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韩信那么牛逼,刘邦为什么能成功三夺韩信兵?难道韩信乐意吗?

用户6502379185851


问这问题的人应该是不懂刘邦与韩信之间关系,刘邦与韩信是君与臣、帅与将之间关系,在当时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别说刘邦夺韩信的兵,就是刘邦直接让韩信死,韩信也得去死

韩信地位与权力是刘邦给的

韩信,身份背景不详,早年间四处漂泊。韩信痴迷兵法,力图参军成就一番作为。刚好此时陈胜吴广偶然间认识了项羽帐下大将钟离昧,通过引荐成为项羽帐下执戟郎中


韩信当执戟郎中期间多次给项羽提建议,但项羽从来没正眼瞧过韩信,对韩信的提议也是置之不理,韩信觉得项羽非明主,在项羽军中难以施展抱负,因此逃到刘邦军中

韩信来到刘邦军中通过萧何的选拔成为治溧都尉,就是管理运输粮草的,韩信在运粮时多次能猜到刘邦行军路线,而私自更改运粮路线,这让萧何发现了韩信是个人才,在做了一段治溧都尉后韩信又觉得没意思,又打算辞职走人

萧何发现韩信逃跑后立马去追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来历,萧何追上韩信要求韩信回营,韩信要求萧何举荐他做大将军他才肯回去,因此萧何把韩信举荐给了刘邦


而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让刘邦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让韩信做大将军的请求

韩信的兵是刘邦给的

萧何、韩信、张良 并列汉初三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三人分工,张良负责帐前谋士,负责战略大方向,萧何负责管理百姓 粮草供给,招募士兵,而韩信则负责前线战事。因此韩信作为大将军是非常轻松的,不需要担心粮草及兵源问题,因为招募士兵时萧何负责,也就是说韩信没兵了只要跟萧何说,萧何就会给韩信征兵


而萧何也是给刘邦打工,因此萧何征兵所需资金也是刘邦提供,因此韩信的 兵、粮 都是刘邦给的,刘邦给了韩信兵,然后又夺了韩信的兵,这个并没有什么说不过去,也不存在原则问题。

如果用现实中的事比较就好比,刘邦是老板,老板任命韩信为总经理,并安排一些公司员工给总经理韩信管理,突然某一天老板把总经理手下员工调走,总经理韩信敢不同意吗?


朝夕闻道


先看一下,刘邦是如何三夺韩信兵的。

第一次,是韩信破灭魏国和代国之后,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这里是说,汉王派人去把韩信的精壮之兵,都调去荥阳对付项羽了。

第二次,是在韩信破灭赵国,招降燕国之后,驻军于修武。当时刘邦刚被项羽打败,有一天,刘邦带着夏侯婴,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守赵地,拜韩信为相,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刘邦于一天早晨,自称是汉的使者,突然闯入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印符,重新安排将领的职务,把精锐军队带走,让韩信带领剩下的刚收编的赵国的士兵去攻打齐国。

第三次,垓下之战刚刚结束,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韩信)军。汉五年正月,徒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灭了项羽,刘邦就又一次以奇袭的手段,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

这就是刘邦三夺韩信兵的过程。由此我们知道,韩信破赵平齐斩杀龙且的胜仗,都是用刘邦挑剩下的士兵取得的。韩信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怪后人称其为"兵仙"。

那么,韩信如此牛逼,怎么被刘邦三次夺兵呢?

首先,刘邦是大老板,是韩信的顶头上司,那个年代,别说要兵,就是要韩信的脑袋,韩信也得乖乖地从命。不信你跟你的老板或上司顶个牛试试。

其次,刘邦用的都是偷袭的手段,令韩信猝不及防。其实韩信本无心防刘邦,他对刘邦是有点愚忠的。而刘邦却是一直对韩信有戒心,夺兵完全是有意为之。这正如你对老板毫无防备,老放要整你,那是一整一个准的。所以这里不是韩信无能,是刘邦太狡猾了。这也难怪,謙谦君子是当不了皇帝的。

你问韩信心里願意码?

要是你的老板无缘无故地克扣你的工资,你願意吗?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凭借出类拔萃的个人能力,无以伦比的战争智谋和天下无二的军功战绩,一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军事能力,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年一出的兵仙,按道理来说,韩信军事能力超强,治军能力也不弱,为何刘邦三次都能轻易夺取韩信的兵权?

一、韩信的兵权来自哪里

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在刘邦率军进入封地汉中的路上投靠了刘邦的军队,后来经夏侯婴和萧何的大力推荐,刘邦才重用了韩信,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在彭城之战刘邦兵败后,才给予韩信独立的兵权,韩信才开始独自率领军队出战黄河以北,以从属关系来看,韩信是刘邦的直属部下,韩信的一切都是刘邦给予的,包括官职、地位、兵权,甚至连后期补给、粮食、物资都来自刘邦的给予。

刘邦拜将

韩信不是彭越、英布,彭越和英布一直是独自带领一帮人打游击战的,和刘邦没有从属关系,彭越和英布的手下也是自己打天下一直跟随的,与刘邦也没有关系,彭越和英布更像是刘邦的盟友而不是属下,但韩信不是,按现在的理念来说,韩信是职业经理人,刘邦是老板,韩信是帮刘邦打工的,韩信的一切合法权利来自于刘邦的授权,刘邦能授予韩信权力,同样也能夺走权力,比如兵权,这是刘邦夺取韩信兵权的法理基础。

二、刘邦夺取韩信兵权的手段

除了皇帝本人调兵之外,秦汉时期的兵权是由虎符调动的,只有皇帝不用,但并不是人人都认得皇帝,皇帝如果能证明自己是皇帝,就能直接调兵,而对于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来说,调兵的前提条件就是虎符,皇帝授予虎符给将军,将军凭虎符调动军队,同时皇帝还要派出监军视察虎符使用情况,调兵有着一整套的游戏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授权韩信

刘邦第一次夺取韩信兵权是在韩信攻破魏国和代国之后,直接派了个使者就把韩信的精兵调走了,调到荥阳去抵御楚军主力,非常简单,没有很复杂的过程,只需要派个使者就行,这个时候韩信刚刚击破了魏国和代国,应该收降了很多魏国与代国的降兵,但刘邦调走的是精兵,刘邦的这个调兵属于正常的军事部署,韩信作为刘邦的下属,只能服从命令。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刘邦第二次夺取韩信兵权是在韩信攻破了赵国之后,正好刘邦在成皋兵败,全军覆没,刘邦带着夏侯婴两个人以汉使者身份进入韩信军营,趁着韩信还没起床,然后直接到了韩信的卧室中,拿走了韩信的虎符印信,并没有惊醒韩信,刘邦以虎符和印信如今韩信军中将领开会,韩信醒了之后才知道刘邦来了,连兵符和印信都被收了,大惊失色。

刘邦韩信

刘邦第二次夺韩信兵权,与第一次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偷偷摸摸的感觉,事实上这是刘邦的谨慎,也是刘邦对韩信有所怀疑,当时刘邦在成皋全军覆没,手上无兵无卒,整个黄河以南刘邦的阵线只有荥阳到南阳一带的守军,这个时候韩信在赵国的军队数量直接超过了刘邦在黄河以南的军队数量,如果韩信不听刘邦命令自立,刘邦就会陷入困境,这事在当时比比皆是。

比如陈胜派出武臣攻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没办法,武臣派出韩广攻打燕国,韩广又自立为燕王,武臣还是没办法,对于控制手下将领,刘邦显然比陈胜、武臣之类的能力强多了,刘邦之所以隐蔽地夺取韩信的兵权,只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如果明面上只带着夏侯婴两个人进入韩信军营,那会不会给韩信错觉,刘邦消除了这个隐患。

刘邦兵败

至于刘邦为何能直接进入韩信的卧室?这道理就很简单了,只需要适时亮明身份就行,韩信军中多的是刘邦的亲信,韩信的兵权是刘邦给的,尤其是军中的校尉级士官,中高层将领,那都是跟随刘邦一路反秦打出来的,刘邦三年反秦战争中,根本就没有韩信,只要证明了自己身份,找个熟悉的将官一起进入主帅韩信的卧室,不是轻而易举吗?

刘邦第三次夺韩信兵权是在垓下之战结束后,直接在战场上夺了韩信兵权,为了击败项羽,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同时配给韩信30万军队,除了韩信之外,孔将军和费将军各有10万军队,周勃还有20万预备队,刘邦也带着10万的中军,这个时候刘邦夺韩信兵权,同样是一纸命令就行,韩信不得不交啊,虽然贵为齐王,同样是高级打工仔,能不交吗?除了谋反与上交兵权,韩信没有其他选择,况且刘邦还是突然袭击,不交,还有40万军队等着韩信,况且韩信手下也基本是刘邦的亲信。

楚汉之争

《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刘邦能这么轻易夺取韩信的兵权也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韩信没有谋反的意图,这从韩信拒绝蒯通的话就能看出来,蒯通一直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不听,韩信说:

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韩信之死

韩信就是个耿直人,刘邦以国士待之,韩信以国士报之,就这么简单,况且韩信终生的理想就是裂土封侯、封王拜相,没有自立的野心,如果韩信是个有野心的人,刘邦能夺韩信兵权一次两次,绝对夺不了第三次,韩信有野心的话,就会培养自己军中的亲信,以自己的亲信代替刘邦的,会进行一系列的自立行为,比如招揽名士、私养死士,就像高平陵政变中的司马懿一样,但韩信不是司马懿,他没有谋反之心,刘邦才会轻而易举夺取韩信兵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建议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采纳,随后汉军就如同开挂一般,暗渡陈仓、还定三秦、直捣彭城。彭城之战后,刘邦退守荥阳与项羽对峙后,韩信先是声东击西灭了魏国,俘虏了魏王豹。刘邦又派韩信北击诸侯,韩信的军事生涯也从此开挂,破代、击赵、击齐、降燕、破项羽第一大将龙且、出兵垓下一战而破项羽,天下归汉。

在此期间,韩信的军队三次被刘邦收走:

  • ——第一次是攻破代国以后,刘邦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到荥阳对抗项羽,让韩信自己募兵攻打赵国。

  • ——第二次是刘邦成皋突围后,和夏侯婴星夜赶到韩信军营,又收了韩信的主力军队,让韩信、张耳自己在赵地募兵,然后攻打齐国。

  • ——第三次是垓下之战后,刘邦到鲁地后又出其不意地来到韩信王府,收了韩信的兵权。不久,把韩信迁为楚王。

韩信一代兵仙、军事专家,为什么三次轻而易举就被刘邦夺了军队、收取兵权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刘邦是主、韩信是臣,只要韩信不反就得服从刘邦

韩信本来是项羽帐下的执戟郎中,项羽戏下分封后离开楚军投奔刘邦,未获重用差点被斩,幸亏夏侯婴救了他一命。后来担任治粟都尉,为萧何所欣赏,萧何月下追韩信后竭力向刘邦推荐,刘邦也打破常规,直接用最隆重的礼仪登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从这个意义上讲,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韩信的大将军是汉国的大将军,彭城之败后,诸侯全部叛汉降楚,刘邦又拜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韩信的大将军、左丞相、以及后来的齐王,都是刘邦封的,都是汉国的官,刘邦和韩信是君臣关系。、

按照那个时代的礼制,臣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王,韩信不管手里有多少兵,一天不造反,君臣关系就存在着,韩信就得听刘邦的,不能对刘邦说三道四。对刘邦的诏令可以拖延,但不能不执行,当刘邦亲自来到韩信面前夺权时,韩信只能交出兵权,没有选择。

其中,第一次调兵,应该是刘邦发调令,韩信痛快执行的。因为当初荥阳分兵韩信首次将兵后,很快攻破魏国,韩信又请求刘邦给他三万兵北上平赵地代地、并伺机攻齐、燕。刚破代地后,没想到荥阳吃紧,所以接到刘邦调令后,韩信是痛快派兵回援刘邦的。

第二次调兵,虽然刘邦和夏侯婴突然袭击夺了韩信的兵权,但是,在此之前,韩信已在井陉破了赵军,赵地已经安定,韩信、张耳本来就准备派兵去成皋帮助刘邦的,没想到刘邦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后,任命韩信为赵国的相国,让韩信自己募兵攻打齐国,自己带兵南下继续和项羽死掐。

第三次夺韩信兵权,那是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已经被消灭,其它诸侯要么归顺刘邦、要么已经被灭,韩信就不需要再拥有那么多军队了,所以刘邦虽然也是突然袭击夺了韩信兵权,但韩信没办法。因为天下太平了,你还想拥兵,不就暴露了谋反之心嘛?韩信本来就没造反之心,刘邦收军权,韩信虽然不愿意,但也不能抗旨啊,毕竟是臣子嘛。

所以,因为韩信不想造反,只能恪守君臣之道,对刘邦收军权,老老实实配合为上。

二、韩信手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可以越过韩信直接控制军队

刘邦虽然听从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但是直到彭城之败前,都没有让韩信直接带兵。出陈仓是刘邦自己亲自将兵的,还定三秦后一路打到彭城,都是刘邦亲自将兵的。

彭城近乎全军覆没后,诸侯全部反叛投降项羽,刘邦下定决心,要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捐出来(即封诸侯)招募勇夫,这一招就是“用土地换人命(项羽的命)”,问张良谁人可用?张良推荐项羽阵营的英布、游击大盗彭越和汉营的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刘邦这时才开始起用韩信。

《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但刘邦毕竟是生姜老的辣,他起用韩信时还留了一手,就是韩信的手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心腹,这些将军主要有:

其一,张耳。张耳和刘邦交情深厚。刘邦年轻时,不喜欢做农活,仰慕魏公子信陵君,于是就向西到魏国寻访信陵君,结果等到了的时候才知道信陵君已死,刘邦就在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家住下来,和张耳结为异姓兄弟。魏国灭国后,刘邦才回到丰沛老家,张耳也到处逃亡以躲避秦人的追捕。刘邦反秦后,张耳也在赵地起兵,后来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刘项反目后,张耳归顺刘邦,刘邦对张耳非常信任。韩信北上攻伐诸侯时,刘邦是让张耳和韩信共同领军的,其实就是防着韩信拥兵自重。定代下赵后,韩信推荐张耳为赵王,刘邦就同意了。刘邦前两次调韩信军队时,有张耳在,韩信不给也得给刘邦。

其二,曹参。曹参与刘邦本来都是沛县人,都属于基层公务员,关系非常铁。沛县起事时,是曹参和萧何请刘邦回来当沛公主持大局并带领大家造反的。曹参后来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一直打到咸阳,每战必奋勇争先,经常第一个登上城楼,刘邦封汉王后,就封曹参为建成侯。在韩信下魏、定代、攻赵的战役中,曹参一直辅佐韩信,在韩信手下独挡一面,并斩杀夏说、戚将军,跟随韩信攻齐的战斗中,打下了临缁,参与了攻打龙且的战争,俘虏了田光、田既等齐国的将相。跟随韩信参加垓下之战,立下赫赫战功。项羽死后,被刘邦留下平定齐地残余敌对势力。有曹参在,刘邦调兵,韩信要是不给,曹参第一个就会砍了韩信的头。

其三,灌婴。灌婴是在砀郡就跟随刚起兵不久的刘邦,一路征战,东挡西杀,一直打到咸阳,立下赫赫战功。楚汉相争时,灌婴又跟随刘邦打到彭城。彭城大败后,刘邦针对项羽骑兵的优势,也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灌婴就被选为骑兵将领,率领汉军骑兵纵横捭阖,在荥阳前线与楚军进行激烈交战。前两次刘邦调取韩信军队时,都是灌婴去把军队接回的。灌婴还率领骑兵队伍跟随韩信参加了灭齐的战斗,以及后来消灭龙且的战斗。有灌婴的骑兵部队在,韩信不敢轻举妄动。

其四,孔聚。是孔子的后代,跟随刘邦芒砀山起义,屡立战功。韩信北伐时,孔聚就一直跟随韩信,一直到垓下之战。高祖本纪中的孔将军就是这位孔聚。他是刘邦的铁杆,刘邦可以直接调动他。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其五,陈贺。也是跟随刘邦从芒砀山就起义的,一直杀进咸阳又杀到彭城,韩信北伐时跟随,一直到垓下之战时都属韩信,高祖本纪中的费将军就是这位仁兄。他的部队刘邦也是可以直接调走的。

其六,傅宽。是刘邦反秦路上收降的秦朝降将,后来也成长为刘邦的心腹。跟随韩信参与了灭齐的战斗,隶属曹参直接领导。

其它将领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韩信手下掌握军队实权的人员除了张耳以外,就是曹参、灌婴、孔聚、陈贺这些人,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心腹,刘邦要调动韩信军队,即使韩信不放,刘邦同样可以通过诏令越过韩信直接调走,韩信根本阻拦不了。

韩信自己将领有李左车、赵将夜等人,主要是北伐过程中收降的,不掌握军队实权,无济于事。

三、刘邦夺军权方式是突然袭击,韩信没有防备

刘邦夺取韩信军队的方式,除了第一次是正常调动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突然袭击的方式,韩信没有任何防备,刘邦就突然出现在眼前,让韩信只能被动交权。

刘邦成皋突围后,夏侯婴驾车,和刘邦一车两人星夜渡过黄河、赶往河北、到了修武张耳、韩信的驻地时,乘天还未亮时直接来到韩信的中军大帐,守卫盘问时就说是汉王的使者,这样长驱直入帅帐,收了韩信的兵符。等到韩信和张耳醒来以后,刘邦已经召集曹参、孔聚、陈贺这帮人商量军务了。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安葬项羽、平定鲁地,回到定陶时,直接进入韩信的军营,轻松解除韩信的兵权。随后不久,又说韩信本来就是楚人,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也无可奈何。

刘邦擅长搞突然袭击,但是韩信不长记性,一而再、再而三地堕入刘邦彀中。汉六年12月,刘邦用陈平计,伪游云梦,又把韩信抓到长安,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吕后设计处死。

韩信军事才能一流,兵仙名不虚传。但政商低下,对职场的政治规矩根本不懂,简真就是白痴。蒯彻曾经试图说服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韩信不忍背主,没有同意。但刘邦政商奇高,他当初捐关东之地只是被动的权宜之计,一旦天下初定,就着手剪除异姓王,要收回投资成本。

韩信因为平定齐地后坐地起价要当齐王,就让刘邦很不爽,垓下之战前也不出兵攻打项羽,一直等到刘邦把封地确定才出兵,让刘邦心里非常不舒服,对韩信的忠诚产生怀疑。因此,大战一结束,项羽一死,就开始找异姓王算帐,而韩信缺乏警惕,最终尝到了鸟尽弓藏的苦头,也只能让人千古一叹。


一叶碧云


韩信的牛逼我想主要指的是他能打仗,兵法谋略的厉害,但是仅仅只是韩信的长处和优势,并不代表韩信会玩政治,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中保全自己。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相对于汉朝建立的军功,他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也做出了不少贡献。秦朝末年,天下百姓实在是过不下去,不是被强行拉去修长城,就是被严苛的秦法制裁而不得不关进监狱,关进监狱还不算还要被拉去给秦始皇修墓,很多人就感觉已经活不下去,不得不起来反抗秦朝的统治,刘邦和项羽就是反对抗秦朝统治的代表。


当时的韩信是一个混吃混喝,没有正式工作的游民,是农村的都知道,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经的事干,游手好闲的人很容易臭名远扬,韩信也不例外。而且这种人也经常会被人欺负,韩信所说的框架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韩信这个人他是有远大抱负,他不愿意参加劳动也不愿意去当官,他喜欢武功枪弄棒研究兵法,平时没事腰间还配一把剑,感觉自己就是没落的世家公子,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但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契机,他竟然参加反秦斗争的队伍。最先他投奔项梁、项羽,但是未得到任用,项羽只让他作为一个小小的士兵,每天不是站岗放哨,就是干一些杂七杂八的活,俨然就是一个打杂的,还不如人家冲锋陷阵的士兵活的轰轰烈烈,没过多久,韩信就跑了,他不干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从项羽这里跑了之后, 他转投刘邦,几经周折经过夏侯婴推荐, 拜为治粟都尉,这个官儿就是一个管军粮的,韩信感觉自己真是怀才不遇,满腹韬略却无伯乐,过了一阵子他又跑了。


但是这一次他逃跑的消息被萧何知道了,萧何连夜骑着快马追赶韩信,并多次在刘邦面前为韩信美言,说韩信是有才华的人并保为大将,韩信这个人和有才华的人一样都很傲慢,他觉得自己被拜为大将军,应该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因此非让人家刘邦修一个高台,然后正式的宣布拜自己为大将军。

那么韩信为什么非要让刘邦修一个高台,然后再正式的宣布自己的任命呢?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韩信的动机。韩信这样做无非有两个原因。

  • 第1个原因,通过修筑高台让刘邦拜自己为大将军,无非是想告诉全军将士,我是刘邦亲自拜的大将军,是被刘邦所认可的。

  • 第2个原因,当时的韩信还是非常年轻,用现在的话来讲无非是初出茅庐刚刚进入职场的一个小伙子,他面对比自己大许多岁,而且都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与士兵,他可能镇不住,因此需要以一个正式的场合获得一个公信力。

另外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信他没有家族背景,更没有在军中有可靠的关系,军中的大将与他都不认识,更没有可靠的关系,平时打仗大家听他的,那是因为他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是出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这种服从来源于刘邦对韩信权力的赋予。说白了就是一种单纯的上级和下级的对应关系。


他被刘邦能够拜为大将军,无非靠的就是自己的才能,然而历史的经验说过“狡兔死、走狗烹”,这也大概是韩信后来被三次夺取兵权的一个原因。


当韩信打的胜仗越多,获得的军功越来越多时,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手底下带的兵越来越多,这时候就无疑对刘邦造成了威胁。这时候的刘邦有两个选择:

  • 首先刘邦会考虑韩信的壮大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他手握重兵又远在外地,会不会起兵造反?

  • 其次,韩信相当于空降过来的高管,那么军中其他人会怎么想?那些从老家一直跟随到现在的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会怎么想,这些人心里肯定不平衡!

于是刘邦对韩信进行了三次兵权的削弱。

  • 第一次夺韩信兵,成皋之战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生得周苛。羽谓苛:"为我将,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若非汉王敌也!"羽烹周苛,并杀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

公元前204年6月在成皋之战中,刘邦又一次占据成皋,项羽连忙带领军队攻破荥阳城,生擒了周苛,项羽并劝降他:“为我将,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然而周苛大骂项羽,以项羽的急脾气,他自然死得很可怜,被烹而杀,并杀了枞(zong)公顺便俘走韩王信,遂即围困了成皋。最后刘邦勉强地冲出了重围。有一天早上,韩信还没有起床,刘邦就出现在了韩信的军营,并直接夺了韩信的印符,就这样很突然地夺走了韩信的兵权,着实把韩信吓了一大跳,作为兵权的替代,韩信被拜为相国。


  • 第二次夺韩信兵,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同时也派出使者到各地联络诸侯王,让他们出兵共同消灭项羽。本来刘邦派人已经和约定诸侯王与韩信约定好共同围歼项羽,不料,韩信、彭越并没有如期而至。刘邦追项羽到了固陵,却被项羽大军反击,刘邦大败。

这时候韩信一封信到了刘邦这里,他说齐地比较复杂,需要把自己封为“假齐王”,刘邦一看信气得要命,但是一旁的大臣提醒了他,这时候应该稳住韩信,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这时候,韩信、彭越才率兵攻打项羽。韩信从北,彭越从东,汉将刘贾、九江王英布从南,刘邦从西团团围住项羽,把楚军围在了亥下。


最后的结果是项羽无脸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亥下之战,韩信等人没有按约定出兵围困项羽,汉军胜利后,刘邦迅速回师定陶,直接把大军开进了韩信的军营,又一次夺了韩信的兵权,这一次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


  • 第三次夺韩信兵,西汉建立韩信被剥夺兵权。

亥下之战后,项羽自杀,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登基,汉朝建立。公元前201年,有人密告韩信谋反。


听到这一消息,刘邦半信半疑,他采纳陈平的计策,昭告天下诸侯说自己要外出巡视并会见各位,会见的地方就在陈地,其实这和鸿门宴如出一辙,但是韩信并不知危险并如期而至。

但是韩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回可能是凶多吉少,而此时,刘邦最为痛恨的人钟离昧在韩信这里,钟离昧为了帮助韩信取得刘邦的信任,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地见刘邦。

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可不曾想韩信一到陈地,刘邦便令人把韩信绑起来,放在皇帝后面的副车上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并没有杀掉韩信而是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


想想韩信的才能,绝对是汉朝无人能匹敌,但是韩信有的就只是谋略和才能,他手下并无能打仗的将军,虽然被拜为大将军,但是听他指挥的那些将军全都是刘邦的人,这也就是刘邦每次都能顺利地夺走韩信兵权的原因。


南山居史


先后两次夺去韩信兵权,按照记载来看,当中似乎没有任何阻碍,极为顺利。按理来说,韩信虽然是刘邦麾下,但士兵却是他亲自招募和训练的,统兵数年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忠于自己的将领,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为何就没有任何人予以反对呢?我想,除了韩信丝毫没有反心之外,更为主要的应该是刘邦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刘邦为什么先后两次夺去韩信兵权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这两次是如何夺走韩信兵权的。

1、第一次,成皋之战后。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趁着项羽率兵东去攻击彭越的机会,因病向北重新占据成皋。项羽击败彭越后,得知刘邦重夺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与夏侯婴同乘一辆车逃出成皋。而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攻下赵代之地,拥有了一定实力,且就驻扎在距离刘邦不远的修武,刘邦战败之际,对韩信和张耳的按兵不动极为恼怒,于是他“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之后则令张耳、韩信返回赵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韩信引兵向东攻打齐国。

韩信

2、第二次,垓下之战后。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羽于乌江边自刎而死,楚汉争霸至此告一段落。鉴于韩信之前在攻下齐地后,曾请封齐王,且在刘邦下令追击项羽之际,韩信并未奉令率兵赶到,导致刘邦在固陵之战被项羽击败,这令刘邦对韩信起了戒心。于是在击败项羽之后,他“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又一次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从史料记载来看,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兵权都极为顺利,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对,似乎只是一句话就令韩信交出了兵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忠心,手中无将

我想,之所以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如此轻易,应该主要源于这两个原因。

刘邦

1、韩信忠心。对于刘邦,韩信似乎从来没有起过反叛之心,即使是在占据齐地、远离刘邦的情况下,不论是项羽派武涉对其进行游说,还是手下齐人蒯通对其进行劝解,他始终没有升起过反叛之心。至于到底是韩信从没有过反叛之心,还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自立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韩信的态度却明确的向手下将士们传达了一个信号,他韩信是忠于汉王的,这种情况下,面对汉王刘邦亲自夺取兵权,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满,又岂会表现出来?

2、手中无将。这应该是另一个让韩信尴尬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刘邦的驭人之术造成的,他虽然用韩信,但也防着韩信,尤其是当韩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能力之时,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将赌注压在对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范。而刘邦对于韩信的防范,就在于其手中的将领,韩信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原丰沛集团,乃是刘邦真正的嫡系,有这些人在,一旦韩信表现出异心,恐怕立即就会被架空或陷入到内斗当中,这恐怕也是韩信始终没敢自立的原因所在,这种掺沙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才敢大摇大摆地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其军权,且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不乐意又能怎么样、毕竟人家是老大!


天才睡大街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当然不乐意了,试问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封侯拜将,即使是圣人,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名留青史。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很显然,他有着强大的功利之心,这里的“功利”可不是贬义词,对任何人而言,为名为利都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想当初,韩信只是项羽帐下一名小兵,因苦苦不得重用,就毅然决定去刘邦那边那边“碰碰运气”,为什么不去其他诸侯?原因很简单,只有刘邦和韩信一样,是个苦出身,而且当时刘邦正处于低谷状态,被封为汉王,其封地却是个鸟不拉屎的汉中,被关中的“三秦”牢牢地封锁着,韩信想着此时他去,正是一展所才的好机会。


之后大家事情都知道,经过萧何的举荐,韩信得以拜为大将军,南征北战,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是汉朝建立后,等待他的却是屠刀。

因为王朝初立,刘邦不得不封了一些异姓王,这其中就包括韩信,他被封为楚王。可韩信万万没想到,就因为他是最大的异姓王,刘邦首先就拿他开刀,假借巡云梦泽,诏他来见,韩信一到,便被夺取了兵权,由楚王贬为淮阴侯,从此被困在长安城。

之所以刘邦能成功,盖因他还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有着无法抗拒的大义,你说韩信能不听他的吗?


青史回声


最主要一点是韩信没有反叛之心,没有要做皇帝的野心,韩信带兵打仗绝对是一个一流的军事家、大帅才。但他根本不懂政治的,更不用说政治家了。


隐者康司马


在历史上,韩信虽然帮助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最终却背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刘邦反手杀死,如果刘邦没有杀韩信,那么韩信真的会反吗?没有任何人能将正确的答案说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悖论。

就算是韩信自己,也许他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不会反,但可以确定的是,韩信心里是不想反的,然而时势使然,韩信在大势潮流下,他还是很有可能最终走向造反的,对刘邦来说,还辛辛苦苦帮自己打下了整个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当然也不愿意将韩信杀掉,然而刘邦没得选。

首先说一下韩信的功绩,韩信刚来刘邦这里不久就帮刘邦化解了一个巨大的危机,当刘邦被困于蜀地之时,他出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招直接骗过了天下人,并且让刘邦出了蜀地,从此刘邦如蛟龙入海再也没人挡得住。

而在此之后,韩信跟赵国齐国分别打过仗,并且都是以弱胜强,刘邦每见一次韩信,除了会夸赞一下对方的功绩之外,同时他还会从韩信手中分兵,毕竟韩信自己是臣,所以他好不容易创建的兵力经常会被刘邦给分走。

韩信之所以愿意给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信服刘邦并且把对方当成了自己主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就算部队很少,也有着必胜的把握,韩信曾经用2000士兵对付了齐国10万,他依靠着2000士兵去分别拉人,而选兵的策略是多多益善,很快他就聚集了大军,虽然不到10万,但通过韩信的计策还是将齐国打败了。

后来齐国被迫跟项羽联手,尽管如此,强大的联军还是没能挡住韩信,在最终跟项羽的决战之中,韩信才用了十面埋伏的经典战略,这一谋略传诵千古依然是一段佳话,韩信采用了里里外外,一共十个包围圈,这些包围圈有大有小,而每一个包围圈都给项羽军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项羽的军队面对层出不穷的埋伏,最终彻底丧失了军心,连项羽自己也自刎于乌江,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韩信为什么一定要死了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在是太强了,刘邦相信韩信并且知道他是不会反的,刘邦更知道如果韩信想反,那么他一定能反成功。

一方面韩信在军中拥有很大的威望并不下于刘邦,另一方面刘邦知道韩信如果是对手,那么一定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所以他不愿意拥有这样的对手,那么就必须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携手走了多年之后,君不想杀臣,臣也不愿意怀疑君,然而他们都是聪明人,正是因为聪明所以才会一直不断的怀疑对方,而怀疑一旦超出了临界点,那么就必须采取行动,韩信一直在猜想刘邦是否会对付自己,而刘邦也一直在猜韩信会不会烦,如果两人一直在一起,那么自然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因为他们可以经常商量,然而他们后来分居两地并且很少见面生疏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刘邦虽然就算可以保证在自己在位期间韩信不会造反,然而在自己去世之后,他担心儿子们会镇压不住韩信。



闽南老哥


刘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他出身草莽,而且也拿不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是他有着别领袖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能对手下的意见,进行正确判断,大都是比较正确的,即使有错误,也是及时改正,毫不拖延。他的人生中出现过许多惊险的历程,但是往往有惊无险,就比如他在修武夺取韩信张耳军权的那一夜。

做皇帝,尤其是第一位穷苦出身还顺利开国的皇帝,刘邦在他争夺天下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很多次危机。这些危机,有些是外在的,比如霸王项羽。有些来自身边,比如手握兵马大权的韩信。想要存活下去,就得会表演,恰巧,刘邦的演技,还不错。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攻破刘邦所驻守的荥阳。刘邦又被迫踏上了逃往之路,这已经不知道是刘邦第几次逃亡了。他和自己的卫士夏侯婴商量了之后,决定去韩信那里。

但是,刘邦此时蒙难,身边只有夏侯婴一个人。而韩信呢,手握十万雄兵,而且还有大将军印信。当时的军队是只认印信不认大王的,也就是说只要韩信有反叛之心,刘邦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刘邦恰恰生性多疑,他根本不敢相信韩信会对他绝对的忠心耿耿。

于是他和夏侯婴商量,两个人就住在小旅馆中,自称汉使。等到半夜的时候,走进韩信的营帐,把印信控制在了刘邦自己手中,此时韩信虽然醒了,但是为时已晚,刘邦已经拿走了印信。相当于拿走了韩信的兵权。也因此,刘邦又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刘邦于是马上封张耳为齐王,封韩信为齐国的相国,看上去韩信是升官了,实际上韩信的没有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

这次表演堪称是刘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用这个计谋不菲吹灰之力就把兵权从韩信手上夺了回来。如果他正大光明的去,说不定事情就不会这么顺利,又或者,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谋反之心,刘邦看人还是非常有一手的。所以,做好一个帝王,也要有“戏精”一般的演技,刘邦能得天下,这个人的“演技”不简单。

1、第一次,成皋之战后。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趁着项羽率兵东去攻击彭越的机会,因病向北重新占据成皋。项羽击败彭越后,得知刘邦重夺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与夏侯婴同乘一辆车逃出成皋。而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攻下赵代之地,拥有了一定实力,且就驻扎在距离刘邦不远的修武,刘邦战败之际,对韩信和张耳的按兵不动极为恼怒,于是他“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高祖本纪》)。之后则令张耳、韩信返回赵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韩信引兵向东攻打齐国。

刘邦轻松进入军营拿走将印

2、第二次,垓下之战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羽于乌江边自刎而死,楚汉争霸至此告一段落。鉴于韩信之前在攻下齐地后,曾请封齐王,且在刘邦下令追击项羽之际,韩信并未奉令率兵赶到,导致刘邦在固陵之战被项羽击败,这令刘邦对韩信起了戒心。于是在击败项羽之后,他“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又一次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对于兵权被夺似乎毫无办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兵权都极为顺利,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对,似乎只是一句话就令韩信交出了兵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忠心,手中无将

我想,之所以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如此轻易,应该主要源于这两个原因。

1、韩信忠心。对于刘邦,韩信似乎从来没有起过反叛之心,即使是在占据齐地、远离刘邦的情况下,不论是项羽派武涉对其进行游说,还是手下齐人蒯通对其进行劝解,他始终没有升起过反叛之心。至于到底是韩信从没有过反叛之心,还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自立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韩信的态度却明确的向手下将士们传达了一个信号,他韩信是忠于汉王的,这种情况情况下,面对汉王刘邦亲自夺取兵权,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满,又岂会表现出来?

韩信似乎从未起过反心

2、手中无将。这应该是另一个让韩信尴尬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刘邦的驭人之术造成的,他虽然用韩信,但也防着韩信,尤其是当韩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能力之时,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将赌注压在对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范。而刘邦对于韩信的防范,就在于其手中的将领,韩信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原丰沛集团,乃是刘邦真正的嫡系,有这些人在,一旦韩信表现出异心,恐怕立即就会被架空或陷入到内斗当中,这恐怕也是韩信始终没敢自立的原因所在,这种掺沙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才敢大摇大摆的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其军权,且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