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有机会当上皇帝,为何偏不篡夺皇位?

JIDIJI


在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建国的大清,就像飞速前行的列车,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然而,52岁的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使得大清这列“列车”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又一次骚动不安起来。

多尔衮不会忘记,父汗驾崩母亲殉葬之时,内心痛苦犹如刀弯,他与幼弟多铎抱头痛哭的情景。那时多尔衮只有15岁,他只是一个少年,他没有能量去阻止长兄们的行为,更无法改变父汗的遗愿。

如今,多尔衮已经32岁了,已经从一位凭靠着父汗和母妃关照着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为后金和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了。

其实,多尔衮这些年能够迅速成长,不得不感谢皇太极对他的关照和栽培。

从哲哲(皇太极的皇后)的关爱有加地抚养,到16岁被赐予“墨尔跟戴青”的美誉,再到天聪五年(1631年),不足20岁就掌管吏部,最后到崇德元年(1636年),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多尔衮的功绩,也说明了皇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肯定。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并且皇兄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之人,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多尔衮盘算着自己的胜算,他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多尔衮最终没能够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帝,而是让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捡了个大便宜”,承袭帝位,年号顺治。

关于这次皇位推选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大学堂很多的优秀文篇中都有叙述,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换个方式,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总结了四个问题,如下:

  1. 多尔衮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其称帝?

  2. 豪格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其优势不足还是什么原因?

  3. 福临是否真的与皇位“不相干”,仅是靠“捡便宜”或好运气当上的皇帝吗?

  4. 多尔衮为什么提名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摄政?

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来回顾一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问题之前,我要向介绍一下参加选举大会的人员名单,他们是:

  1. 礼亲王代善,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论资历无出其右,但年事已高,无心挣位

  2.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第六子,太宗皇太极之嫡系

  3.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争夺者

  4.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并功勋卓著,皇位主要争夺者

  5. 豫亲王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多尔衮之嫡系

  6. 武英郡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支持者

从这份名单来看,多尔衮很有优势,六个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数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较乐观,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们都知道,满清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的政体制度是“八旗制度”,虽然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但是主要还是以满八旗为主,那么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当时的满清政权之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多尔衮同母所出的两兄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三兄弟主要领导的是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所以这两旗的兄弟们都力挺多尔衮,那他们力挺多尔衮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一旦多尔衮当上皇帝,两白旗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会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现在的两白旗成为“上旗”,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现在的两黄旗,那么可想而知,现在两黄旗是极力反对多尔衮。那么两黄旗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极儿子,因为皇子是隶属于两黄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们极力支持豪格上位。

实际上两黄旗势力确实在两白旗之上,两黄旗自从太宗皇太极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皇太极将很多大功臣都编入了两黄旗阵营,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这些人现在成了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这位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他们甚至敢于以身试法,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一场内部政变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这一点每一位参加选举的王爷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势单,其实他背后的能力极大。而代善正是出于维稳之考虑,已经倾向豪格,而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也已经悄悄地站到了豪格这一边了。

所以,其实多尔衮真的没有绝对优势,最多只能算是略胜一筹。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豪格为什么没能够称帝?

豪格这个人其实能力很一般,当然能征善战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处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这也是皇太极总觉得自己的长子不是当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并且豪格干了一件一直被人诟病的事儿,那就是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斩杀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济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为莽古济支持莽古尔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为了与此事撇清关系,便亲手斩杀了妻子,其实他的妻子根本没有参与造反之事,至少没有证据。

而皇太极对豪格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大的反映,没有公开表彰,也没有当年指责,仅是将从莽古尔泰抄来的财物多分给了豪格一些。这件事还是对豪格影响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诟病,而且皇太极的态度让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自信。

这也正是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这话一出,多铎率先“蹦出来”说:“你还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认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别干了,我看你也不行!”这一下子等于给了豪格当头一棒,这让其他想要举荐豪格的人没办法再为豪格说话了。

事后多铎跟豪格说:“郑亲王济尔哈朗本来想推举你继位,但是你的退让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这次机会。”这句话虽有讽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败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与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担此重任的表现,或者说他想学其父皇太极“谦虚退让”一番,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气较其皇阿玛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是弄巧成拙。其实话说回来,豪格确实不是担当创业之君的料,他没能够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气。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豪格虽然希望渺茫,并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一定能继位,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率先提出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么就选择了他呢?

由于两黄旗元老们的誓死坚持,加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政治倾向,倘若多尔衮强行继位,这势必完成大清内部的分裂,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心里是明镜一般。当年太宗皇太极承袭汗位之时,是众贝勒一致同意,女真贵胄一致推举的,尽管皇太极再三推辞,还是被众人“抬”上高位的,显然多尔衮自知自己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豪格就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则,所以福临就已经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紫禁城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血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山海关旧照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军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军,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杀农民军,自己则指挥大清军队坐收渔利。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军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多尔衮于军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军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杀)。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官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死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官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

3. 昭告天下,优待朱氏后人,只要朱氏后人能够主动“投诚”,封爵赐钱绝对优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条承诺,多尔衮实际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条;第二条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为不剃发别说当官了,脑袋都保不住;至于第三条,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多尔衮对付朱氏后人就是赶尽杀绝,他所承诺的封爵赐钱不过是为了引诱朱氏后人而已,多尔衮真正的目的就是将朱氏后人赶尽杀绝。

稳定住北京局势的多尔衮,便着手准备迎接顺治皇帝进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从盛京移驾北京,多尔衮统领诸王、贝勒到通州接驾,恭迎顺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太宗皇太极,再到少年顺治皇帝,这只关外白山黑水之间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应该说,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王金百


历史大学堂


多尔衮想不想当皇帝?

答案是肯定的。其一,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很有可能是在皇太极、代善等人威逼下,随努尔哈赤殉葬的。而皇太极、代善等人这样做,其实就是怕多尔衮当皇帝,所以从侧面反映出多尔衮很有想当皇帝的心。其二,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曾和皇太极儿子豪格争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选择一个小孩子(福临)当皇帝。其三,多尔衮在执政的时候,扳倒了和他共同执政的济尔哈朗,同时架空了顺治。这些擅权行为都是他想掌控无上权力的表现。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有没有能力当皇帝?

答案也是肯定的。其一,多尔衮在执政期间,通过文治武功,打进关内,定都中原,并且铲除了农民军的残余势力,打击了南明在南方的统治,差不多实现了全国统一,这让他具有了极大的威望。其二,多尔衮提高了自己正白、镶白两旗的地位,他把这两旗变成八旗中“上三旗”之二,朝中大臣,也都主要是自己的势力。其三,顺治比较软弱,多尔衮要想强行把他拿下,自己当皇帝,显然是办得到的。

既然多尔衮想当皇帝,他也有这个能力当皇帝,那么,多尔衮为什么没有选择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呢?

(皇太极剧照)

第一,多尔衮的性格柔和隐忍,他不想用强硬的手段夺取帝位。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多尔衮是一个柔和隐忍的人。第一件:他母亲阿巴亥被迫随努尔哈赤殉葬后,他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闹情绪,要为母亲报仇的做法,因而深得皇太极信任。第二件:当鳌拜等人一定要拥戴皇太极后人为帝的时候,多尔衮并没有硬碰硬,而是采用了一种折中的办法。这就说明,多尔衮有极高的政治智慧,为政手段比较柔和,不会像鳌拜那样强行争竞。

在多尔衮看来,他可以通过水到渠成的办法,最终夺得顺治的地位。事实上他已经在这样做了。在政事上,有很多事情,他都不通过顺治就发号施令。而且,在称呼上,他也不断向皇帝靠拢。比如从先前的“九王爷”变成“皇叔父摄政王”,再变成“皇父摄政王”等。还有,史料记载他到了后来,“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这些,都是往皇帝路上走的表现。

只不过多尔衮不幸坠马受伤而亡,最终的愿望并没有达成。

(孝庄太后剧照)

第二,多尔衮忌惮顺治的母亲孝庄,夺位多有顾虑。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孝庄嫁给了多尔衮。这些传说,所透露出来的,其实是孝庄非凡的协调能力。

虽然顺治年幼,而且性格上比较懦弱。但是,因为有孝庄的存在,多尔衮在通往皇位的路上其实相当忌惮。孝庄是一个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人,他在处理和多尔衮的问题上,手段更加柔和。从传说中孝庄嫁给多尔衮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孝庄的手段多么巧妙。也就是说,孝庄用了她特别的手段,让多尔衮虽然想当皇帝,但是他既不敢当皇帝,也不忍当皇帝。

第三,八旗制度让多尔衮受限很多,不敢轻易政变。

八旗制度,让满清的权力并没有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而是分散在各旗的贵族手里(至少在康熙之前是这样的)。当初多尔衮争夺皇位没成功,就是因为有鳌拜、索尼等两黄旗的人坚决反对。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但是他其实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其他各旗,都没有掌控在他手里。如果多尔衮想要提前强行夺位,其他六旗肯定不服。按照鳌拜的性格,他和多尔衮干架是一定的。那样一来,多尔衮不但不可能夺得皇位,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满清的分裂,扼杀新生政权。

鉴于以上多种考虑,多尔衮并没有匆忙地夺取皇位。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多尔衮也配当皇帝!多尔衮有个一生之敌——大同总兵姜瓖!

多尔衮没有征服姜瓖和他的手下,多尔衮征服了姜瓖一年之后就死了。姜瓖是大同总兵,也就是说,多尔衮最好一个封疆大吏水平。

大清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让多尔衮当皇帝,要是多尔衮当皇帝,就被南明打败了。

因为多尔衮和姜瓖大同血战的时候,并没有打赢,姜瓖手下大将王辅臣把八旗军揍的满地找牙。清军中唯一能和王辅臣对抗的人就是满清第一武士鳌拜。

清军之所以能赢大同,是因为顺治德政,挖通运河,南方的粮食进入北方。大同是被饿死的,不是被清军兵力打败的,

一旦多尔衮当皇帝,没有粮食,清军必败,吴三桂联合夔东十三家灭了西安孟乔芳,就能沿着李自成的路北上。一旦吴三桂和姜瓖合流,天下还不知道是谁呢。

多尔衮目光短浅,不知道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姜瓖这个名字。


童琪雅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突然去世未指定皇位继承人,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互不退让。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实质是个奴隶制政权,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只要是有能力的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而并非是皇子。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34岁,子凭母贵、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勇猛彪悍,战功赫赫。他除亲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支持。

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随皇太级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富有理政经验,威望极高,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满清发展到此时是以满八旗为主,其中代善统领两红旗,济尔哈朗统领两蓝旗,多尔衮统领两白旗,豪格统领两黄旗,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满清政权之影响不容忽视。哪旗代表人物成为皇帝,其所统领的旗就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此消彼长,所以各旗的支持者都势在必得。

皇子隶属于两黄旗,其代表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豪格和福临都是皇太极的儿子,都是人选,但毫格错斩杀妻子被人诟病。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结果被阿济格抓住不放,直接玩完。

代善为首的权臣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人,最终经过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愚蠢的豪格不久就因多尔衮的报复而家破人亡,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收房。

顺治之所以被选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儿(孝庄文皇后)的儿子,大玉儿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顺治就是选择了科尔沁部一起谋略中原。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这样安排对多尔衮可说是一石三鸟,一确保自己掌握权柄,二日后消灭对手,三还获得美人芳心嘉许。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多尔衮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大局观极强,为爱新觉罗家族利益,为了大清美好未来他可以放弃自身利益。

皇太极驾崩,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当时正处于清军入关的最佳时机,如果动起武来,弄得两败俱伤,大清问鼎中原将成为永久的梦想。多尔衮从大局出发,采取折中办法,做出让步,让福临当皇帝,自己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率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势如破竹,拿下中原,奠定了王朝基础,建立了旷世功勋。可见多尔衮是个做事胜于做官的人。



多尔衮死后,谥号为忠,大清朝王爷中得到“忠”字谥号的就两个人,多尔衮是一个,另一个是恭亲王奕訢。多尔衮的忠表现在对爱新觉罗的忠,对大清朝的忠。篡位就有可能出现内斗,内斗对大清朝不利,所以他才不那么做。

多尔衮当摄政王后期,是大清实际的掌权者,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和皇帝几乎没有区别。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一母同胞,这三人都是战场上的牛人,在多尔衮的带领下,他们齐心协力,打败了李自成和南明,大清因此成功问鼎中原。换了豪格当皇帝,没有多尔衮三兄弟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为中原王朝。

顺治当皇帝,摄政王是两个人,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看到多尔衮功劳太大,没法与之相争,于是自动退出,摄政王就成了多尔衮自己。




多尔衮的称谓被一路抬高,先是摄政王,接着是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到了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就成了父子关系,顺治是皇帝,多尔衮就是太上皇。地位比皇帝还高,权力比皇帝还大。有名有实,还要什么皇位。

多尔衮死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

多尔衮无子,他把顺治当做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继承人,他自己当不当皇帝都一样。如果多尔衮自己有儿子就不好说了。

多尔衮无子嗣,从他弟弟多铎那儿过继一个孩子,继承他的香火。对多尔衮来说,从多铎那儿过继孩子和顺治有远近之分,但是,不管怎么说,都不是自己亲生的,把顺治当儿子和从多铎那儿过继孩子区别不大,没有必要换掉顺治。



实际上,多尔衮是把顺治当自己亲儿子养的。顺治小时侯发生过一件事很说明问题,天花在清朝初年没有特效药,得了天花只能听天由命,一次多尔衮听说天花在京城一带流行,很紧张,非常担心顺治被传染,于是不由分说,把顺治弄到了山里躲避。

多尔衮把顺治当自己的孩子带,当接班人培养,他还有啥必要篡夺顺治的皇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皇太极死后,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立,但两人实力旗鼓相当,由于皇太极有巨大的后续影响力,为避免分裂和内讧,同时立皇太极之子呼声很大。在代善等人调和下,多尔衮放弃争位打算,迎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

由于济尔哈朗自认军政能力不如多尔衮,逐渐退出,大权集中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打击豪格的势力,逼死了豪格。之后,他不断在尊号和礼仪上专制。应该说多尔衮这个时候想夺取皇位,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几个重要因素制约了他:

一、多尔衮无子。使得他夺取皇权的动机不足,争取个人生前荣耀的动力十足。

二、皇太极的巨大功勋,使得皇位在他一脉传承得到普遍的认同。多尔衮辅政身份人们可以接受,篡位则不可接受。

三、清朝初年,派系林立,他们因为服务于多尔衮的统一战争而团结在一起。一旦多尔衮称帝必然开启清朝内部分裂和内讧。

多尔衮死后,他的势力很快瓦解,足以说多尔衮个人的优势并不能胜过皇太极多年加强皇权的努力。


羽书迟


当时皇太极暴死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也有就给当时清朝内部的势力有了争夺皇位的契机。当时有能力争夺皇位的势力主要有4大势力,以代善为首的两红旗,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两蓝旗,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这里面代善年岁以老,又被皇太极打压多年基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他是太祖次子辈分最高,手中又有实力,在皇位问题上有着很高的发言权。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又和皇太极关系很好,手里也有相当的实力,虽然即位无望但是在皇位问题上也有相当的发言权。剩下的多尔衮和豪格实力最强,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口把对方吃掉,而其他四旗出于自身利益也根本不希望让这两个人中的人任何一个人即位,所以当时济尔哈朗提出由皇太极只有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就成了最合适的选项,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两黄旗当时提出的条件是立皇子,豪格和福临都是皇太极的儿子,立谁对两黄旗的利益而言都没有损害,而豪格因为最初推选他做皇帝的时候自己装了一把,说自己福少德薄,不适合继承皇位,结果被阿济格抓住不放,直接pass掉了。所以豪格就是心里万般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代善本来也偏向于立皇子,立福临,即由皇子登基又避免了内部相残,代善也是赞成的。多尔衮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是他很清楚如果自己非要用强,那么大清朝很可能就会陷入内乱,千载难逢的入主中原的时机就会错过,多尔衮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不想错过入关的良机,退而求其次当上摄政王,把持大权要不要皇帝这个虚名也无所谓,所以福临即位符合当时清朝内部所有势力集团的利益,自然能够登基为帝了。

至于入关之后多尔衮大权在握的时候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称帝,在下认为原因有二。第一清军刚刚入关天下还未彻底平定,各项政策实施和前线部队的指挥调度都等着多尔衮来发号施令,多尔衮这时没有更多精力顾及皇位问题。第二多尔衮终生无子从这点来说多尔衮就算继承皇位,他百年以后皇位还是要让给别人,从心理上讲多尔衮也许会觉得登上皇位不值得。第三多尔衮早死,多尔滚于顺治7年突然去世,从他后来加尊号皇父摄政王来说,他也有可能夺权自己当皇帝,但是时间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如此一切都随风而逝了。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期待您的指正。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多尔衮一生来说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就是皇太极死的时候。那个时候多尔衮手里的实力非常厉害,三旗兵马,战功显赫,而且清朝作为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皇位继承跟汉族不太一样,不一定非得是父子,兄弟也可以。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地位非常显赫。但是由于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太小了,皇太极非常有本事,逼得大福晋阿巴亥自杀殉葬,让那些批图让多尔衮继承汉位的死了心。结果皇太极也是非常短命,皇太极死的来仓促,没有遗诏立谁当皇帝。所以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就成了皇位继承人的最优人选。其实多尔衮的实力比豪格要更厉害,但是皇太极直属的两黄旗大臣害怕多尔衮当皇帝以后自己被清除,没了地位权力荣华富贵,就积极推荐豪格为皇位继承人。两方人马开始拉拢势力争夺帝位,眼看就要火并了,为了八旗不互相残杀,为了能够入关打天下,最后双方都妥协让步,两个都不选,选择了福临(顺治)作为大清皇位的继承人,6岁的福临根本不能亲政,就让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指挥清军对明朝的战斗,后来大汉奸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放清军入关,多尔衮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后攻占北京城,之后开始慢慢的统一全国。

多尔衮一生最高的封号是皇父摄政王,虽然不是皇帝,但是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福临就是傀儡,多尔衮呼风唤雨,但是不代表他可以篡夺福临的帝位,你是摄政王大家听你的话,你要是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就会有非常多的人来反对你。再说了篡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名声不好,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什么好下场,多尔衮没必要拿一个皇帝的名号作为自己搏命一搏的赌注,何况当时天下还不太平,清朝还没有完成统一就开始流血内斗不是让祖辈的努力化为乌有。怎么来看篡位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多尔衮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不会那么蠢的。


程大官人LC


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瓦岗寨为什么解散?古代有句名言,强盗山头夺铜锣,铜锣代表什么,就是头,就是权,这把交椅多少人想坐一坐,汉未的袁术,清朝的吳三桂等等。清朝人聪明,共产党英明,团结还是团结,大局为重,还是大局为重。


用户9663828723369


因为多尔滚不想当皇帝,只是想把这个刚进中原的朝代给安定下来?看他治国治军就能看出多尔滚这时却时对皇位不感兴了。要不多尔滚权倾朝野时被什么势力给牵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