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馬克思《資本論》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全球化等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一文中講到:1999年,bbc評尋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成果被學術界高度尊重。文章還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嘗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 《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