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手握军权:多尔衮为何没篡夺大清皇位?

小小嬴政


问题中的“一人之下”是指多尔衮在皇太极之下、还是他侄子顺治帝之下?我觉得是指在皇太极之下。也可以这样问,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手中握有军权,为何自己不篡夺大清的皇位?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死了,卒年52岁。由于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没有立下遗嘱由谁来继承皇位。权利中心瞬间形成了真空。国家又不能一日无主。于是按照努尔哈赤当年实行的办法进行“八贝勒共举新汗”。也就是八旗中的各选代表人物进行推举。



▲/多尔衮

当时有资格竞争的有这些人:皇太极的长兄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努而哈赤之侄、皇太极的堂兄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嫡系将领——这些人主张不管选谁,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姑且称之为“保皇派”,其代表人物是索尼。

当时这些人根本无法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国家大事,每一派都有拥护者,剑拔弩张,各不相让。其中多尔衮和豪格拥护者最多,二人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不过由于多尔衮有两个既有战功又有权势的亲兄弟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占有了上风。但是豪格很快把郑亲王济尔哈朗拉到了自己阵营。郑亲王表示,只要多尔衮同意你做皇帝,我没有意见,其实是站在了豪格这一边了。



▲/豪格

此时看到局势难以控制,代善觉得自己老了,儿子们又不争气,自己没信心争皇位,干脆一甩手不管了。这样以来多尔衮一人主持全面工作。不是多尔衮不想当皇帝,而是他觉得胜算不大,多尔衮是个政治家,假如和豪格死磕,那么清朝就会四分五裂,进军中原称帝的梦想就会彻底破灭,这是多尔衮始终不敢贸然称帝的原因。也就是以国事为重。

此时多尔衮的两个弟弟说话了,“大哥,你不当皇帝,我兄弟俩当”。多尔衮知道二人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呵斥了他俩一顿。此时有人提议豪格当皇帝,但是响应的人寥寥无几,豪格假装大度的说“我德浅才薄,难当大任”说罢拂手而去。

此时只剩下了多尔衮一派在场,多尔衮十分想称帝,但此时“保皇派”在索尼的带领下,团团围住了大帐,扬言不立皇太极的儿子今天就造反,他们的理由是“父死子继”。



▲/福临称帝

多尔衮一看自己没办法称帝了,他脑子飞快的转着,既然自己不能称帝,我何不立一个傀儡皇帝,到时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要不说多尔衮是政治家,豪格比他差远了,在关键时刻豪格把主动权让了出去。

多尔衮想到了皇太极的小儿子,六岁的福临。他主意已定,派人叫来索尼,索尼一听,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年龄小正好可以说了算,马上同意了(脑补慈禧三次立小皇帝的事)。

多尔衮马上起草了一个文件,主要内容是,由于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才6岁,当皇帝经验不足。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做辅政大臣,这样以来,济尔哈朗也无话可说了,只苦了豪格。等豪格回过味来,生米做成了熟饭,想反对也来不及了。这正是:“两强相争,弱者得利!”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年仅六岁的九皇子福临登上了宝座,继位为帝,改元顺治。这样,皇太极死后,王位争夺战,以福临继统二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方式结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诸王、群臣进行了盟誓,表示忠于新君,永不背叛。



▲/多尔衮和孝庄皇后

综上所述,多尔衮在当初没有称帝,在顺治时候更不想称帝了。他是实际上的皇帝,没有人在其上,他被封为皇父摄政王,成了皇帝的老爸,他称帝不称帝没什么实际作用。(再者说了,老情人孝庄皇后也不答应吧!)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有军权的不至他一个人,多尔衮的对立面是豪格,论军功并不比多尔衮逊色,而且豪格还是皇太极的长子,背后还有鳌拜、索尼等人的支持。
(多尔衮剧照)

皇太极临死之前有过遗诏,明确了皇太位的继承者在他的几儿子中产生,并由满清贵族互相商量决定。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虽然努尔哈赤生前非常喜欢他,但是第一次机会他没有抓住,努尔哈赤死后,皇位被功于心计的皇太极夺得。从此多尔衮兄弟就跟不上了节奏。所以,皇太极死后,他虽有希望上位的,但是他本人已经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昨日黄花。

多尔衮并不甘心,所以在贵族会议召开之间,曾去向索尼探口风。索尼态度很坚决,表示尊从皇太极的遗命,皇位从皇子中选出,你这个当叔叔的应该支持晚辈。多尔衮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满心的失落。如果他强行登极,至少有五个旗的势力反对他,这样一来他根本应对不了。

皇太极死后大概一周左右,满清贵族商讨皇位继承事宜,出席会议的是四大亲王,三大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堂兄)、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宫外面军队警戒,宫内剑拔弩张,索尼充当主持人。

索尼首先来了个开场白,大致意思就是说皇位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大家商量人选。多尔衮当时就沉不住气了,说你一个外人没有资格在之里指手画脚。索尼只要惺惺作态,退了出去。

接下来代善发言了,说皇位应该由皇长子豪格继承。本来豪格就是最合适人选,他觉得自己也是志在必得,所以他想卖个关子,谦让一下。没想到他着这一让,竟然有去无回,因为七个人里面还有多尔衮的两个兄弟,他们肯定是拥护多尔衮的。齐哈尔郎基本中立,因为皇位本来就与他无缘,所以他也没必要因为拥护其中一方去得罪另一方。关键点是多尔衮与豪格向来不和,所以多尔衮更不赞成豪格。

后来,多铎提议多尔衮,有人提议代善,争来让去,场面越来越尴尬。最后,多尔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提议由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由他和齐尔哈郎辅政。所以,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是摄政王,顺治年幼大权旁落,他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孝庄)

后来,多尔衮又把豪格杀死,还霸占了豪格的妻子,还占有了皇太极的庄妃(孝庄皇后),如此一样,多尔衮就是一个皇帝了,只不过是披了一个摄政王的马甲。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去挣那个皇帝的虚名。反之,他真的做了,必定成为众矢之的,群起而攻之,这就是多尔衮做人的高明之处。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建立后金的努尔哈赤病逝后,由于事先并没有册立太子,皇长子褚英已经被努尔哈赤所杀,次子代善和十四子多尔衮争夺皇位继承权,最后,代善提议由皇八子兄弟皇太极继承大统。

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继承大统,大量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汉族官吏,还建立了蒙古八旗,汉族八旗,使大清国的势力不断壮大。

由于皇太极暴病而亡,没有策立太子,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权,最后在代善的斡旋下,六岁的福临继承了大统,也就是顺治皇帝。

由于多尔衮一直怀恨在心,后来就借机杀掉了豪格。

实际上,从顺治皇帝开始,大清帝国的皇位继承已经按照中原王朝的父传子的模式进行了。

由于,后来大清国定都北京,汉族人成为大清国政府,军队的主要的成分构成,因此,为了统一中国,认可并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家治理机制,那就是必须的了。

至于多尔衮,趁着顺治皇帝年幼,架空皇帝,大权独揽,呼风唤雨,但始终不敢取而代之,最后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继位,剥夺了多尔衮所有封号,后来,乾隆皇帝又恢复了多尔衮的封号。


沈阳杨艺


死的早了,再活上10年就不好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