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小小嬴政


問題中的“一人之下”是指多爾袞在皇太極之下、還是他侄子順治帝之下?我覺得是指在皇太極之下。也可以這樣問,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手中握有軍權,為何自己不篡奪大清的皇位?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了,卒年52歲。由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沒有立下遺囑由誰來繼承皇位。權利中心瞬間形成了真空。國家又不能一日無主。於是按照努爾哈赤當年實行的辦法進行“八貝勒共舉新汗”。也就是八旗中的各選代表人物進行推舉。



▲/多爾袞

當時有資格競爭的有這些人:皇太極的長兄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努而哈赤之侄、皇太極的堂兄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嫡系將領——這些人主張不管選誰,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姑且稱之為“保皇派”,其代表人物是索尼。

當時這些人根本無法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國家大事,每一派都有擁護者,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其中多爾袞和豪格擁護者最多,二人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不過由於多爾袞有兩個既有戰功又有權勢的親兄弟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持,佔有了上風。但是豪格很快把鄭親王濟爾哈朗拉到了自己陣營。鄭親王表示,只要多爾袞同意你做皇帝,我沒有意見,其實是站在了豪格這一邊了。



▲/豪格

此時看到局勢難以控制,代善覺得自己老了,兒子們又不爭氣,自己沒信心爭皇位,乾脆一甩手不管了。這樣以來多爾袞一人主持全面工作。不是多爾袞不想當皇帝,而是他覺得勝算不大,多爾袞是個政治家,假如和豪格死磕,那麼清朝就會四分五裂,進軍中原稱帝的夢想就會徹底破滅,這是多爾袞始終不敢貿然稱帝的原因。也就是以國事為重。

此時多爾袞的兩個弟弟說話了,“大哥,你不當皇帝,我兄弟倆當”。多爾袞知道二人沒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呵斥了他倆一頓。此時有人提議豪格當皇帝,但是響應的人寥寥無幾,豪格假裝大度的說“我德淺才薄,難當大任”說罷拂手而去。

此時只剩下了多爾袞一派在場,多爾袞十分想稱帝,但此時“保皇派”在索尼的帶領下,團團圍住了大帳,揚言不立皇太極的兒子今天就造反,他們的理由是“父死子繼”。



▲/福臨稱帝

多爾袞一看自己沒辦法稱帝了,他腦子飛快的轉著,既然自己不能稱帝,我何不立一個傀儡皇帝,到時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要不說多爾袞是政治家,豪格比他差遠了,在關鍵時刻豪格把主動權讓了出去。

多爾袞想到了皇太極的小兒子,六歲的福臨。他主意已定,派人叫來索尼,索尼一聽,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年齡小正好可以說了算,馬上同意了(腦補慈禧三次立小皇帝的事)。

多爾袞馬上起草了一個文件,主要內容是,由於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才6歲,當皇帝經驗不足。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做輔政大臣,這樣以來,濟爾哈朗也無話可說了,只苦了豪格。等豪格回過味來,生米做成了熟飯,想反對也來不及了。這正是:“兩強相爭,弱者得利!”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年僅六歲的九皇子福臨登上了寶座,繼位為帝,改元順治。這樣,皇太極死後,王位爭奪戰,以福臨繼統二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方式結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諸王、群臣進行了盟誓,表示忠於新君,永不背叛。



▲/多爾袞和孝莊皇后

綜上所述,多爾袞在當初沒有稱帝,在順治時候更不想稱帝了。他是實際上的皇帝,沒有人在其上,他被封為皇父攝政王,成了皇帝的老爸,他稱帝不稱帝沒什麼實際作用。(再者說了,老情人孝莊皇后也不答應吧!)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有軍權的不至他一個人,多爾袞的對立面是豪格,論軍功並不比多爾袞遜色,而且豪格還是皇太極的長子,背後還有鰲拜、索尼等人的支持。
(多爾袞劇照)

皇太極臨死之前有過遺詔,明確了皇太位的繼承者在他的幾兒子中產生,並由滿清貴族互相商量決定。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雖然努爾哈赤生前非常喜歡他,但是第一次機會他沒有抓住,努爾哈赤死後,皇位被功於心計的皇太極奪得。從此多爾袞兄弟就跟不上了節奏。所以,皇太極死後,他雖有希望上位的,但是他本人已經成為了眾人心目中的昨日黃花。

多爾袞並不甘心,所以在貴族會議召開之間,曾去向索尼探口風。索尼態度很堅決,表示尊從皇太極的遺命,皇位從皇子中選出,你這個當叔叔的應該支持晚輩。多爾袞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滿心的失落。如果他強行登極,至少有五個旗的勢力反對他,這樣一來他根本應對不了。

皇太極死後大概一週左右,滿清貴族商討皇位繼承事宜,出席會議的是四大親王,三大郡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太極堂兄)、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宮外面軍隊警戒,宮內劍拔弩張,索尼充當主持人。

索尼首先來了個開場白,大致意思就是說皇位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大家商量人選。多爾袞當時就沉不住氣了,說你一個外人沒有資格在之裡指手畫腳。索尼只要惺惺作態,退了出去。

接下來代善發言了,說皇位應該由皇長子豪格繼承。本來豪格就是最合適人選,他覺得自己也是志在必得,所以他想賣個關子,謙讓一下。沒想到他著這一讓,竟然有去無回,因為七個人裡面還有多爾袞的兩個兄弟,他們肯定是擁護多爾袞的。齊哈爾郎基本中立,因為皇位本來就與他無緣,所以他也沒必要因為擁護其中一方去得罪另一方。關鍵點是多爾袞與豪格向來不和,所以多爾袞更不贊成豪格。

後來,多鐸提議多爾袞,有人提議代善,爭來讓去,場面越來越尷尬。最後,多爾袞靈機一動,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法,提議由皇太極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由他和齊爾哈郎輔政。所以,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是攝政王,順治年幼大權旁落,他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
(孝莊)

後來,多爾袞又把豪格殺死,還霸佔了豪格的妻子,還佔有了皇太極的莊妃(孝莊皇后),如此一樣,多爾袞就是一個皇帝了,只不過是披了一個攝政王的馬甲。所以,他完全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去掙那個皇帝的虛名。反之,他真的做了,必定成為眾矢之的,群起而攻之,這就是多爾袞做人的高明之處。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建立後金的努爾哈赤病逝後,由於事先並沒有冊立太子,皇長子褚英已經被努爾哈赤所殺,次子代善和十四子多爾袞爭奪皇位繼承權,最後,代善提議由皇八子兄弟皇太極繼承大統。

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繼承大統,大量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漢族官吏,還建立了蒙古八旗,漢族八旗,使大清國的勢力不斷壯大。

由於皇太極暴病而亡,沒有策立太子,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權,最後在代善的斡旋下,六歲的福臨繼承了大統,也就是順治皇帝。

由於多爾袞一直懷恨在心,後來就藉機殺掉了豪格。

實際上,從順治皇帝開始,大清帝國的皇位繼承已經按照中原王朝的父傳子的模式進行了。

由於,後來大清國定都北京,漢族人成為大清國政府,軍隊的主要的成分構成,因此,為了統一中國,認可並繼承中原王朝的國家治理機制,那就是必須的了。

至於多爾袞,趁著順治皇帝年幼,架空皇帝,大權獨攬,呼風喚雨,但始終不敢取而代之,最後死於天花。

康熙皇帝繼位,剝奪了多爾袞所有封號,後來,乾隆皇帝又恢復了多爾袞的封號。


瀋陽楊藝


死的早了,再活上10年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