非成大事的人,(多鐸都死在他前面)完全是依靠他個人撐住,如果他一倒,以兩白旗為首的利益集團絕對是分崩離析、而實際上也是卻是如此,多爾袞剛死,他自己被挫骨揚灰,他的嫡系也被徹底剷除。本身就證明,多爾袞經營的利益集團非常脆弱。他的嫡系力量馬上受到清算本身就證明,反對多爾袞的者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力量強大。由此看來,多爾袞不敢篡位還是有一定的清醒的認識的,如果多爾袞多活個十年還差不多。

如果多爾袞知道順治那麼恨他,在他死後會那麼對他,肯定會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作為一個權臣。尤其是宗室,想功高蓋主而能全身而退的幾乎不可能,多爾袞知道這個道理。自當他坐上皇父攝政王的位子就已經沒有退路了。不是當皇帝,就是等著日後被誅殺,但多爾袞死的太突然。他沒有來得急做任何安排就去世了。如果天假其年應該又是一個明成祖。再就是自宋以後,封建制度的完善,宗室權臣篡位幾乎不可能了(朱棣是個例外)到了明清封建政治頂層設計已經完全成熟的時代,可能性就幾乎為零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先給大家普及個小常識:皇帝和可汗的區別。

可汗:選舉上來的。可汗是部落聯盟的盟主。即便是鐵木真的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邊,由各個部落的蒙古貴族選舉出來的。所以頭條裡經常有人問成吉思汗為啥不把汗位傳給誰誰誰,努爾哈赤為啥不把汗位傳給誰誰誰,他們為啥不指定接班人......這些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沒權利指定繼承人,這是文化傳統,包括鐵木真和努爾哈赤自己,也覺得大家選舉大汗是天經地義的。而且,只要領袖叫大汗,他的部隊也一定是一支部落聯軍,跟中原王朝的官兵不是一回事。

皇帝:皇帝父親把皇位直接傳給皇帝兒子。這是皇帝的家務事,跟外人沒關係。

這是皇帝和可汗的根本區別。

而有意思的是,只要是少數民族接觸到中原文明,只要他入主中原,哪怕是隻在外圍,只要他強大了,接觸中原多了,他們肯定會用稱皇帝取代以前的選可汗。

當皇帝,固然有治理國家更先進的意義,但對阿保機、阿骨打、皇太極這些人來講,皇帝最致命的誘惑還是:可以把位子傳給兒子。

這是人性、人倫,不論哪國人,愛自己的子女都是天性。誰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家的孩子。夏啟廢除禪讓,建立父死子繼的朝代,也是這個道理。

咱們普通老百姓也是這個道理,每天挨累受罪,拼命的搞錢,不還是為了孩子嘛。把財產儘可能多留給自己孩子。

這就是多爾袞不篡位的原因:他沒兒子。

以多爾袞當時的權利,想篡位那是輕而易舉的事。估計當時他的部下也不能少慫恿這事兒,如果多爾袞點頭,部下也就把他直接黃袍加身了。所以說當年不是多爾袞篡不篡位的問題,那得是他自己一直在壓著。他在那個位置上,這個問題自己也不可能想不到,不單是能想到,恐怕是每天都要想的。第一步篡位不是問題,問題是篡了以後怎麼辦?百年之後皇位傳給誰?

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沒有繼承人。這就回到我上面說的,當皇帝的誘惑。而對於一個沒有兒子的人來講,皇帝的吸引力那是急劇減少。你說現在要你奮鬥40年,累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能掙20個億,但你沒兒沒女,你幹不幹?

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當皇帝可以享受權利帶來的各種好處,但這些好處多爾袞當攝政王也完全可以享受啊。

當時的小皇帝是順治,他是多爾袞最近的血親,侄子。然後多爾袞自己還沒兒子。他要篡位就成狗血劇了,他先篡了侄子的位,自己當皇帝。等到自己老了,繼承人的問題是必須解決的。皇位給誰?他只能是要麼把皇位再還給福臨,要麼是給自己的弟弟。弟弟死了呢?皇位還是侄子的。

篡了侄子的位,最後還得把位子給侄子,這不瞎折騰嘛。

來,大侄子,讓叔兒先過兩年癮。

然後咱們在假設一下,如果多爾袞有倆三個兒子,他還會不會篡位?那早就篡了。你不篡,兒子們也得抬著你篡。就像司馬懿、曹操這些人為啥那麼熱衷的上位,家裡都一堆兒子。諸葛亮為啥不篡?他那兒子還不如劉禪呢。

多爾袞如果篡位,只會擔了幾年皇帝的虛名,不僅要冒風險,還會給自己留下亂臣賊子的罵名,明顯是相當不划算的。

多爾袞還有其他的侄子,但他跟福臨的感情肯定是最深的,福臨沒父親,他沒兒子。與其篡位為其他侄子做嫁衣裳還不如安心的保這個侄子了。估計像阿濟格、多鐸這些兄弟肯定是不能少攛掇多爾袞當皇帝,小算盤是以後皇位能有機會落到自己家。但堂堂的睿親王能受這忽悠嗎。也肯定裝糊塗搪塞過去了。


何老師私人訂製


松林路轉御河行,寂寂空垣鳥驚心。

七載金藤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

這是清代詩人吳偉業寫的一首關於多爾袞的詩。前兩句寫的是經過順治八年血腥的大清算之後,曾經煊赫一時的攝政王府的破敗景象,後兩句則寫的是多爾袞攝政的七年間是何等的權勢熏天。

在風雲變幻的1644年,作為清朝實際的統治者,多爾袞在這場明清鼎革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山海關大戰,不僅擊潰李自成,收服吳三桂,也奠定了他在整個清國凌駕於諸王之上的超然地位。

在他攝政的整整七年間,集天下權柄與一身,用乾隆的話說,就是“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然而直到順治七年病逝喀喇城,他也沒有任何篡位之舉,不僅留下身後遺憾,到現在依然是眾說紛紜。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身體虛弱,精力不及。

多爾袞身虛體弱,這在崇德末年、順治初年應該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他自己曾寫信給在盛京做人質的朝鮮昭顯世子求藥;豪格說他是“有病無福”之人;自己親口承認在崇德六年的松錦之戰中耗損精力,“體弱精疲亦由於此”,大傷元氣;進入北京以後,“頭暈目脹,體中時復不快”,下諭令群臣“以後章疏揀切要者以聞”。從這些跡象中都可以看出,多爾袞的身體一直都稱不上強壯,各種文獻中也都記載他“身材細瘦”。

雖然這些不影響他在軍國大事上朝乾夕惕,卻不能否認身體狀況對一個人雄心壯志的消磨。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多爾袞相當的清楚,應該也不敢樂觀的認為自己能活到七老八十。那麼他一旦瞑目不視,又有誰來繼任呢?

這就引到第二個原因,後繼無人。

多爾袞十二歲就娶了第一個妻子,是蒙古貴族之女。除此之外,他還有側福晉五六人。在他成婚後的二十六七年間,只有從朝鮮娶的側福晉為他生了一個女兒。於是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過繼了同胞兄弟多鐸的第五個兒子,多爾博。

如果他真的篡位,那麼到三十九歲病逝,多爾博年僅九歲,比順治還小了四五歲,肯定需要輔政大臣的。他原本最理想的人選應該是多鐸。多鐸是多爾博的親生父親,又是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在立場上基本始終都是一致的。由多鐸來輔政,應該是最完美的安排。

只是可惜,多鐸在順治六年染上天花薨逝,比他走的還早一年。多鐸的死,很可能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入關七年,同輩的開國諸王只剩他跟阿濟格兩人。阿濟格性格魯莽,可以做統兵大將,卻不能掌一國社稷。濟爾哈朗是堂兄弟,而且是政敵,肯定一開始就排除掉了。這樣,他陷入無人可立的困境。

其三,烽煙遍地,時機不當。

此前已投降的前明降將姜瓖、李成棟等先後反叛,剃髮等前期矛盾終於集中爆發,全國各地烽煙四起,多爾袞忙於平叛,也沒有了稱帝的心情。

何況,他此時的稱號是“皇父攝政王”,儀仗、宮室等跟皇帝也沒差多少,不在乎這個虛名了。

然而,正是這個“虛名”,讓他身後墳平墓毀,身敗名裂。

其四,彼時開國之初,不願為後世子孫留下不好的榜樣。

自努爾哈赤稱汗、皇太極稱帝,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始終偏居於東北一隅,自順治元年才開始統治中原,也算是開國之初。

如果開國就發生篡位之事,這對於後世絕不是一個好的開端。明朝永樂“奉天靖難”,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他的兒子朱高煦有樣學樣,也造了一次反。到正德年間,安化王朱寘鐇、寧王朱宸濠也先後打著“誅奸臣”的旗號造反。而縱觀清朝,皇子們不管奪嫡多激烈,等確立了新君,沒有一個敢明目張膽的作亂。

如果多爾袞直接將福臨趕下臺,難以想象後來的“鬼子六”恭親王奕訢會不會也會取同治帝而代之。

多爾袞死的太過準時,太過巧合,恰好是順治七年的最後一天。

他終究沒有當上皇帝,卻不可否認是滿清二百六十八年王朝的實際締造者。他身後的悲劇,在於原本可以當皇帝卻偏偏沒有當上,最終為宵小之徒肆意詆譭,鉤織成罪。

到今天,在評價順治朝的時候通常會說:“順治六大功績”、“多爾袞六大弊政”。所有的功績都歸屬於六歲的小皇帝,汙水都潑向了多爾袞。

人們承認了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承認了皇太極的文韜武略,然而彷彿他們進關就不會剃髮易服一般。

說到底,無非在於多爾袞不是皇帝。

他一力扛起了滿洲、愛新覺羅家所有的罵名。


盧溝古橋寫江山


不是他不肯,而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這個能力。

之前的文章小編講過鰲拜,鰲拜被順治所信任,根本原因就是反抗多爾袞。當時皇太極去世(1643),但是卻遲遲沒有繼承皇位。

因為這個時候,肅親王豪格和多爾袞都在爭奪這個位置,兩方差點就要大打出手。因為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

鰲拜聯絡索尼,譚泰,在議政的時候,兩黃色旗的將領直接直接拔出劍,表示:如果不立皇太極的兒子,那大家一起死在這裡吧。同時派人包圍了議政處,雙方離動手就差一步了。

這個時候多爾袞妥協,自己不當皇帝,但是豪格也不能當。既然皇位要從皇太極的子嗣裡選,六七歲的福臨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再說說滿清入關之後吧。

當時多爾袞雖然是滿清入關頭號功臣,但是,皇太極舊部的勢力依然很大。比如說當初的豪格,依然手握重兵。皇太極生前的臣子在這個時候表示要立豪格為新任皇帝,這個時候都順治五年了。多爾袞迅速解決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至少說明了多爾袞還沒有得到大部分的支持。

多爾袞是在順治八年死的,也就是說,從殺掉豪格到他自己死,他只有三年時間。所以他不是不想,而是沒時間。

在這三年裡,他一手遮天,無視順治,所有的禮節一律向皇帝看齊。見到皇帝都不需要跪的,大臣的奏摺他第一看,你說他想幹什麼呢?

順治八年,多爾袞打獵的時候,從馬上摔了下來,不治而亡。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侃砍歷史


多爾袞,這位叱吒明末清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在皇太極時期,輔助皇太極開疆拓土,戰功赫赫。皇太極驟然崩逝,多爾袞鼎定大局,使得大清政權能順利過渡。順治年間,多爾袞又引領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多爾袞之於大清,是功勳卓著的。多爾袞從睿親王再到皇父攝政王,他曾經離皇位近在咫尺,一步之遙,他為什麼不篡位呢?愚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多爾袞可能對皇位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假如多爾袞真的對皇位痴迷,夢寐以求,如楊堅、李世民一樣,擁有雄圖大志。他不可能不篡位的。在《順治帝實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皇太極駕崩,多爾袞的弟弟們跪著勸多爾袞自立。多爾袞卻說:“若果如此言,予即當自刎。”多爾袞如此一說,可能真的對皇位沒什麼興趣,他只是想輔助明主,並無自立的想法。

二、多爾袞的大局觀念強。

皇太極駕崩,各位親王都有自己的擁立對象,多爾袞做到了以大局為重,與弟弟多鐸擁立皇太極九子福臨即位。從而避免了皇室內部的紛爭,完成了政權的過渡。這說明多爾袞的大局觀很強。多爾袞服從大局,不會自己篡位。

三、多爾袞顧念與皇太極的兄弟之情,與孝莊的感情。

不管後世如何談論,多爾袞與孝莊之間肯定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還是主僕之情。多爾袞最終沒有奪孝莊之子的皇位,這說明他還是比較顧念與孝莊之間的感情、至於與皇太極的兄弟之情,史載皇太極與多爾袞感情深厚,多爾袞每次打仗都親冒矢石,而皇太極每每回軍都要勸說弟弟。弟弟你不能太拼了,朕的大清還得指望你發展壯大呢。



四、多爾袞位極人臣,獨攬朝政,跟皇帝已經沒有區別,不想多此一舉。

正是因為多爾袞的專擅,順治才耿耿於懷。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以證明自己的功勞和權利。皇父就是太上皇,這跟皇帝又有啥區別呢。所以,皇帝只是一個虛名罷了,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號,多爾袞已經滿足了。

以上種種實乃一家之言,歡迎分享關注吐槽。


風雪夢不逝


不是他不肯,而是已經很難了,倒不是多爾袞能力不行船伕認為恰恰是他能力太強!


一手扶穩的順治帝

如果說明朝有一個張居正,為萬曆皇帝扶穩了搖搖欲墜的江山,為大明延了幾十年氣數。那麼,清朝也有一位跟張居正一樣的男人,那就是多爾袞,正是他一手把順治小皇帝扶上了皇帝寶座,不然,順治連皇帝的邊都碰不到。

擁立順治登基後,多爾袞又通過睿智的博弈撬開了山海關大門,要知道這可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生的夢都,多爾袞更是進一步,一氣呵成衝進了紫禁城!對於滿清來說,多爾袞這點應居首功,時機把握的太妙了。

集萬千仇恨於一身

入主中原後,多爾袞也因功勞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時權傾朝野。這個時候多爾袞想把位置搶過來是可以的,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但之後他卻幹了幾件不應該他去幹的事情,導致後期很難再稱帝了。

第一件,他將原先分散的八旗軍權進行了統一,這極大的侵害了滿清貴族的利益,這些人敢怒不敢言,心裡從此時就把多爾袞給記恨上了!其實多爾袞唱的這一出跟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如出一轍,但他卻忽略了,趙匡胤是名真言順的皇帝,而他自己畢竟還只是攝政王!

第二件,剃髮、圈地,這兩個極大的損害了漢人利益,甚至激化了滿漢矛盾,導致之後的農民起義大量爆發。多爾袞因此也失去了漢人民心。

上面兩件事本該由皇帝來幹,卻被多爾袞越俎代庖了,也因此多爾袞把本該順治承擔的仇恨,來者不拒般的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本可以稱帝的多爾袞,因第一件事兒失去滿清貴族的支持,同時又因為第二件事兒,被漢人排擠,變得越發不得民心,集萬千仇恨於一體的他,再想稱帝已經很難了。



瓦爾登的船伕


不是至死不肯篡位,而是沒等篡位就死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年皇太極突然死去,沒有留下任何即位詔書。

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索尼首先發表令多爾袞非常憤恨的言論說:“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就是明確提出除了皇太極的兒子可以繼承外,其他人都沒有資格。

此時,多爾袞是十分渴望登上寶座的。但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此時也是三十五歲正值壯年,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絲毫不輸多爾袞。此二人繼位呼聲最高。

但是滿洲不像漢人遵循嫡長子繼位,而是各勢力代表開會推舉,甚至一直到康熙帝時已經入關幾十年了還出現“九子奪嫡”的亂象。

多爾袞和豪格勢均力敵,劍拔弩張,都有各自的勢力支持,眼看就要內亂。

就在對峙氣氛到達頂點的時刻,在一旁觀望了很久的濟爾哈朗拿出了一個方案——既然兩方都不願意讓對方讓步,那何不選取一個兩方都接受的人上位呢?

於是,年僅6歲的福臨被選中,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輔助,等福臨年長後將大權歸還。福臨皇太極的兒子,支持豪格的一方勉強能夠接受,至少是先皇的子嗣。而多爾袞也明白,福臨這個小孩子好對付,略施手段日後大權在握還不是手到擒來。目前這種局勢,多爾袞如果強行爭權造成內亂,只會兩敗俱傷。多爾袞是個聰明人,欣然接受這個方案。

然後就是整死豪格,排擠濟爾哈朗成為“皇父攝政王”,打壓當年跟他作對的各方勢力。多爾袞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皇帝,最終達到了當年在皇位爭奪戰中沒能實現的目標。此時,廢掉順治篡位只是時間問題,難道還要等到順治長大把權力還回去?大權在握的人怎麼會捨得將權力在交回去,權力是會令人上癮的,更何況是天下最大的權力。況且歷史上,權臣失勢之後沒一個有好下場的,多爾袞不會不明白。

所以,多爾袞當年本來就對皇位覬覦已久,同意福臨即位之後,更是通過精心佈局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而且歷史證明最高統治者如果失去權力往往是十分危險的,多爾袞不論從自己對皇權的渴望還是對自身的安全考慮,都沒有理由安安分分的等到順治成年交權,讓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奈何還沒等到那一刻,多爾袞就從馬上摔下來,重病而亡。而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多爾袞如果不篡位而選擇讓順治大權在握的話,肯定會死得很慘。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剝奪多爾袞封號,毀掉位於今北京東直門外多爾袞之陵,掘墓、鞭屍、削首示眾。


楊某人雜家派


多爾袞為什麼要篡位?政治人物想問題往往會出於多重考慮。多爾袞之所以能當上攝政王,是滿清上層以國家大事為重,商量的結果。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已經30多歲了,為什麼不讓豪格當皇帝?原因在於豪格才能不足以服眾。

因為當時滿清處在入主中原的前夜,事關民族的前途命運,才沒有選擇豪格繼承皇位,而是由6歲的順治皇帝繼位,由年長的代善和雄才大略的多爾袞攝政。這是八旗旗主為了滿清的大業妥協後作出的一個英明的決定。

順治登基後的第二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來代善淡出,多爾袞獨自攝政,在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漢人隨時會反擊,已投降的地區隨時可能反正。在這樣複雜的外部環境下,多爾袞如果強行篡位,不但可能導致自身被滿清上層拋棄,甚至導致入主中原失敗。

滿清內部先亂,就是給南明可乘之機,已投降的吳三桂等人也不是省油的燈,這樣一來,多爾袞個人的失敗在所難免,滿清也可能在中原無法立足。1650年,滿清入關的第七個年頭,多爾袞病死,當時南明的形勢還是不錯的。直到多爾袞去世20多年後,還發生三藩之亂。

多爾袞是以大局為重的人,加上沒有兒子,稱帝實在不是好選項。


坐看東南了


因為始終多爾袞都想著大清的江山前期想搶皇位可是被逼無奈 到後期就想的大清江山,江山不穩搶皇位必成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